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詠蓓
本·格林在著作《足夠智慧的城市》中列舉了大量被粉飾成價值中立和眾望所歸的城市問題解決方案。
紐約市在2016年用數字信息亭取代了數以千計的付費電話亭,創建了世界上最大、最快的免費公共無線網絡,該項目沒有花費紐約市政府一分錢。它由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智慧城市子公司人行道實驗室擁有和運營。因此,數字信息亭的最終資金來源就不足為奇了:人行道實驗室收集每一位使用服務的用戶的數據,向用戶發送針對性的廣告。每個人都渴望更好的公共服務,但是如果提供這些服務需要在整個城市建立公司監控點,我們準備創建什么樣的城市呢?
上述故事最終指向一種即將來臨的新型城市,即由新技術所創造的“智慧城市”。隨著大數據、5G、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產業和應用場景變得更加聰明、智能,似乎技術可以緩解長期困擾城市的種種問題。
在這股關于智慧城市的追捧熱潮中,本·格林保持了一位研究者應有的冷靜。他在《足夠智慧的城市》一書中既闡述了新技術給城市帶來的不可思議的前景,同時也指明了實施新技術的復雜性及其引發的問題,探討了將技術解決方案應用于以人為中心的城市治理時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駁斥了一些智慧城市概念背后隱藏的技術中心論思維。
有別于只接受技術解決方案,本·格林提出了“足夠智慧”或者說智慧有度的理念。技術只有在與其他形式的創新結合使用時,才能產生最為深遠的影響。融合技術與非技術的方法以促進建設民主平等的城市是所有人的最大愿望。
在“足夠智慧”的城市中,技術是一種滿足城市居民需求的有力工具,與其他形式的創新和社會變革互相配合,基于人和制度的復雜性,從整體上設計如何更好地滿足人的需求?!蹲銐蛑腔鄣某鞘小穼ьI我們展開穿越市政大廳、科技公司、警察部門和城市社區的旅程,讀到一些關于恰當智慧的城市的勵志故事。我們可以創造宜居之城,通過流動技術緩解不平等、改善公共衛生與健康。我們可以創建民主之城,利用通信技術促進形成新的參與過程、賦權于大眾。我們可以創建正義之城,讓機器學習算法幫助社區對弱勢居民施以援手。我們可以創建責任之城,定義新技術的設計原則為尊重隱私、促進民主。我們可以創建創新之城,數據科學與非技術性改革相輔相成、共同改善市政運營和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