陳萍
歷史課堂是學生走近、認識、感悟歷史的主陣地,它承載著豐富的內涵,學生在與歷史的對話中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更重要的是,它是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紐帶,給予學生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前蘇聯著名政治家加里寧說過:“愛國主義教育是從深入、認識自己的故鄉開始的。”“家鄉是看得見的祖國,祖國是擴大了的家鄉。”在歷史課堂中,教師巧用紅色鄉土資源,實現教材與鄉土資源、課內與課外的有機融合,建構有根的歷史課堂,助學生鑄魂、啟智、潤心。
一、鄉土資源為課堂鑄魂
歷史課堂不僅以探尋歷史的真相為目的,更應是有血有肉有靈魂、闡釋核心價值的載體。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在每個時期都在共尋民族之根,傳承中華文化之魂。尋根即是尋夢,尋找民族之夢,尋找家國之夢。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用血與淚書寫了民族尋夢、追夢與筑夢的歷史,百年滄桑,發人深省,催人奮進。從浙江嘉興南湖的紅色航船、遵義會議的紅色霞光到井岡山上的紅色星星之火……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夢想。一個個夢想的實現,是無數中華兒女用自己的汗水、智慧、執著甚至生命前赴后繼創造的,來之不易。
如今,“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的主題活動在火熱進行中。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留下的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新時代中小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載體。歷史課堂中,巧用紅色資源,感受其蘊含的深厚的歷史內涵、高尚的道德主義情操和無私的愛國主義情懷,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在歷史課上,教師努力營造生動的歷史情境,帶領學生走近歷史人物,體驗他們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與歷史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去把握歷史真正富有生命的脈動。然而歷史已成過去,我們不可能回到真實的歷史中去體驗歷史情境,不可能再現歷史場景,僅僅透過文字的述說,學生難以體會百年風雨路的艱苦卓絕,更不用說繼承和發揚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與此同時,隨著神秘感和熱情的逐漸消退,歷史課往往容易變成教師的獨角戲。學生更樂于聽,卻似乎沒有多大熱情投入到課堂的活動中。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情感的培育。
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讓學生組成研學小組,查找資料,挖掘紅色鄉土資源,自編自演劇目,將課前10分鐘的舞臺交給他們,給予小組成果展示的平臺,實踐“臺上認真做戲,臺下認真做人”。這項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荔鄉三杰”帶來的《大革命時期的激蕩風云》,描繪了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情形,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伯渠、瞿秋白等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了國民黨,見證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在歷史劇中,透過小演員的表演,我們看到了愛國、革命、進步在當時的廣州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中,毛澤東早期領導革命,培養了大批農民運動的骨干,馬克思主義傳播者的形象躍然紙上……小舞臺大歷史,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演繹了他們的精彩,喚醒紅色記憶,用行動實踐著“給我們一個舞臺,我們給你一份精彩”。
通過挖掘紅色鄉土資源,將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如自編自演歷史劇)融入課堂,給予學生展示的平臺,激發學生學習黨史的興趣,播下家國情懷的根,為歷史課堂鑄魂。
二、鄉土資源為學生啟智
歷史課堂還應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建構歷史知識多領域、多層次的聯系,促進思維的發展。
近代以來,隨著侵略的加劇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華民族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民族覺醒的意識也逐漸萌生,中華兒女在抗爭中開始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廣州,是一座充滿革命氣息的城市,它見證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浩蕩,見證了孫中山先生人生的輝煌及其領導的一次次可歌可泣的恢弘革命……
近代廣東成為了革命的策源地,革命思潮逐漸興起,一次次為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在這片熱土上演,留下了許多歷史的見證。歷史課堂滲透紅色鄉土資源,豐富了歷史課堂的內涵。帶領學生走進革命遺存,從熟悉的故事入手,建構歷史的邏輯聯系,探尋歷史的真相,生成對歷史的理解。在八年級上冊《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一課,我們學習了南昌起義的歷史,認識到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開辟井岡山道路的歷程,學生走進廣州烈士陵園,回望歷史,悼念先烈。在研學作品《烈士忠魂,永垂不朽——廣州烈士陵園》中,他們寫道:“廣州起義紀念碑上那一只象征著起義者的堅強手臂,手上刻滿的皺紋和傷痕,仿佛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不怕犧牲、為人民而戰、抗戰到最后一刻的情景。”作品表達了學生在近代風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感悟黨領導人民實現民族獨立而奮斗的決心和信心,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勇敢和決不放棄的革命精神,幫助學生理解黨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正確性與必要性,對廣州起義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學生來到了增城區的大埔圍村,聆聽東江縱隊在增城的抗日故事,真實而真切地感受增城人民熱愛家國、堅持抗日的決心。