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翔 楊洪英 佟琳琳 張忠輝 李 偉
(1.多金屬共生礦生態化冶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遼寧 沈陽 110819;2.東北大學冶金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9;3.青海山金礦業有限公司,青海 都蘭 816100)
隨著金礦資源的持續開發利用,我國易處理金礦資源日益減少,難處理金礦資源已成為今后的主要金礦資源[1-8]。作為青海的優勢礦種與特色礦種,近幾年青海新發現的金礦產地數量、勘測程度、研究進展、生產價值等均為全省之首[9-10]。青海某金礦石性質較復雜,由于缺乏深入的工藝礦物學研究數據,產出的金精礦品位及回收率均較低,多次實驗室選礦試驗結果也不理想。為此,采用偏光顯微鏡、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等[11-17]開展了系統、深入的工藝礦物學研究,研究成果可為現場選礦工藝流程改造提供重要基礎數據。
該金礦不同礦口、不同中段的金分布極不均勻,平均金品位3.0 g/t。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少量,黃銅礦微量;主要非金屬礦物有石英、長石、絹云母、方解石、透輝石、綠簾石等。礦石主要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

注:Au的含量單位為g/t。
由表1可知,礦石中S與Fe含量較高,分別為35.80%、28.13%;Zn、Cu、Pb含量較低,可考慮綜合回收;有害元素As含量為2.05%,C含量為0.234%。
礦石的結構主要有6種:①包含結構,多為黃鐵礦包裹方鉛礦、閃鋅礦和黃銅礦等礦物(圖1(a)),其次有閃鋅礦包裹黃銅礦、方鉛礦包裹黃銅礦。②鑲邊結構,礦石中可觀察到閃鋅礦僅在方鉛礦顆粒邊緣交代形成的鑲邊(圖1(b))。③乳濁狀結構,礦石中黃銅礦含量較少,大部分黃銅礦呈乳滴狀無序分布在閃鋅礦中。④壓碎結構,礦石中部分黃鐵礦受到壓力后晶粒出現縫隙或小位移,產生許多尖角的碎塊,碎塊大小大致相等,呈壓碎結構(圖1(c));⑤半自形結構,礦石中部分黃鐵礦與方鉛礦結晶較好,為半自形結構。⑥他形粒狀結構,礦石中大部分黃鐵礦、方鉛礦與閃鋅礦晶型較差,呈他形粒狀結構(圖1(d))。

礦石中金屬硫化礦物主要呈浸染狀構造,其次為條帶狀構造、細脈狀構造、塊狀構造和碎裂構造等。①浸染狀構造,在礦石中普遍存在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等硫化物礦物,呈浸染狀分布于礦石中,構成呈浸染狀構造。②條帶狀構造,在礦石中可見細粒黃鐵礦、石英、方解石等礦物呈細條帶聚集分布,構成礦石的條帶狀構造。③塊狀構造,在礦石中偶見黃鐵礦、方鉛礦呈致密塊狀分布,構成礦石的塊狀構造。④碎裂構造,礦石中存在黃鐵礦呈碎裂狀分布,構成礦石的碎裂狀構造。
黃鐵礦是一種重要的載金礦物,在礦石中含量最高,為30.74%。大部分黃鐵礦為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也可觀察到部分黃鐵礦為自形晶體。黃鐵礦通常以單體形式存在,也有部分黃鐵礦與閃鋅礦和方鉛礦密切連生。黃鐵礦裂紋發育,常見碎裂狀(圖2(a)),且常包裹其他礦物,如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以及金顆粒等(圖2(b))。

黃鐵礦及載金黃鐵礦能譜分析結果分別見表2、表3。


由表2和表3可知,黃鐵礦普遍存在低鐵高硫特征;不含金黃鐵礦Fe含量在43.96%~45.18%,平均比標準黃鐵礦低2.06個百分點;載金黃鐵礦Fe含量在42.05%~45.46%,平均比標準黃鐵礦低2.66個百分點。
黃鐵礦粒度分析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礦石中黃鐵礦的粒度較粗,其中+150 μm粒級占91.87%。
方鉛礦是一種常見的硫化物,含量為5.59%。方鉛礦結晶晶型較差,大部分方鉛礦為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多與黃鐵礦、閃鋅礦連生,部分方鉛礦會包裹黃銅礦或被黃鐵礦、閃鋅礦包裹(圖3)。

方鉛礦的能譜分析結果顯示其Pb和S含量分別為83.29%和16.71%。
方鉛礦粒度分析結果見表5。

由表5可知,方鉛礦粒度粗大,+150 μm粒級占99.22%。
閃鋅礦是一種常見硫化物,含量為4.91%。大部分閃鋅礦為他形粒狀結構,部分閃鋅礦中分布有乳滴狀黃銅礦,構成黃銅礦與閃鋅礦的乳濁狀結構,少量閃鋅礦與方鉛礦交代構成閃鋅礦和方鉛礦的鑲邊結構,此外還有部分閃鋅礦包裹方鉛礦(圖4)。

