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葉盛
最先提出“數字經濟”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學者Don Tapscott,他曾于1996年出版了一本名為The digital economy 的書。1997年日本政府最早對數字經濟進行了定義,認為合作交易過程可以無實物轉移,在這個系統中電子商務可以不斷普及。而我國大約在2016年左右對數字經濟的定義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組成的網絡為重要載體,用通信技術提升效率和優化經濟結構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更通精簡的說法是借助物聯網、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及平臺促進社會發展和經濟穩定增長。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增長迅速,占GDP 比重持續走高。根據中國信息化百人會聯合埃森哲、國家信息中心等多家機構組成的課題組發布的《2017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提到,2016年數字經濟的總量已達到人民幣22.6 萬億,占GDP 的比重為30.3%。根據中國通信信息研究院發布的數字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27.2 萬億元,占GDP 比重為32.9%;2018年已達31.3 萬億元,占GDP 比重為34.8%;2019年達到35.8 萬億元,占GDP比重進一步達到36.2%。
據畢馬威預測,到203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預計將達到77%,GDP 貢獻中超過153 萬億元會是數字經濟。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形成一個新的從感知傳輸到存儲計算,再到反饋執行的完整技術體系,并將各個行業推向智能化。
表 1 2016-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及占GDP 比重情況
“數字化轉型”并不是簡單地實現信息化建設,而是指借助信息技術對企業的組織、流程等管理模式和生產方式進行重塑,將企業生產經營實體狀態下所采集的信息以數字化方式展示,從而全方位、全過程、全領域表述企業業務數據流動,實現信息技術與企業業務管理的真正融合。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企業可以通過采集的數據信息全面評估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并通過外部資源整合搜集市場信息,降低信息不對稱的危害性,以便將企業內外部信息流結合并綜合分析,從而為管理層的決策提供良性支撐。
國家“十三五”規劃強調指出:到2020年,我國的“數字中國”工程將取得顯著成效,信息技術能力將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專業領域的核心技術應用將有更多自主創新項目出現,同時數字化發展帶來的經濟增長將更加顯著,“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將全面形成。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則明確指出,要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療等新興產業集群,因此,發展數字經濟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決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在此大背景下,建筑行業也開始了數字化轉型。2016年第三季下發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以下簡稱“信息化發展綱要”或“綱要)。建筑業信息化的發展目標在該綱要中得到明確,既要在“十三五”期間提高建筑行業的數字化管理水平,初步建成一體化行業監管和服務平臺,在行業的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總體目標。同時,鼓勵企業在物聯網、BIM 技術、移動通訊、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化等信息技術集成應用能力,培養出一批有信息技術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掌握了數字化技術的建筑企業。
今年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明確要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及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的目標,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大環境變革時期,作為現代產業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建筑業急需把握數字競爭力,優化經營管理模式,重塑業務模式,持續創新,邁入數字化的快車道。企業只有實現了數字與建筑的跨行業融合,才能實現技術突破,才能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一方面,數字技術,如BIM 技術及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3D 打印等對建筑業轉型產生深刻廣泛影響。“十三五”規劃的發展目標指出,從2016年到2020年,基礎設施網絡更趨完善,結構更加合理,科技進步和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縱觀已經明確的“十三五”期間所有省份、自治區及直轄市的交通投資計劃,5.8 萬億元總規模的投資中,所有單項投資均在4000 億元以上,其中公路建設將是各省市投資的重點領域。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未來公路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將會不斷加大。
另一方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也把建筑行業中具有甲級資質的勘察、設計單位以及具有一級以上資質的房建施工企業,最遲需要在2020年末實現企業管理系統與BIM 技術以及其它數字化信息技術集成一體化應用的發展目標寫進了《關于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的指導意見》中。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也在其2016年發布的“信息化發展綱要”中確定BIM 技術是全國建筑業在“十三五”期間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內容。
傳統的建筑企業可以通過數字化轉型從根本上實現最優的資源配置方式及最高地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及,使企業的核心能力增強,通過轉型賦能企業提升項目管理水平和項目營運水平;打造生態協作能力,實現價值創造最大化。通過企業核心能力的迭代升級,建筑企業可以不斷升級生產力水平,最終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隨著政府數字化轉型工作的推進,社會和公眾對政府公共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全國各地都在建立大數據資源池,形成政府與科研機構、事業單位、互聯網科技企業為核心的數據分析團隊,形成人口、自然資源、空間地理、社會信用等4 大類公共基礎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將數據有效整合、處理并再次展示給公眾。
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城市部件和物聯系統相結合,在基于生活數字化、消費數字化、治理數字化等數字化內容建設基礎上,各地政府都積極搭建了智慧城市IT 運營、城市應急管理平臺和大數據增值服務系統等。這些數字平臺具有數據聚合能力、異構數據融合能力以及數據賦能新服務模式等特點,對外提供可調用、松耦合的標準化、數字化服務,跨領域的應用集成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方位覆蓋,實現城市跨部門協同共享,不斷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
因建筑企業最重要的是項目管理,通常是由多方參與,管理模式較為復雜,因此建筑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線路應考慮作業數字化、運營數字化、生態數字化等問題。作業數字化是指建筑企業內某個業務場景的應用,例如對物料的精準控制的物料數字化,對項目上大型設備的高效利用的監管,通過提升各個應用場景的作業質量和效率,有效促進整體效率提升;運營數字化是指企業內部實現資金流、物流、業務流的互通,實現價值鏈縱向、橫向的全面整合,各項目之間的資源配置與協同有效。并通過數據的日益積累,對建筑企業集約經營能夠給出最優化的策略指導;生態數字化是指在建筑產業內部構建一個多方共贏的合作生態圈,使產業鏈上下游在平臺上可以共同完成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協同,最終實現橫向產業鏈垂直融合、縱向價值量橫向融合。
為了實現業務轉型和增長,近年來隧道股份持續加大科研投入,積極開拓業務類型,優化業務組合,開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如發展建筑板塊相關融資租賃、PPP 投資、產業基金、綠色建材垂直電商平臺、建筑BIM、建筑工業化、盾構遠程管控數字化交付、智能交通、智慧水務、智能運維、市政PC、UP 停車庫等。
數字化轉型是一項長周期、大投入的工程,需要企業長時間持續性投入,但處于完全競爭行業的建筑企業來說,尤其是施工企業本身就處于產業鏈下游,面臨著相較其他產業鏈節點更大的生存壓力,較難保障長時間、穩定的資金投入數字化的開發,因此需要對建筑企業數字化投資做合理的階段性規劃設計。
眾多智慧城市服務提供商包括建筑業,都將在原有業態模式下進行轉變,參與到城市數字化轉型建設進程中,提供其他產業無法替代的城市基礎設施建、管、運等產業鏈服務,為實現智慧城市的目標提供數據支持。同時,建筑企業也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自身的升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