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準確把握高寒陰濕區馬鈴薯生產技術要點以中薯系列馬鈴薯品種為材料進行生長適應性對比試驗。結果表明,不同品種生物學性狀存在差異,中薯18號、中薯28號、中薯19號的產量均高于對照大西洋86.9%、82.5%、82.1%,其中,中薯18號與其他品種產量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中薯28號、中薯26號的塊莖商品性位于前列。中薯9號、中薯28、中薯24、中薯26綜合抗性較為突出,建議在高海拔同類生態環境下繼續開展試驗示范。
1實驗目的
由于環境條件限制,夏河縣馬鈴薯品種混雜單一,種薯常年依靠農戶自行向外地調種,使得馬鈴薯種薯質量監測難度大,一些質量較差、級別較低的商品薯被應用在農業生產中,致使馬鈴薯種植產量低、品質差、效益低。2020年,為了準確把握馬鈴薯生產技術要點,探索中薯系列馬鈴薯品種在夏河縣生長適應性,通過小區品比試驗、品種觀察篩選適宜在高海拔生態環境下種植的馬鈴薯品種。
2參試品種
供試品種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提供,分別為中薯27號、中薯9號、中薯21號、中薯35號、中薯18號、中薯19號、中薯28號、中薯15號、中薯24號、中薯26號、中薯22號。共參試中薯系列品種11個原種。
3試驗地塊
試驗地塊位于夏河縣達麥鄉白土坡村,海拔2 807 m,選擇地勢平整、前茬為油菜、青稞的地塊種植,土層深厚,水澆地,土質為灰褐土,地塊肥力中等,年平均氣溫3.2℃,平均降雨量為440 mm,無霜期為90~105 d。
4試驗方法
4.1小區設計
采用單因素簡單對比試驗設計,共設置11個處理(小區),隨機排列。小區面積為60 m2,播種采用寬窄行方式,穴距30 cm,試驗地塊四周及重復間走道寬1 m,處理間走道寬50 cm。
4.2供試化肥
供試化肥為磷酸二銨(含磷46%,含氮18%),尿素(含氮46%),硫酸鉀(含鉀51%)。
4.3施肥要求
設置馬鈴薯目標產量為3 500 kg/hm2,氮、磷、鉀施肥比例8∶6∶8,農家肥施用量為3萬kg/hm2,施硫酸鉀施用量為234 kg/hm2,磷酸二銨施用量為195 kg/hm2,尿素施用量為204 kg/hm2。
4.4播種方法
采用機械開壟,人工雙行點播露地栽培,壟寬120 cm,壟高30 cm,行距30 cm,穴距30 cm,株距25 cm,于4月24日播種。中耕除草培土2~3次,第一次在馬鈴薯發棵期培土,苗高20 cm,隨著植株的生長,再進行2~3次培土。
4.5田間管理與記載
試驗田馬鈴薯生育期高于常規管理方法,在出苗期澆水1次,于現蕾期人工噴灑。將25%醚菊酯懸浮劑、10%苯醚甲環唑微乳劑、6%寡糖、鏈蛋白可濕性粉劑、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25%吡蚜酮懸浮劑混合3 000倍液加入云展5 g噴施2次,防治早疫病、晚疫病和蚜蟲。
田間觀察記載生育天數、株形、株高、花色等內容,收獲期記載薯形、皮色、結薯性等內容。
5試驗結果與分析
5.1物候期
引進參試的11個中薯系列品種田間生育期在107~132 d,最短為中薯9號(107 d),最長為中薯21號與中薯22號(132 d)。中薯15號、中薯26號、中薯27、中薯28生育期均在115~118 d,其余品種生育期在120~128 d。
5.2植株性狀
參試品種中薯19號、21號、22號、24號、35號株型擴散,中薯15號、26號、27號、28號株形為半直立,中薯9號、18號2個品種株形為直立。中薯24號株高最高,為110.3cm,較大西洋(CK)高60 cm;中薯35號株高最低,為48.6 cm,較大西洋(CK)低1.7 cm;從記載表分枝情況來看,中薯9號、15號、18號、21號、22號分枝較少,中薯19號、24號、26號、27號分枝較多,中薯28號分枝較多,中薯35號分枝較少。除中薯9號、中薯15號、中薯35號為較繁茂外,其余品種均為繁茂。中薯19號、中薯24號、中薯28號主莖個數最多,分別為3.1、3.4、3個,較大西洋(CK)多1.2個;中薯15號、中薯18號、中薯21號、中薯22號、中薯35號主莖個數與大西洋(CK)一致,均為2個,中薯26號、中薯27號主莖個數較大西洋(CK)主莖少1個。中薯9號、中薯35號莖色為綠色,中薯19號、中薯21號莖色為褐色,中薯28號莖色為深綠色;其余品種均為綠色帶褐色;中薯9號、中薯19號、中薯35號花冠色為白色,其他品種花冠色均為紫色;中薯9號、中薯15號生長勢較強,中薯27號生長勢中等,其余品種生長勢較強。中薯27號天然結實性中等、中薯35號天然結實性較強、其余品種結實性均為強。
