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義
中國的傳統章回小說寫人物命運,忽而山窮水盡,忽而柳暗花明;內容忽而金戈鐵馬,忽而風花雪月,引得讀者的心情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悲忽喜。這種起伏變化就叫“波瀾”。
很多同學寫記敘文,敘事平淡,原因除了描寫不到位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寫不出事件的波折來。要想讓自己的習作敘事曲折、波瀾起伏,就需要用到一些寫作方法:
一、倒敘手法
倒敘手法,即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邊,然后再從事件的開頭按事情原來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
如一同學寫“我騎車摔傷了腿,躺在病床上發呆。班長拎著水果來看我,看著她像大姐姐一樣的那股熱情勁兒,我心里好一陣難過。前天發生的事像放電影似的在我眼前浮現出來……”小作者在作文開篇運用倒敘手法,寫“我”騎車時摔傷了腿,那么前天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這就引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插敘手法
插敘手法,即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展開情節或刻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回憶或故事。
如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便插敘了美女蛇的故事,使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說明了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三、抑揚手法
運用抑揚法行文,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讓人生出柳暗花明之感。如下面這段文字——
小時候,父親的手十分粗糙,以至于只是碰到那雙手,都會感覺有點痛。
上學后,父親的手是溫暖的。我被人欺負或是受了委屈,父親會輕撫我毛茸茸的小腦袋,說些安慰的話,讓我頓時笑逐顏開。
其實累了的我,何嘗不想讓父親的手來撫摸、安慰呢!此時,我的心被觸動了,是的,我確實忘不了父親的那雙手……
小作者開篇寫父親的手十分粗糙,后來卻期待來自父親的手的撫摸和安慰,表達了其真摯的情感。
四、設置懸念
設置懸念,能馬上抓住讀者的興趣,使其在探幽尋奇心理的支配下,緊張愉快地跋涉于閱讀之旅,激起心中的波瀾。
如下面這個片段:
雪紛紛揚揚地下個不停,道路泥濘難走,行人很少。一個打扮帥氣的男青年來到一家首飾店,精心挑好一條項鏈后急忙出門上車。但由于路滑沒站穩,把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撞倒了。
男青年扶起自行車,邊用布擦車上沾的泥,邊瞟了一下那老人說:“老東西,往哪兒撞,瞎了?”老人慢慢爬了起來,氣得一句話也說不出。
這時,對面走來一個年輕貌美的姑娘,男青年一見這姑娘,也顧不得擦車了,忙迎上來,滿臉堆笑道:“這么冷,叫你久等了……”說著忙取出項鏈送到姑娘眼前。
姑娘沒有理睬他,也不接項鏈,徑直走到老人跟前,掏出手絹給老人擦身上的泥水:“爸,摔疼了嗎?來,我扶您走走。”男青年見此情景,一下子愣在了原地。
片段中,突發事件讓男青年經歷了“高興→生氣→興奮→吃驚”的情感起伏,最終的結果自然出乎讀者意料。
同學們在對故事情節進行加工的時候,要注意避免出現以下問題:
1.將事件描寫得繁復曲折,但與想突出的中心關系不大,使文字冗長拖沓。
2.情節的構思老套,讓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達不到引人入勝的目的。
3.為了敘事曲折而穿鑿附會,反致情節破綻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