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嘉
李京文考上大學的同年,為了應對國內人才資源嚴重稀缺的困境,新中國開始向蘇聯大規模派遣留學生。
大一結束時,經過一系列嚴格選拔,李京文成為留蘇預備生。在蘇聯老師的指導下,他以每天50個單詞的進度突擊學俄語,一年后順利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旅程。
在蘇聯,李京文先后就讀于普列漢諾夫國民經濟學院和莫斯科國立經濟學院,多年后回顧那段留學生涯,他說:“我當時的想法是,既然在蘇聯留學,我就要學得更多一點,一定要多為國家作貢獻,所以就開始更加認真地學數學,而且把數學在我的工作中使用。”
對于李京文的留學生涯,他的夫人余平連用了三個“很”來形容:“很認真、很刻苦、很努力,節假日都不出去,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讀書。”
“我們一人一年的花費,相當于國內一個農民十幾年的生活費,如果沒念好書,就會辜負國家的信任。”余平這樣形容當時留蘇學生的心理狀態。
李京文沒有辜負國家的信任,最后以各門課程和畢業論文全優的成績畢業。原本,李京文得到了留校繼續深造的機會,他思前想后,考慮到國家正是用人之際,“不如早點回去”。
1958年,李京文踏上歸途。
回顧5年留蘇時光,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1957年11月17日那天的經歷。
一大清早,他和其他中國留學生一起匯集到位于列寧山上的莫斯科大學禮堂。不知等了多久,隨著一陣人潮涌動,歡呼聲和掌聲響起,毛主席帶著中國代表團成員出現在了禮堂里。
毛主席給他們做了報告,談世界形勢,談祖國建設。多年過去,回憶起當天的經歷,李京文說:“那些話語鼓勵著我和千千萬萬青年奮發向前,為創造美好的世界努力學習、工作、拼搏。”
歸國之后,“二五”計劃已經開始了,李京文沒有進入學界,而是服從國家分配,到河北省計委工作,成為了一名國家干部。盡管學術理想只能暫時擱置,但他對經濟學的興趣一直熱度不減。
改革開放后,在技術經濟學的創立者、時任國家科委副主任于光遠的倡議下,中國社科院開始籌備成立技術經濟研究所,這是全國第一個以技術經濟為研究對象的國家級學術研究機構。后來,又與經濟研究所數量經濟研究室和工業經濟研究所管理現代化研究室合并,正式更名為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經過李德仁、徐壽波、烏家培三任負責人的努力,這個全新的研究所即將結束籌備狀態,中國社科院開始物色首任所長人選。這個角色不好找,既要懂專業,又要懂管理,還要能團結人。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技術經濟學作為一門新學科在蓬勃生長的同時,李京文也像八九點鐘的太陽那樣一直在奮斗。從蘇聯歸國后,他先后在河北省計委、國家計委、北京經濟學院、國家建委、建材部和國家建材總局等單位任職,用夫人余平的話來說,就是“都按國家的需要來走,組織上安排去哪里就去哪里”。
1985年,李京文被正式任命為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首任所長。
此時的李京文,已是國家部委的正局級干部,從政界轉換到學界,無異于一次“大型換軌”,不過,對于李京文來說,這次換軌更像是一次回歸,經過兜兜轉轉,“螺絲釘”終于被放到了他最想去的位置。
就這樣,人到中年的李京文走馬上任,又像八九點鐘的太陽那樣,開始了新的奮斗。事實證明,人生真正的志業,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盡管多年不在學界,但關于新興學科,李京文早有自己的思考。
“當時國內很多經濟學研究都是定性分析。我數學好,就想能不能用數學的方法,對經濟做定量分析,達到比較準確的效果。”后來,這樣一門用數學方法和計算技術研究經濟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就被叫作數量經濟學。
“另外,我認為研究經濟問題,不但要懂經濟,也要懂技術,還要把技術跟經濟結合起來。”研究技術變化和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這就是技術經濟學的由來。
“這兩個學科得到了于光遠同志的肯定,我就堅決按這個路子走了。”李京文說。
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在學術界,李京文的開拓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
從1985年到1998年,在李京文領銜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的13年里,奠定了技術經濟學的基本態勢和基本框架,也奠定了數技經所在整個學術界的地位。
李京文先后主持了多項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帶領團隊完成了一批有重大意義的研究,發表內部政策報告一百多篇,出版專著40多部,發表論文300余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1項,獲頒“五個一工程”獎、孫冶方經濟學獎和十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在技術經濟學領域,他構建了學科理論框架,專著《技術經濟理論與方法》是我國技術經濟與管理學科的基本著作之一;他應用這套理論,帶領團隊在中國首次系統研究了技術進步的規律及其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經濟效益的相互作用,主編出版的《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叢書,成為這一領域的奠基性著作。
在數量經濟學領域,他將數量經濟學應用于經濟研究,主張經濟學要建立在量化分析的基礎之上,引導我國經濟研究工作從以定性研究為主轉向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豐富了我國經濟研究的分析方法,使我國經濟研究規范化。與此同時,他還在國內首創用數量經濟方法對國民經濟和區域、企業發展進行預測。自1990年起,作為執行負責人,每年春、秋兩次公開出版《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經濟藍皮書)。
“光是研究理論不行,要把理論跟項目結合起來。”李京文學術研究的旨歸一向明確,不是為學術而學術,研究成果必須從象牙塔里走出來,向社會經濟建設實踐跨越,讓經濟學研究由社會科學領域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工程技術領域推進,實現社會科學同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的交融與結合,促進社會性的發展和經濟增長。
回顧自己的人生,李京文坦言,有兩件事情最讓他有成就感,“一是對技術經濟、數量經濟理論做了比較詳細的研究,二是培養了一批學生,我希望他們能把我的理論知識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研究經濟問題,不但要懂經濟,也要懂技術,還要把技術跟經濟結合起來。研究技術變化和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這就是技術經濟學的由來。
技術經濟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結合而成的一個交叉學科,著重研究技術和經濟之間的關系。
要做好技術經濟學課題,就需要掌握數量經濟學這一重要量化工具。
標志性的科學成果和主導技術往往具有顛覆性特征,而且均對解放生產力、推動文明演進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我父親和姐姐都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從小便耳濡目染,對學術研究和教書育人始終有濃厚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我一直認為用自己的學識、著作培養下一代、影響社會是一件神圣的事情,雖然清苦,但是我喜歡。
回顧一生,有兩件事情最讓我有成就感,一是對技術經濟、數量經濟理論做了比較詳細的研究,二是培養了一批學生,我希望他們能把我的理論知識傳承下去,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