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艷,段夢晴,曾雅倩,獨夢蕊,劉生杰,2, 劉艷紅
(1.阜陽師范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2.阜陽師范大學 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蘋果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因其營養價值高為人們所喜愛,但富含營養也為腐敗微生物滋生提供了良好條件,為蘋果的貯藏保鮮帶來難度[1]。影響蘋果腐敗變質的因素有很多,有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等,其中微生物感染是導致蘋果腐敗變質的重要原因。只要環境適宜,病原菌侵染蘋果后生長繁殖,分解吸收利用果實中的營養物質,來滿足自身生長代謝的需要,蘋果的營養成分被破壞,果實腐敗并產生不良氣味,失去了原有的感官品質和營養價值[2-3]。蘋果的常見微生物侵染型病害有霉心病、輪紋病、青霉病等[4]。引起這些病害的主要微生物為青霉(Penicillium sp.)、鏈格孢菌(Alternaria sp.)、曲霉(Aspergillus sp.)等,都是從碰、壓、磕、刺傷或病蟲害的部位侵入果實,引起蘋果發病。蘋果腐敗變質嚴重阻礙了我國蘋果產業的發展。
以市售常見紅富士腐爛蘋果為原料,對爛蘋果上的微生物進行了分離,通過侵染試驗驗證分離菌株的致腐能力,并對該微生物進行鑒定,以期為深入研究致腐微生物對蘋果的致病機理和保鮮提供參考。
市售自然腐爛紅富士蘋果。
BPC-250F 型生化培養箱,上海智城分析儀器制造有限公司產品;T100P 型PCR 儀,上海興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產品;BM1000 型光學顯微鏡,德國Eppendof 公司產品。
1.3.1 分離可能的致病菌
挑選腐敗的紅富士蘋果,切除蘋果表面腐敗組織作為樣品,將25 g 果肉樣品加入225 mL 滅菌水中,均質,按照10 倍系列稀釋[5]。選擇適當的稀釋液,取1 mL 的稀釋液涂抹在PDA 培養基上。培養1~2 d,再用平板劃線方法分離純化,連續純化5~6 次,直至長出單個菌,將純化的菌種置于4 ℃下保存[6-8]。
1.3.2 致腐能力測定
(1)孢子懸浮液制備。將已分離菌接種到PDA培養基上,在28 ℃下培養約5 d,挑取菌落孢子于無菌水中,用血球板計數,孢子懸浮液的質量濃度配制為1×105CFU/mL。
(2)接種。蘋果→清洗→消毒(200 mg/L 次氯酸鈉浸泡10 min)→70 %酒精噴涂蘋果表面→晾干→在蘋果果實的赤道部位用滅菌不銹鋼鐵釘(約4 mm)形成統一大小的創傷口。每個蘋果隨機選擇3 個創口接種20 μL 孢子懸浮液,另一個創口接種等量的無菌水作為對照試驗。
(3)菌斑直徑的測量。接種后的蘋果放置在28 ℃環境下培養,并每天觀察和測量病斑直徑,若蘋果病斑直徑大于2 mm 為腐敗菌,反之不是腐敗菌。
1.3.3 菌株的鑒定
(1)形態觀察。挑取純培養菌落,于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菌株形態特征,進行初步鑒定。
(2)微生物基因組DNA 提取與電泳檢測。采用CTAB 方法提取基因組DNA,主要參照易慶平,馮廣達等人[9-10]的方法,配制質量分數為0.7%的凝膠,電泳檢測基因組DNA。根據電泳檢測結果判斷該菌基因組序列大小[3,11]。
(3)真菌ITS 序列測定與分析。將提取出來的DNA 產物送往北京睿博興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測序,采用ITS 序列擴增通用引物ITS4,ITS5 進行PCR 擴增,從而鑒定分離純化的菌的ITS 序列,將測得的序列通過BLAST 軟件進行比對,并構建系統發育樹。
注射孢子懸浮液5 d 后的蘋果腐敗情況見圖1。

圖1 注射孢子懸浮液5 d 后的蘋果腐敗情況
注射孢子懸浮液后的病斑直徑見圖2。

圖2 注射孢子懸浮液后的病斑直徑
圖1 是在同一個蘋果上用滅菌不銹鋼鐵釘(約4 mm)形成統一大小的創傷口,4 個創傷口,如圖1(a)(b)(c)(d),分別命名為孔1,2,3,4,其中孔1~3(a~c)是試驗組,3 個孔分別接種質量濃度為1×105CFU/mL 的該菌孢子懸浮液20 μL 于28 ℃培養5 d,圖1(d)為對照組,即接種等量的無菌水。圖2 為接種后1~5 d 菌斑直徑的測定結果。從圖1 和圖2 可以看出,該菌可以使健康蘋果腐敗,且病斑直徑隨著接種時間延長不斷生長,根據科赫法則原理,可以確定分離出的菌株能夠使蘋果腐敗。
2.3.1 形態觀察
對純化后的菌進行形態學觀察見圖3。