閃鋅礦的能譜分析顯示其Zn和S含量分別為60.99%和30.01%。
閃鋅礦粒度分析結果見表6。

由表6可知,閃鋅礦以粗粒為主,+150 μm粒級占92.61%。
礦石中黃銅礦含量為0.10%,大部分黃銅礦呈乳滴狀分布在閃鋅礦中,與閃鋅礦呈乳濁狀結構,也有少量黃銅礦被包裹在黃鐵礦或方鉛礦中(圖5)。

黃銅礦的能譜分析顯示其Cu、Fe、S含量分別為32.76%、29.43%、37.81%。
黃銅礦粒度分析結果表明,黃銅礦粒度微細,其中-37 μm粒級占92.37%。
毒砂為礦石中含As的硫化物,是礦石中重要的載金礦物,含量為3.01%。對礦石中的毒砂與載金毒砂進行能譜分析,結果見表7和表8。


由表7和表8可知,礦石中的毒砂Fe、As含量較低,S含量較高;普通毒砂Fe含量在32.24%~32.94%,平均比標準毒砂低1.65個百分點;As含量在42.04%~43.73%,平均比標準毒砂低3.30個百分點;S含量在23.53%~24.66%,平均比標準毒砂高4.28個百分點。載金毒砂Fe含量在33.22%~34.21%,平均比標準毒砂低0.50個百分點;As含量在32.76%~43.74%,平均比標準毒砂低6.15個百分點;S含量在22.29%~34.02%,平均比標準毒砂高6.65個百分點。
礦石中非金屬礦物種類繁多,有石英、長石、方解石、絹云母、透輝石、綠簾石等。石英、長石是主要脈石礦物。石英常出現變形紋、亞晶、波狀消光、云霧狀變形現象(圖6(a)),可以見到再生石英;長石可以分為條紋長石、斜長石和正長石等,常常發生蝕變,表面產生絹云母、高嶺石等(圖6(b)),有些絹云母可長成白云母晶體。

按照桂林有色金屬研究院的金礦物分類標準[18],含金超過80%為自然金、50%~80%為銀金礦、10%~50%為金銀礦、10%以下為自然銀。該礦石中有自然金、銀金礦和金銀礦3種類型的金礦物,以銀金礦為主,占81.58%,平均含金64.30%;其次為自然金,占14.80%,平均含金83.96%;金銀礦最少,占3.62%,平均含金39.33%。
使用顯微面積法對金礦物進行成色分析,發現成色在800‰~899‰的金礦物占14.80%,700‰~799‰的占73.75%,600‰~699‰的占7.24%,500‰~599‰的占0.59%,400‰~499‰的占3.24%,200‰~299‰之間的占0.38%。
礦石中金礦物顆粒細小,細粒金占93.39%,微粒金占6.64%,均屬于微細粒金;最大金礦物粒徑為31 μm,最小為2 μm,金礦物平均粒徑為10 μm。
礦石中金礦物的賦存狀態有包裹金、晶隙金和裂隙金3種,其中以包裹金為主要賦存狀態,占79.30%,載金礦物主要為黃鐵礦;晶隙金占12.76%,主要賦存于毒砂與黃鐵礦、黃鐵礦與黃鐵礦間;裂隙金占7.94%,主要賦存于黃鐵礦裂隙中。
金礦物的不同形態會影響其選礦性能。礦石中金礦物顆粒粒徑大都較小,黃鐵礦包裹金有圓粒狀、長條狀、不規則狀3種,其中圓粒狀占58.93%、長條狀占19.99%、不規則狀占21.08%。裂隙金和晶隙金形態較復雜,多為不規則狀;圓粒狀金礦物皆為包裹金。
(1)青海某金礦為難處理含砷金礦,不同礦區金品位分布極不均勻,平均金品位3.0 g/t,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伴有少量方鉛礦、閃鋅礦以及微量黃銅礦,有害礦物為少量毒砂,主要脈石為長石和石英,除此之外還有綠簾石、絹云母、方解石、透輝石等。
(2)礦石中金礦物主要為含量81.58%的銀金礦,其余為含量14.80%的自然金與含量3.62%的金銀礦;礦石中金礦物顆粒細小,細粒金占93.39%,微粒金占6.64%,最大粒徑為31 μm,最小粒徑為2 μm,平均粒徑為10 μm;金礦物的賦存狀態有包裹金、晶隙金和裂隙金3種,包裹金占79.30%,晶隙金占12.76%,裂隙金占7.94%;金礦物的形態以圓粒狀為主,其余為長條狀與不規則狀。
(3)礦石中主要載金礦物為黃鐵礦和少量毒砂,相比理想黃鐵礦中鐵含量,礦石中普通黃鐵礦與載金黃鐵礦中Fe含量分別低2.06個百分點和2.66個百分點,表現出低鐵高硫的特征;普通毒砂與載金毒砂中的Fe、As含量相較于理想含量低,其中普通毒砂Fe、As含量分別低1.65個百分點、3.30個百分點;載金毒砂Fe、As含量分別低0.50個百分點、6.15個百分點,普通毒砂與載金毒砂中S含量分別比理想含量高4.28個百分點和6.65個百分點。
(4)礦石中主要載金礦物為黃鐵礦,且金的粒度為微細粒,建議加強磨礦,提高磨礦細度和黃鐵礦的單體解離度。在選礦過程中加強黃鐵礦的捕收,以進一步增加金的回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