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小暑后盛夏開始,“小暑過,一日熱三分”。隨之而來的便會是高溫天氣。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炎炎夏日是中暑發病的高發季節,這個時候的戶外運動及高溫作業中防暑降溫就很重要。因為中暑可能危及生命。
中暑由輕及重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和重癥中暑。先兆中暑癥狀表現為:高溫環境下,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
身體素質較差的人容易中暑。以下幾類人群要特別注意:老年人由于皮膚汗腺萎縮和循環系統功能衰退,肌體散熱不暢,容易中暑;孕產婦因為懷孕或產后體力消耗大,身體虛弱,如果長期逗留在通風不暢、溫度較高的室內環境中,也容易中暑;嬰幼兒體溫調節功能差,容易中暑。“炎熱天氣會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經興奮,加重心血管的負荷,尤其是心臟功能不全的患者,他們體內的熱量如果不能及時散發就很容易中暑。糖尿病患者對內外環境溫度變化反應遲鈍,如果不注意便會中暑。
解熱防暑要注意四個方面:要合理安排休息時間,保證足夠的睡眠,保持充沛的體能;要科學合理飲食,切忌節食。多吃蔬菜、水果及適量的動物蛋白質和脂肪,補充體能消耗;要做好防曬措施,應減少戶外活動時間,室外活動要避免陽光直射頭部,避免皮膚直接吸收輻射熱,戶外活動時要衣著寬松,帶好帽子或打遮陽傘。尤其要避免在高溫、不通風的環境下活動或工作;在高溫環境中進行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建議每小時至少喝2至4杯水,大約500至1000毫升。飲水應少量多次,飯前飯后以及大運動量前后避免大量飲水。需要注意的是,大量出汗會導致體內鹽分與礦物質的流失,應注意補充。
若有人一旦發生中暑,輕癥患者可通過積極措施,如轉移至陰涼處、松解衣物、物理降溫、合理補水等措施可以使病情逐漸得以緩解;但對于重癥中暑病人,須立即送往醫院診治,運送途中要注意盡可能地用冰袋敷于病人額頭、枕后、胸口、肘窩及大腿根部,積極進行物理降溫,以防止大腦、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的不斷惡化。
(摘自《民族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