5.3經濟性狀
中薯9號、中薯26號、中薯28號結薯集中、薯塊整齊,商品性在85%以上;中薯18號、中薯19號、中薯21號、中薯27號、中薯35號商品性在70%以上;中薯15號、中薯22號、中薯24號因薯塊形狀不規則,薯塊多開裂而商品性較差。除中薯21號、中薯22號為極晚熟品種外,其余均為中晚熟和晚熟品種,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海拔地區有效積溫不足而影響了馬鈴薯的生長發育;中薯18號為黃色、中薯21號為白色、中薯24號為黃粉色、中薯26號為淡紅色、中薯28號為紫紅色,其余品種均為淺黃色;中薯9號為長圓形、中薯15號為長橢圓形、中薯18號、中薯19號、中薯26號為橢圓形、中薯21號為圓形、中薯22號和中薯35號為扁圓形、中薯24號為長卵形、中薯27號為卵圓形、中薯28號為長略圓形。中薯9號中感晚疫病、中薯15號及中薯22號高感晚疫病、中薯18號中感晚疫病、中薯35號輕感晚疫病,其余品種均為中抗晚疫病。
5.4產量結果
在試驗中的11個中薯品種中,中薯18號產量最高,比較對照(CK)增產率為86.9%,其次中薯19號、中薯28號比較對照增產率分別為82.1%和82.5%。中薯15號產量最低,比較對照產量低344kg;中薯22號、中薯24號、中薯26號較大西洋(CK)增幅明顯;中薯35號、中薯27號較大西洋(CK)增幅為12.3%和4.3%。
5.5品質性狀
從表1可看出,干物質含量最高的是中薯21號、中薯22號,對比大西洋(CK)高1.2和0.8(g/100 g),干物質含量最低的是中薯24號;還原糖含量最高為中薯24號,較大西洋(CK)高0.3(g/100g),最低為中薯9號0.24(g/100 g);大西洋淀粉含量最高,為22.5(g/100 g),最低為中薯27號;大西洋蛋白質含量最高,為2.86(g/100 g),最低為中薯27號1.68(g/100 g);中薯19號維生素C含量最高,較大西洋(CK)高1.57(mg/100g),見表1。
5.6經濟性狀
通過方差分析、F測驗、多重比較顯示,中薯27、中薯21、中薯35、中薯18、中薯19、中薯28、中薯24、中薯26、中薯22均與對照有顯著差異,其中中薯21、中薯28、中薯24、中薯26差異最為明顯,增產幅度最大。
6討論與結論
通過對中薯系列品種在高海拔環境下的田間試驗,對馬鈴薯地上性狀與地下性狀表現和試驗結果進行綜合評價:由于試驗環境氣候對試驗參數有所影響,引進的中薯系列品種在高海拔環境下生育期相對較長,如中薯21號、22號在臨夏等地生育期為128 d,在夏河縣生育期為132 d,在10月6日采挖收獲時地下根莖仍在結薯,有效積溫不足導致該品種無法在高海拔區域正常發育成熟。中薯15號結薯不均勻、薯塊不規則、商品性差,不適宜在該區域推廣種植。其余品種如中薯9、中薯28、中薯24、中薯26因結薯均勻、蛋白質、淀粉、干物質含量適中、商品性較好、生育期適宜,可在夏河縣推廣種植。
中薯系列品種的適應性、特性、產量及其他生長特性不完全具有代表性。還需進一步試驗,最終選擇出適宜在高海拔地區種植的抗蟲、抗病、產量高、效益好的優質馬鈴薯品種,提高高原農牧區牧民收入[1]。
參考文獻
[1]潘文遠.達坂城區馬鈴薯新品種引種試驗初報[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497):72-73.
【1甘肅省夏河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張玉龍,周麗娟;2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農業技術推廣站馬勝棟(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