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2021年2月5日20時,“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動機點火工作,順利完成地火轉移段第四次軌道中途修正,以確保按計劃實施火星捕獲。國家航天局同步公布了“天問一號”此前在距離火星約220萬公里處獲取的首幅火星圖像。這些圖像完整記錄了火星逐漸進入視野,發動機點火后探測器的輕微震動及探測器從火星白天飛入黑夜的過程,其中,太陽翼、定向天線、火星大氣層及表面形貌清晰可見。天問一號造訪火星,成為我國建設航天強國征程中的生動一幕。
縱深剖析
1.挑戰高難度,突破新技術。太空活動以富有挑戰性著稱,行星探索尤其具有高風險、高難度。在這個過程中,飛出地球、駐留太空和探測月球等一系列承前啟后的技術積累,為火星乃至深空探測打下了堅實基礎;因應新問題、新挑戰而不斷創新思路、創新技術,則為實現航天技術、空間科學等領域的創新突破開辟了新路徑。
2.中國航天之路更加穩當。“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是中國人走向更遠深空的關鍵一步。從致力于建設幾百公里高處的空間站,到深入探索38萬多公里遠處的月球,再到不辭數億公里的星際長途跋涉與火星邂逅,中國航天一步步穩扎穩打,銘刻著為實現深空探索目標的執著努力。
3.努力不息,創新不止。飛出地球、走向深空的壯舉,由好奇心驅使,受人類自身的發展需求牽引,更離不開自主創新的推動。“天問一號”的順利抵達,既考驗了中國航天人的航空技術,也體現了中國人民在高風險下敢于創新的勇氣。這樣一種技術上的創新迭代,這樣一種向著更高更遠目標的不懈追求,體現著中國不斷開拓未知世界的科學精神,更彰顯了一個文明古國追求夢想、超越自我的偉大精神。
任務驅動
1.學習航天精神,逐夢航天強國。一代代航天人忠誠報國、獻身航天的堅定信念,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團結協作、集思廣益的優良作風,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影響了很多人。我們青年一代要以航天英雄為榜樣,學習他們“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的精神,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攀科技高峰,讓中國在科技之路上走得更穩更遠,早日實現建設科技強國這一偉大的夢想。
2.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冥昭瞢暗,誰能極之?”2300多年前,我國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用一首長詩《天問》,向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發問。神秘而璀璨的星空,自古以來就令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充滿好奇與向往。“天問一號”由此命名,表達了中華民族追求真理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我們青年人不僅要有夢想,更要敢于追夢,為了實現夢想而不懈奮斗,為了偉大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進。
3.追當追之“星”。從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到“嫦娥之父”歐陽自遠,一代代航天人為祖國托起無數星辰,用實干將夢想變為現實。無數為航天事業而奮斗的人,有的已不再年輕,有的已魂歸星海,但航天精神卻成為一種基因、一種氣質,印在中國航天人夜以繼日的奉獻里。他們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
多方觀點
天問一號,火星見
我國首次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開啟了屬于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此次探測目的是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即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成功著陸火星,以及火星車進行巡視勘測。此次任務的科學目標是實現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進行科學探測,進而建立起對火星全面而基礎的認識。
“探火”還有哪些意義?我們為什么一定要去火星?對真理的探求,中國人自古未停,從屈原到張衡、祖沖之、沈括……無數先賢都曾仰望星空、探求究竟。如今,天問一號遨游九天,將天涯變咫尺,賦光年以文明。天問一號,雖然改造火星征途遙遠,但你所行的每一公里,都將勾勒出歷史的痕跡,伏延千里,你記錄下的每幅畫面終將改變人類的認知,反思我們的渺小與偉大。天問一號,等你抵達!
(摘編自《瀟湘晨報》2020年7月23日)
“天問一號”揭開中國行星探索序幕
“天問一號”成功踏上奔火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這也是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關鍵一步。
以行星為對象的深空探測之所以獲得青睞,一個重要原因是地球本身也是行星,具有“天然”的相似性。對行星的探測和研究,既能夠拓展和延伸人類的活動空間,也有助于解開地球自身的秘密,并對地球外生命的尋找產生重要影響。以火星探測為例,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是一顆承載人類最多夢想的星球。通過探測火星可獲得豐富的第一手科學數據,對研究太陽系起源及演化、生命起源及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火星一直以來都是行星探測的首選目標——從火星起步,然后向更遙遠的行星及行星際發展。正因如此,火星作為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站,有著非凡的意義。而映照著夢想光芒,人類探索的腳步將向更深遠的太空邁進。
(摘編自“人民網”2020年7月23日)
中國航天探索浩瀚宇宙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向火星進發,這是一次全球目光聚焦的航天探索,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屬首次。浩渺無垠的深空中,超1億公里測控技術等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讓天問一號的每一個動作都完美利落。以火星探索為起點,我國在深空探索領域已確定了下一個方向,木星、土星等更遙遠的行星,都等待著我們去一一探究。
“十三五”以來,我國航天科技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大火箭、北斗導航、高分衛星等一系列重要的自主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一次次振奮人心的發射,一項項令人驚嘆的成就,凝結著中國航天人的汗水和智慧,展示著中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和勇氣。星空浩渺無垠,探索永無止境。“十四五”開局起步,中國航天將繼續在新的征途上砥礪前行。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1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