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橋
古往今來,佳作都是由作者進入佳境寫成的。
這里的佳境指的是什么?是指外在環境和內在情感相交融而形成的詩人心境。東晉陶淵明之所以能寫出《飲酒》這樣的佳作,就是因為他當時處在特定的心境中。你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正是詩人悠然自得心境的表現嗎?“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不正是詩人擺脫官場束縛后輕松愉悅心境的映射嗎?正是詩人進入了屬于他自己的美好境界中,才欣賞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機,才悟出自然與人生的真諦,才成就了這一千古名篇。
入佳境可以調動作者的寫作情思,從而使作者具有一雙審美的眼睛,進而發現無窮的寫作素材。有這樣一個故事,唐朝有個叫鄭榮的宰相,善于作詩,朋友和幕僚經常向他索要新詩。一次,有人登門問他:“近來有新作嗎?”鄭榮有些不耐煩了,回答道:“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這里哪能得到!”那人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敗興而歸,但卻百思不得其解:那荒郊野外的灞橋,風雪中驢背上,何以有“詩思”存在呢?原來,當時長安東郊的灞橋和西郊的渭河渡口,都是京都人送親友迎故舊的地方。這里常常車來人往,熱鬧非常。送別的折柳相贈,舉杯餞行;迎歸的喜出望外,置酒洗塵。各種各樣的人物,各種各樣的情景,激發詩人寫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好詩。鄭榮說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才有詩思,正是看中了這個環境,所以,他才經常輕裝簡從,到這里來觀察人們的言行舉止,留心他們的喜怒哀樂,然后把這些融進自己的詩篇,成就感人的佳作。
同時,寫作者只有擺脫紛亂繁雜的外在環境干擾,進入自己的情感世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度自己的才智,寫出屬于自己的美文佳作來。法國作家大仲馬曾有這樣一段經歷——一位朋友來訪時,在他的旁邊坐了近一個小時,他都沒有發現。他正在哭,獨自坐在書桌前,雙手撫著稿紙。朋友無可奈何,只得叫他。原來,大仲馬正在創作《三個火槍手》,正在為一名火槍手的死去而悲慟。因為情節發展的需要,這名火槍手必須要死。他設想出幾種改變這名火槍手命運的方法,但都沒有成功,無奈之極而不得不悲傷痛哭。可以看出:這時的大仲馬,不僅是情感的全部投入,也是智慧的全部投入,所以才成就了《三個火槍手》這部世界名著。
佳境需要作者長時間知識情感積累才能被發現。古書上記載王冕小時候替人放牛所見到的美景:在一個夏天,大雨過后,天空中黑云邊上鑲著白云。陽光透出來后,照得湖水通紅。山上霧氣繚繞,巖石掩映;山下樹木蔥蘢,青翠欲滴。樹枝像水洗過一般,綠得可愛。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雨水點點,荷葉上水珠晶瑩透亮。其實,這些美來自于外在的環境,更來自王冕的內心。王冕一直是邊放牛邊讀書,被先人詩詞歌賦中的審美意境所熏陶,所以才成就了那雙發現美的眼睛,看到了往常看不到的美景。
感受佳境還需要作者有一顆寧靜的心。國畫大師齊白石成名后,有人問他何以從一介木匠成為一代名家?他答道:作畫是守靜之道,涵養靜氣,事業可成。作畫如此,寫作也同理。陶淵明就是一個守靜之人,他的詩作“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就體現了他內心的寧靜。在這寧靜的內心世界里,他進入了佳境,心與山悠然相會,于是寫下了《飲酒》那樣的名篇。
作文是內在心境的自然流露。養育好自己的心境,自然就能寫出膾炙人口的美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