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程春華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
北溪二號是美俄歐政治博弈的重要載體,反對該項目是美國政府長期以來的立場,拜登政府緣何在北溪二號項目上出現了驚天逆轉?
反對“北溪-2”項目建設是奧巴馬與特朗普政府的一貫立場。而拜登政府的立場與政策則比較微妙。拜登政府起初冷靜觀察,直到5月才首次制裁“北溪-2”項目。然而,7月21日,《美國和德國關于支持烏克蘭、歐洲能源安全和氣候目標的聯合聲明》發布,美德達成協議,不反對“北溪-2”項目的完工,但防止俄羅斯將該管道當做政治施壓工具。幾個月間美國對該項目的政策出現驚天大逆轉。拜登為何在“北溪-2”項目邊“拜倒”、“躺平”?
第一,緩和與德國等老歐洲國家的關系,恢復跨大西洋伙伴關系。鑒于特朗普政府時期美歐跨大西洋關系非常緊張,其中“北溪-2”項目是美國與德國的重要分歧點。特朗普時期對該項目的制裁變本加厲,換來的是德俄更加團結,美德關系雪上加霜,跨大西洋關系傷痕累累。恢復跨大西洋關系是6月上旬拜登出席G7峰會與北約峰會的重要目標。拜登政府欲以該項目上的妥協作為恢復美德關系的突破口,從而帶動跨大西洋伙伴關系的轉圜。
拜登政府將美德關系置于該項目之上。7月22日,拜登稱任何措施都無法阻止接近完工的“北溪-2”項目。給予歐洲適當的經濟自主權可換來對美國更加親近的回報。前有美國默許蘇聯與德國進行天然氣換鋼管的合作,后有美國政府對俄歐“北溪-1號”“土耳其溪”等項目的“默許”,都換來了外交關系的緩和。故美國調整對“北溪-2”項目的政策以緩和美德關系。
第二,拉攏俄羅斯減少維護美國霸權的阻力。布熱津斯基在《戰略遠見》一書中提出聯合俄羅斯等國建立“新西方”,共同應對新興大國崛起。在“北溪-2”上適當妥協有助于美國拉攏俄羅斯保持與新興大國的距離,起碼保持中立。歐洲工程教育協會主席塞繆爾·富法里教授認為,美國希望通過停止制裁“北溪-2”項目的決定來改善與俄羅斯的關系。拜登政府的小動作屬于“進一步退小半步”,意在為緩和美俄關系營造更好氛圍。
第三,承諾防止該項目被俄用作政治武器,以安撫新歐洲國家。美方為避免高調刺激烏克蘭等相關方,選在在拜登與默克爾會晤后一周由德方公布該協議。該協議給足烏克蘭等國安全感,做出照顧其利益與情緒的姿態。協議規定美德雙方為“烏克蘭綠色基金”提供10億美元投資,大力支持美歐“三海倡議”能源合作,促進中東歐能源互聯互通與能源安全。德國盡量促使俄烏延長過境輸氣合同,為烏克蘭供資用于煤炭轉型等合作項目,支持烏克蘭能源供應轉型,通過逆向供應將烏克蘭接入歐洲能源供應系統,促進烏克蘭加入德國的網絡能力建設基金,支持烏克蘭能源部門的改革,并協助天然氣輸送系統現代化,以提高烏克蘭能源獨立性與安全性。該協議稱若俄羅斯欺負或侵略烏克蘭,將受到歐盟制裁。7月22日默克爾稱,協議符合烏克蘭的利益,非替代烏克蘭天然氣過境的項目。7月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內德·普萊斯強調,美國的重點已從停止項目建設轉向與德國及其他盟國合作,以解決俄羅斯“將能源武器化”等問題。
該做法意味著拜登政府在重新定義國家利益基礎上,對國家能源戰略與外交政策的調整。
第一,拜登政府對國家利益進行重新定義。與特朗普政府將能源領域主要國家利益定義為謀求能源主導、向歐洲推廣LNG、維護新歐洲利益不同,拜登政府顯然將主要國家利益定義為建立維護美國霸權的統一戰線,將國家戰略利益置于向歐洲出口能源等經濟利益之上。7月23日喬什·哈默指出,該協議損害了美國天然氣出口商的利益,剝奪了他們進入關鍵歐洲市場的機會。
第二,國家利益認知變化帶來國家與能源戰略的轉向。國家與能源戰略上,與特朗普重傳統油氣能源輕清潔能源、創造傳統能源收入、就業與選票不同,拜登政府更加注重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與電動汽車等新技術行業,對犧牲大西洋伙伴關系、加大對歐洲出口LNG興趣不大。拜登不再將促進傳統能源發展作為增加就業的捷徑,且已出臺《美國救援計劃法》《美國就業計劃》《美國家庭計劃》等法律法規,對國內傳統能源行業救濟與就業做出適當安排。拜登更緊迫的是聯合歐洲、俄羅斯共同對付美國霸權的主要“威脅”。

