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揚明
教育要“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其中的“培根”乃育人根本。
培,即育人方式,也就是我們的教育不是拔苗助長、急功近利,而應該如土壤,給予根營養,不施以太多壓力。根,即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終歸屬于生命之意義。“培根”不是讓我們只盯住分數,而是關注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這就需要學生主體的實踐與體驗。
杜威認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但是,一些教育者總會忘記這一點,結果,道理講了不少,孩子們聽懂了,也明白了,但在實踐中一直重復犯錯。可見,真正要改變或影響一個人,需要由內而外的“育心”教育。育心,就是要孩子自己感受,自己體驗,摸了熱水才知道什么是燙,吃了蜂蜜才知道什么是甜。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教育應該從人出發,人只有自己出發看世界,才能養成主動思考,主動作為的習慣。而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喚醒孩子內心的人格自覺。
我們老是害怕孩子犯錯誤,殊不知,犯錯正是喚醒的契機,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并解決問題。
曾經看過一段視頻,在一個商場內,一個男孩不小心打翻了手中的粥,媽媽站在一旁,讓他自己清理干凈。雖然旁邊的人說可以讓保潔員來清理,但是,孩子的媽媽堅持說:“這是他自己弄臟的,他應該承擔這個責任。”然而,很多家長和老師在孩子犯錯后,要么忙著幫孩子逃避責任,要么一個勁兒責怪孩子,發脾氣,這些,都不是教育。教育,就是要讓孩子體會:自己終會長大,總要獨自去外面的世界闖蕩,若是肩上沒有擔當,心里也就沒有敬畏,那只會慘遭社會的“毒打”。
那么,如何喚醒?李鎮西老師有過很多這樣的教育經歷:開學初,李鎮西老師會給每個孩子一封信,一般會寫一些祝福語或提出一些希望。按理說,這封信可以由班干部來發,但李老師懂得教育契機,他親自按順序發給每個學生。當孩子們領取信件時,大多忽視了基本的禮儀——雙手接收,道謝。李校長并不直接批評與提醒,而是尋找教育的契機,當有學生道謝時,他就趁機表揚,這個表揚實際是提醒與教育。
這里暗含兩種育人方式,一種是直接向學生提出接收信件時要做到基本的禮儀;一種是類似李校長那樣間接抓住時機進行有效提醒。兩種方式區別很大。
我們暫且把“事先提醒”叫作“說教式”,把抓住契機教育的做法叫作“滲透式”。“說教式”是基于假設的教育,“滲透式”則是有具體情景的教育。一般情況下,“滲透式”教育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因為“滲透式”教育更走心。就像上述例子中,學生在教師的巧妙引導下,自己對自己進行教育,即同一集體中有禮貌的同學對另一部分沒禮貌的同學進行教育——有禮貌的同學因表揚而受到鼓勵,缺少禮貌的同學則被有禮貌的同學感染,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培根,我們要關注的是孩子本身,根基筑牢靠的是耳濡目染、無聲滲透,讓正確的價值觀根植于孩子內心深處,幫助他們站得直、立得穩、行得正,這才是“培根”的本質。
(作者單位:三明學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