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就目前而言,我國鄉村建設用地布局正處于規劃轉型的關鍵時期。當下,各地政府逐漸推動國土空間規劃進程,提高鄉鎮國土空間規劃過程中鄉村建設用地布局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促使不同規格的村莊有效進行融合,對貫徹生態文明理念與助推鄉村振興具有現實指導價值。本文主要具體闡述鄉鎮國土空間規劃過程中鄉村建設用地合理布局的目的和原則,并就如何提高鄉村建設用地布局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提出了具體的措施,旨在推動鄉村健康快速建設歷程。
【關鍵詞】國土空間規劃;鄉村;國土空間規劃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8.
1、引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無疑將帶來鄉村地區社會經濟、人地關系與空間格局的深刻變革。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必須在承繼土地整治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轉型發展,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更好地服務和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對于鄉村建設規劃而言,其在規劃體系中涉及的范圍較廣,規劃的人口范圍也較為分散。因此,隨著國土空間規劃進程的不斷推進,政府部門要對鄉村建設用地布局進行科學合理的編制,提高建設用地布局規范的效率,這樣才能為鄉村的健康、快速、穩定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2、鄉村建設規劃的原則
2.1 統籌城鄉發展,尊重自然規律
在統籌城鄉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加強城鄉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管理水平,在統籌發展過程中準確分析城鄉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變化規律,在把握城鄉人口具體流向的基礎上,尊重客觀的自然規律,對村莊的發展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確保鄉村的發展是在保留原有村莊風格的基礎上進行建設。
2.2 促進多規融合,引導空間落實
在城鄉建設用地規劃布局當中,相關部門要提高基本農田保護、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資源配置、生態環境建設、鄉村風貌保護等因素的綜合協調性,在對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與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要按照建設的順序和重點性原則對空間布局進行合理的規劃與編制,這樣才能充分利用村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可用空間,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良好的保障。
2.3 劃定分區主導,強化村莊特色
在村莊建設實施之前,要對縣城農村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明確農村發展的基礎以及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優勢與缺點。此外,在縣域農村統籌規劃時,要對農村未來人口增長的數目進行準確的預判,分析鄉村產業發展的目標和布局狀況,同時還要對制約土地利用的相關因素進行排查,根據不同的鄉村特點,實施不同的政策。在建設過程中,充分體現鄉村自身存在的文化氣息,在結合村莊區位、產業、風貌特色、設施配套特點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從而就能加快鄉村建設的進程。
2.4 科學引導建設,彈性配置資源
對于不同地區的村莊而言,其發展的階段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那么政府部門要結合村莊實際的發展狀況來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目標、工作重點和發展對策,盡量在保留村莊原有建設面貌的基礎上對新建筑的布局進行合理的規劃。在對不同類型村莊進行服務設施配置過程中,要盡量滿足村莊所擁有的不同公共服務體系,同時還要滿足大部分村民的使用需求。
3、鄉村建設規劃的實施路徑
對于國土空間規劃而言,其核心目的是提高空間資源保護措施的合理性以及高效利用性,主要是從空間資源保護、空間要素統籌、空間結構優化、空間效率提升、空間權力公平等方面作為突破點的一種新型規劃方案。對于最新的鄉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而言,其在規劃過程當中更加重視了鄉村地區建設用地的合理布局。隨著最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在鄉村建設規劃過程當中,政府部門更加注重鄉村空間資源的使用效率,對鄉村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和改善,將工作重點放到為村民創造更加優越的居住環境方面。主要實施的途徑如圖1所示。
3.1 鄉村體系規劃
3.1.1 分區體系規劃
