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帥

20世紀90年代,美國汽車市場處于高度飽和狀態。某汽車公司推出了一款價值1萬美元的車,但無論經銷商們使出什么招數,甚至不惜降價15%來促銷,銷售還是疲軟。一籌莫展之際,一位聰明的經銷商想出了一個“免費送車”的主意:買一輛車,送一張面值1萬美元的30年期美國國債。
買1萬美元送1萬美元,這個誘惑實在太大,很多原本沒有購車計劃的人都爭先恐后地往這家車行跑,擔心稍一遲疑,這個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就砸不到自己。這個車行銷售一時瘋漲,一戰成名。
但這真的是餡餅嗎?聰明人應該已經注意到:這個贈品不是1萬美元現金,而是30年后到期面值1萬美元的美國國債,消費者拿到的“1萬美元”是30年后的1萬美元。
按照20世紀90年代中期平均8%的美國國債利率算,30年后到期面值1萬美元的債券折合到當時,相當于994美元。也就是說,經銷商送出的是僅994美元的贈品,讓利幅度為9.94%,遠不如15%的打折力度。
在一定的利率水平下,面值1萬美元的30年期國債,只相當于當下的994美元。這意味著30年的時間折掉了9000多美元。在這里,時間被量化成了具體的金錢。這就是金融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叫“貨幣的時間價值”,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樸素真理——時間就是金錢。
在金融世界里,“時間就是金錢”是客觀存在的真理。貨幣的時間價值是可以度量、計算以及用來支付的。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會深刻改變我們每個人生活軌跡的事實。
以2007年到2017年為例,假設時間回到2017年,你大學剛畢業,家里給了你10萬元。你是選擇吃光、用光,還是選擇做些金融安排?比如:
存銀行。如果2007年存10萬元,10年后可以拿到14.8萬元(用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007年到2012年平均利率4.87%,2012年到2015年平均利率3.48%,2015年到2017年平均利率2.75%,按復利計算)。
買股票。如果你買的是中石油的股票,10萬元在10年后就變成了3.3萬元;如果你當時很有眼光,10萬元全買了騰訊的股票,10年后這筆錢就變成了330萬元。兩種選擇,10年后的價值差了100倍。
買房子。按照30%的首付比例,10萬元夠買一個價值30多萬元的房子。2007年北京海淀五道口某著名小區的房價是每平方米1萬元出頭,10萬元意味著你可以擁有一套30平方米的小單間。10年后,這筆投資值330萬元,而且還在持續上漲中。
一筆數額不大的資金(10萬元),因為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在相同的時間維度(10年),產生了相差上百倍的時間價值。更重要的是,這種時間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數字上,還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我們仍然把時間倒回到2007年,剛大學畢業的你,還面臨著其他人生決策——找工作的時候,是使盡渾身解數擠進一家像諾基亞這樣的世界500強公司,還是被一家成立不久、求賢若渴的創業公司,比如58同城,用薪水加股票期權的方法招到麾下?
這10年中,你聰明、努力、上進,在諾基亞已經干到了中層;但10年后,諾基亞大勢已去,開始裁員,你必須重新進入人才市場尋覓下家。而在另一個選擇中,同樣上進的你,在58同城已經成為業務骨干,一個億的“小目標”也已經實現了——因為58同城在美國上市成功,你的期權變成了財富。
10年前的決策,10年之后深刻地影響了你的處境、生活和未來。
這些不同決策和路徑的背后,其實都是同一個邏輯:金融工具對我們擁有的相同時間(未來10年)進行了深度加工,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時間價值。
再想想古話里說的“一寸光陰一寸金”,你就會感到人類認知的底層邏輯真的是歷久彌新。古人已經模糊意識到時間是有價值的,但直到近現代,這種認知才被拓展成了體系化的金融學和金融行業。
時間是一種原料,金融工具則是對這種原料進行加工,做成不同的產品。用學術語言表達,金融就是為時間定價,我們購買金融產品、做金融決策,本質上就是購買時間不同的未來價值。
這種選擇帶來的時間價值差異是普遍適用的。金融市場越發達的地方,差異就越明顯。假如1986年一個美國人買了1萬美元的政府債券,另一個美國人買了1萬美元的微軟股票。30年后這兩個人的生活會大相徑庭:買債券的1萬美元變成了8萬美元,而買微軟股票的1萬美元變成了1086萬美元。
這種魔法故事在不同的國家、領域反復上演:一樣的原始資金,經歷一樣的時間,因為選擇了不同的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未來財富的格局被完全改寫。
就像美國耶魯大學的戈茲曼教授所說:“金融技術就像人類建造的時光機器,它沒有移動我們的身體,但在時間軸線上移動了我們的金錢,也改變了我們的處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