研學作品《大埔圍——增城人民的紅色記憶》中記載了抗日戰爭期間,活躍在增城的東江縱隊和大埔圍村民拋頭顱、灑熱血,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的崢嶸歲月。大埔圍村里面矗立的紀念碑上的題記“抗日鋤奸氣貫長虹,保家衛國功昭日月”,正是對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在歷史見證人的講述中,仿佛那支堅守黨的紀律,不取老百姓一針一線,經常幫助老百姓解決困難,英勇抗戰的東江縱隊從歷史中走了出來,走入了學生的心中。這也是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的核心內容,學生在家鄉的紅色資源中深刻認識到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人民的團結一心。
通過走進紅色老區,透過家鄉的一片磚瓦、一個歷史遺存、一個人物故事、一次訪談,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進入歷史世界,體驗先輩對這片熱土的熱愛與堅守,在心中種下了對家鄉認同、熱愛的根,迸射出思維的火花,感受強烈的民族使命感和民族自強的責任,增強了肩負起民族振興責任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鄉土資源為學生潤心
歷史課堂應是生動、有趣、有血有肉的,更應該給予學生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讓學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中,明理做人。
紅色鄉土資源可親可見,可感可知,富有感染力,它對弘揚正能量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通過走出課堂,采訪歷史見證人,傾聽紅色經典故事,找到課堂與身邊歷史的對接口,在歷史認識的交互中,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曾經的那段烽火歲月,用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滋潤學生的心田,傳遞積極的人生態度,實現情感的培育。
學生采訪了身邊的老人,聆聽發生在這片熱土上的紅色故事,感受戰士們的英雄事跡。在“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血脈”的故事會上,講述了他們心目中的金寶存。金寶存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三九三九團十營三連的一員,他與戰友奉命潛伏于增城縣石灘鎮望牛山,阻擊坐火車出逃香港的國民黨殘部。金寶存用鋼炮擊毀了滿載敵軍的列車上那口噴黑煙的燃煤鍋爐,在激烈的戰爭中,年僅?27歲的他身先士卒,倒在了槍林彈雨之中,不幸殉難……青山埋忠魂,碧血印丹青。也許歲月能改變山河,但歷史將不斷證明,有一種精神永不會失落;也許時間會沖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那些為祖國犧牲的人們;也許戰爭的硝煙已離我們遠去,但愛黨愛國的信念卻始終如一。
故事會后,我帶領學生來到了革命英雄紀念碑,為先烈們獻上一朵親手做的花,唱支心歌給黨聽。“桃花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奮起,陵園千古慰忠魂。”石灘鎮英雄紀念碑上的題記正是對革命戰士們大無畏精神的褒揚。一旁的古榕樹冠如蓋,垂陰滿地,盤根錯節,槍炮聲、轟鳴聲、歡呼聲縈繞耳畔……古榕熔鑄了烈士精神,展現出直入云霄的追求,詮釋著舍我其誰的奮進之心。我們亦教導青少年應具備“生命如炬,眾志成城,百折不撓”之榕樹精神。之后,學生共唱一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回顧黨的奮斗歷程,展示自己的愛黨愛國熱情。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和清醒劑,告誡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但愿朝陽常照我土,莫忘烈士鮮血滿地。
挖掘紅色鄉土資源,講好紅色經典故事,以“小切口”講“大道理”的形式,將所見所聞融入課堂,讓學生感受歷史人物留下的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感受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在學生心中深植革命英雄主義之根,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其愛國情懷并使之轉化為具體的愛國行動,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
尋根即是尋夢。中華民族奮起抗爭,從“雄關漫道真如鐵”的昨天到“人間正道是滄桑”的今天,民族獨立的夢想實現了;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勇于搏擊,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走上了高速發展的車道,都充分展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新時期,中國夢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實現中國夢,需要我們用行動踐行新時期的紅色精神,無私大義、勇于擔當,方能書寫“長風破浪會有時”的宏圖。當下,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為戰勝疫情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創造了一個個奇跡,保衛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展現出偉大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彰顯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一個個白衣天使忘我工作的身影,讓我們看到了疫情下醫護人員大仁大義、忘我奉獻的精神。不屈不撓、守望相助、灑脫樂觀的背后,是中華民族的大愛與守護。
紅色資源蘊含深厚的歷史內涵、高尚的道德主義情操和無私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走入紅色老區,挖掘紅色鄉土資源,傾聽歷史見證人講述的故事,讓遺存說話,讓歷史發聲,這是一種價值的引領、精神的傳遞,讓歷史課堂成為愛國主義情懷生根發芽的陣地,讓愛國、護國、強國的夢想深植學生的心田,傳承紅色血脈,深化其愛國愛鄉的家國情懷,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作者單位:廣州市增城區教師發展中心)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