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加快學區改革,施行多校劃片、分配名額、教師輪崗等措施促進基礎教育公平,一些地區學區房已出現降溫跡象。
北京市西城區房管局7月6日通過官方微信號發文重申,嚴禁炒作學區房,各房地產經紀機構不得以學區房為賣點發布房源、不接受價格明顯高于市場價格的委托、不得參與炒作學區房的任何活動。之前,北京市西城區、東城區、海淀區已經明確表示將實施多校劃片的入學政策。學區房因學區而生,但其畸高的房價,有房產中介的因素在內。西城區明令禁止房產中介的炒作行為,有利于規范市場秩序、給學區房降溫。
多地實施的小學多校劃片也有同樣的效果。一個小區對應多個學校,一個區域里多所學校共同招生,就讀哪個學校隨機產生,不確定哪一所,這樣一來,炒作學區房也就失去了意義。時間一長,一街之隔房價天差地別的情況也就自然消失了。
西城區、東城區以及海淀區是北京教育資源最為集中最為豐富的行政區,它們的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具有很強的標桿意義,對其他城市的改革有借鑒意義。
當然,管住中介和多校劃片都只是治標之舉,學區房的問題本質上是教育公平的問題。有了擇校的追逐,才有了學區房的瘋狂。所以,想讓學區房現象不再繼續,治本之舉是推動教育公平,均衡教育資源。只有不斷彌合教育資源差異,縮小同一地區“牛校”與“普校”之間的差距,學區房的概念才會日漸弱化。
靠一兩個措施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需要系統性、全局性地設計解決方案。公民同招是一個強有力的解決辦法,中考分配生制度也是一個辦法。此外,教師輪崗,師資力量向薄弱學校、農村學校傾斜,整治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推動職校發展,都是推進教育公平的有力舉措。多管齊下,為的就是讓教育回歸它的應有面目,讓學區房熱成為歷史,讓教育不再是民生之痛。(摘自《錢江晚報》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