在各鎮城市以及農村建設發展過程當中,要結合總體規劃方案進行,在規劃過程中要與環境保護方案有效進行結合,充分考慮未來農村人口的流動方向以及農村現存的存在較大潛力的發展產業,充分利用農村土地資源的價值優勢,明確農村未來的發展目標與發展方向,確定鄉村在未來發展過程中與城鎮發展之間存在的聯系,協調鄉村空間發展,規劃建設發展分區。形成融合了城市與農村文化氣息的城鎮集聚發展區、城鎮協調發展區、鄉村特色發展區以及生態保護區。
3.1.2 村鎮體系規劃
建設五級村鎮體系:中心城區、重點鎮、一般鎮、重點村和一般村。
3.1.3 分類體系規劃
根據農村當下的發展狀況,將農村分為3個階段類型,分別為:基本保障階段、環境改善段以及特色營造階段。對于基本保障階段而言,其主要是解決部分農村的住房、飲水安全問題,改善農村的交通狀況和農民的基本生活條件。環境改善階段主要是針對生活條件狀況已經較為完善的村莊,主要是對農村的臟亂環境進行改善,創建生態良好的鄉村環境。而特色營造階段主要是開發農村固有的特色,帶動農村的經濟快速發展,建設美麗鄉村。
3.2 傳統規劃內容應對
對于傳統鄉村規劃建設過程而言,其在規劃整治過程當中必須要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要求來進行,主要規劃的內容包括:鄉村產業發展規劃、鄉村用地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鄉村風貌規劃以及村莊人居環境整治規劃。隨著鄉鎮國土空間規劃中鄉村建設用地布局的逐漸推進,政府部門要增強對鄉村部分用地的管控力度,對鄉村進行分類指導,同時還要增強鄉村新型生態環境的整治力度。
3.3 鄉村分類指導
在鄉村建設用地規劃過程當中,要將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作為規劃目標,重點工作任務是提高農民的日常生活水平,建設完善的農村基本設備,根據農村房屋的用處和規模對其進行分類改造。第一,對于基礎設施欠缺的村莊而言,要推動道路改建,將原有的道路進行擴建。第二,完善農村相關的供水設施,及時清理溝渠中的垃圾與雜物,提高農民的用水質量和安全。第三,對農村日常生產生活垃圾集中進行處理,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此外,提高老村莊的保護水平,對傳統民房的構造進行改善,為農民建立憩園、景觀橋等健身場所。如果部分村莊存在較為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村莊內部存有宗祠、名勝舊址等歷史建筑,那么就可以建立沿線古道驛站,推動農村旅游行業的發展,提高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為農民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
3.4強化鄉村生態治理
要強化鄉村生態治理,這是國土規劃工作的本質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目標。目前我國在農村國土規劃方面還存在鄉村生態治理不到位甚至污染嚴重等問題,因此強化生態管理意識已經成為了國土規劃發展的重要指標。在該過程中,必須做到逐漸完善鄉村生活配套設施、修復村莊生態環境,改善鄉村內部基礎設施老化等問題,建立綠色生態化農村。
3.5堅持剛性與彈性結合,加強村莊的管理
我國鄉村國土規劃背景下的鄉村振興必須做好鄉村整治工作,從生態優化、產業轉型、生活提質、文化興盛、治理增效等方面探討管控引導工作,做到村莊管理剛柔并濟。在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的基礎上,合理劃定三區空間及管控邊界,并探索村莊規劃“留白”機制。具體來講,就是基于法理依據實施剛性管控策略,同時落實人居環境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柔性政策,建立鄉村社會中的良性發展“人-人關系”“人-地關系”“人-房關系”及“人-產關系”,引導村莊實現長期可持續治理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在鄉鎮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政府部門在對農村建設用地進行合理規劃布局過程當中,要結合當地農村的生態、環境、特色文化等多元風貌,將鄉村與城鎮的特色有效結合,打造優美的山水田園村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產業興旺打造高質量生產空間,為生態宜居塑造高品質生活空間,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向“目標導向、空間治理、以人為本”三個方向轉型成為必然。鑒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促進城鄉要素流動為主的政府主導型,以發展現代農業和休閑旅游業為主的企業帶動型,以空間治理建設美麗鄉村為主的村集體自主型”三種可供選擇的實施路徑,并從五個方面提出了促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健康發展的相關建議。
參考文獻:
[1]初江峰,周龍進,廖順寬.農村建設用地與城鄉國土空間優化[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000(016):5268.
[2]江國遜.國土空間背景下的鄉村建設規劃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9(21).
[3]閆琳.“知—行”合一視角下的鄉村振興規劃反思與探索[J].小城鎮建設,2019,37(11):74-81.
作者簡介:
謝華(1977.07-),女,本科,湖南寧鄉,中級職稱,研究方向:規劃專業、鄉村振興、村鎮建設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