圖3 對純化后的菌進行形態學觀察
從蘋果表面提取病料,接種至PDA 培養基,經分離純化發現培養基上長出單個菌落,菌落較大、疏松、干燥,呈絨毛狀,灰白色,可沿培養基表面蔓延生長(圖3(a))。挑取單菌落邊緣部分于載玻片上的無菌水中,在光學顯微鏡下(油鏡下,10×100 倍)觀察,可以看出有纖細管狀的疑似菌絲的結構(圖3(b)),從形態觀察推測該菌株是真菌。
2.3.2 ITS 序列擴增及電泳
基因組DNA 電泳的檢測結果見圖4。
從純化后的菌株中提取了7 管基因組DNA,編號為1~7,分別以7 管中的DNA 為模板,以真菌ITS 通用引物進行PCR 擴增,用瓊脂糖凝膠電泳進行檢測,從圖4 中可以看出,1,2,4,5 這4 個管中序列DNA 條帶明顯,且DNA 序列大小在500 bp左右,這與真菌的ITS 序列片段長度一般在500~750 bp 相吻合,所以可以初步判斷該菌株為真菌。

圖4 基因組DNA 電泳的檢測結果
2.3.3 真菌ITS 序列測定與分析
將提取出來的DNA 產物進行基因序列的測定,得到真菌的基因ITS 序列。
真菌ITS 測定序列見圖5。

圖5 真菌ITS 測定序列
將測得的序列通過BLAST 軟件進行比對[12-17],比對結果顯示,菌株(命名為XXGC-1)與色二孢屬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達99.34%,將測得的序列通過BLAST 軟件與已知微生物比對構建系統發育樹,在系統發育樹中XXGC-1 與色二孢屬Diplodia seriata CBS 112555(NR 111151.1)等菌能聚在一起(圖6),表明菌株是色二孢屬中一種。
基于ITS 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樹見圖6。

圖6 基于ITS 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樹
對腐爛蘋果上腐敗菌分離、鑒定。通過平板分離純化、蘋果菌落特征觀察、光學顯微鏡觀察、ITS序列測定,及系統發育樹構建,結果表明該菌種與色二孢屬(Diplodia seriata)有99.34%的相似率,且與色二孢屬Diplodia seriata CBS 112555(NR 111151.1)親緣關系最近。通過侵染試驗表明,該菌種具有致腐能力。致腐試驗結果與原腐敗現象基本一致、癥狀表現基本相同。
目前,從腐敗蘋果中分離并鑒定出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和真菌,細菌有歐文氏菌(Erwinia)、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黃單胞菌屬(Xanthomonas)、棒桿菌屬(Corynebacteriurn)、芽孢桿菌屬、梭狀芽孢桿菌屬等,真菌有青霉菌屬(Penicillium)、曲霉屬(Aspergillus)、枝孢屬(Cladosporium)等,色二孢屬在果蔬種植過程中較常見,如它能夠引起葡萄藤頂端枯萎、藤蔓變白、芽體壞死及嫁接失敗等癥狀。而對于色二孢屬對蘋果果實的致腐問題鮮有研究。
一般腐敗霉菌侵入果蔬組織先附著在果蔬表面,孢子萌發產生芽管能夠識別合適的滲透位置,然后形成附著胞和侵染墊等侵染結構,在侵染結構形成期間,逐漸代謝產生纖維素酶和果膠酶等細胞壁降解酶,腐敗霉菌的主要致病因子是細胞壁降解酶和毒素,有的腐敗菌也會增加蘋果中促使果蔬發生褐變的關鍵酶的活性,如PPO 和POD 等,從而加速果實的褐變反應;有的腐敗菌能夠改變果蔬的風味物質,加快風味物質的代謝和揮發,改變與軟化相關的關鍵酶的活性,如PG、PME、CX 酶等[3]。所以,推測試驗分離的腐敗菌可能有以上致病機理。試驗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只對蘋果上的腐敗菌進行分離鑒定,且只分離鑒定出一種菌,未能分離出多種菌株,也無法解釋該菌的致病機理,在此試驗的基礎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1)該菌種導致蘋果腐敗機理尚不清楚,還需要進一步檢測相關指標,如壞果率、抗壞血酸含量、丙二醛含量、過氧化氫酶活性等,同時也可進一步檢測相關抗性基因表達情況,從而進一步探尋該菌對蘋果果實的致腐機理及蘋果果實的應答機制。
(2)尋找能夠抑制蘋果中的色二孢屬(Diplodia seriata)的方法,并通過感官評價和相關指標的測定證明該方法安全有效。
(3)在腐爛的蘋果上再分離純化多個菌種,并探尋它們的致病制腐機理,也可從其他腐爛水果上分離鑒定菌種,并探尋其致病或致腐機理。
(4)探尋蘋果保鮮方法,找到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長繁殖的安全可行的方法。但是,由于其中的微生物種類多,影響因素繁多,環境條件也變化多端,存在許多不定的因素,且不同微生物之間也會相互影響。因此,探尋最佳蘋果保鮮效果是需要大量的試驗數據和實踐經驗的,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