第三,國家與能源戰略的轉向影響外交立場的調整。在外交立場上,與特朗普政府一味打壓制裁俄羅斯、威逼德國等老歐洲國家不同,拜登政府采取更加圓融、平衡各方的外交政策,適當松綁對管道項目的制裁,換來俄羅斯與德國的妥協,同時又重申反對該項目被用作施壓工具的立場,安慰與穩住烏克蘭、波蘭等新歐洲國家,回應國內鷹派的批評。但拜登政府的做法難免顧此失彼,其算盤收效有限。
圍繞該項目的力量對比發生大調整,美國投入歐盟等“中立派”陣營,有利聲援德國、俄羅斯等“支持派”,“反對派”陣營瀕臨瓦解,只剩下美國共和黨鷹派與烏克蘭、波蘭等力量苦苦支撐。拜登政府涉“北溪-2”項目政策調整引起相關方的多重回應。
第一,德國與俄羅斯等項目支持方審慎積極回應。針對美國與德國的協議,俄羅斯表面上辯解譴責,實則暗喜慶幸。針對“能源武器化”的指控,俄羅斯駐美國大使安納托利·安東諾夫辯稱,俄羅斯從未將能源作為“政治施壓”的工具。7月22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稱,俄羅斯從未把能源供應或者過境問題用作武器,從未有過停止對烏氣供氣和放棄經烏對歐輸氣的想法。俄聯邦委員會弗拉基米爾·賈巴羅夫稱,美德協議象征性強,缺乏有效落實機制,關于延長供氣協議等條款僅是安慰烏克蘭的煙霧彈。
同時,俄德對美方讓步深感慶幸。7月21日,普京與默克爾通話時表示,兩人都滿意于“北溪-2”項目即將完工的狀態,贊賞德方對該項目建設的不懈堅持。德國外長馬斯稱,“我們與美國找到了解決‘北溪-2’管道問題的建設性方案之事讓人很高興。”將要卸任的默克爾之所以急于與美國達成協議、營造既成格局,在于擔心德國9月大選后該項目生變。克里斯蒂安娜·霍夫曼在德國《明鏡》周刊撰文稱,該協議是在默克爾總理生涯最后階段取得的勝利。
第二,美國國內反對派強烈譴責。眾議員邁克爾·麥考爾說,若俄羅斯得以完成該項目應歸因于拜登政府的縱容。參議員凱文·克拉默稱,“拜登政府冒著削弱美國全球地位的風險,姑息德國的錯誤戰略,給予普京對我們在歐洲盟友的施壓杠桿。”俄亥俄州共和黨參議員羅伯·波特曼警告說,拜登放棄對“北溪-2 ”項目的制裁“是危及美國、歐洲和烏克蘭安全的嚴重失誤。”7月20日,美國參議員吉姆·里施(R-Idaho)稱,美德協議缺乏烏克蘭和波蘭等國參與和同意,該協議不能防止俄羅斯將該項目作為地緣政治武器,美德無權繞過他國決定其能源安全。
7月21日,多次發起對該項目制裁的美國參議員特德·克魯茲克魯茲怒稱,該協議是拜登對普京的徹底投降,幾十年后,俄羅斯每年將從拜登的地緣政治錯誤(不次于吉米·卡特放棄巴拿馬運河)中獲取數十億美元的好處,并利用該管道對歐洲進行經濟敲詐。同日,美國參議員珍妮·沙欣稱:“我不相信該協議能充分保障歐洲盟友安全,我一直認為該管道不該完工。”
第三,新歐洲國家表示失望與憤怒。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表示,美國放棄針對“北溪2號”項目的制裁,于拜登是個人的失敗,于俄羅斯是地緣政治的完美勝利。澤連斯基將在8月30日訪美期間提出交涉,或尋求利益補償。波蘭稱,該項目是對中東歐能源安全的威脅,曾多次表示反對該項目,并采取措施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的依賴。美國官方從該項目“反對陣營”臨陣脫逃,使烏克蘭與波蘭等中東歐國家分外失望與憤怒,只好抱團取暖。7月21日,烏克蘭外交部長德米特羅·庫萊巴與波蘭外交部長茲比格涅夫·勞的聯合聲明稱:“協議不足以有效限制‘北溪-2’項目造成的威脅,烏克蘭和波蘭將與其盟國和伙伴合作,繼續反對該項目建設。”
“北溪-2”項目折射俄美歐博弈的政治光譜變化,從“萬山不許一溪奔”到似乎“堂堂溪水出前村”。拜登政府調整對“北溪-2”項目的政策緣于重構美歐俄關系、重組護持霸權網絡等考慮,是對美國國家利益的重新定位,對國家能源戰略與外交政策的重新調整,帶來雙重標準的質疑、相關方的多重回應。“北溪-2”項目雖柳暗花明,但其仍將是俄美歐博弈的重要載體,面臨第三能源一攬子方案、歐美制裁、德國9月大選等挑戰,其前路撲朔迷離。
鏈接:北溪二號“北溪二號”是一條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海底通向德國的天然氣管道,目標是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海底繞過烏克蘭鋪設到德國,再通過德國干線管道輸送到其他歐洲國家。項目建成后,俄羅斯每年可向歐盟國家提供550億立方米天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