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君
74歲的季大爺近半年來反復出現雙腳冰涼、小腿抽筋、下肢乏力的情況,行走一段路后就要停下來休息,有時還會出現腿痛,行走距離也越來越短,從以前的每次200米縮短到了20米。最近,季大伯的右下肢疼痛突然加重,趕緊到醫院就診。經過B超、CT血管成像等檢查,醫生診斷季大爺患上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需要實施介入手術治療。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指由于動脈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動脈內膜增厚、管腔狹窄或閉塞,病變肢體血液供應不足,引起下肢間歇性跛行,皮膚溫度降低、疼痛,乃至發生潰瘍或壞死等臨床表現的慢性、進展性疾病,多為全身性動脈硬化血管病變在下肢動脈的表現。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且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率也隨之升高。該病7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為15%~20%,男性發病率略高于女性,其中5%~10%的患者可發展為嚴重下肢缺血,甚至需要截肢。由于下肢動脈閉塞癥早期不易被發現,老年人必須提高警惕,積極預防,絕不能掉以輕心。
1.吸煙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嚴重程度與吸煙量呈正相關。吸煙可減少運動試驗時的間歇性跛行距離,增加外周動脈缺血、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的危險,增加肢體缺血和截肢的危險。
2.糖尿病
糖尿病會使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生率增加2~4倍,女性糖尿病患者的發病風險是男性患者的2~3倍。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每增加1%,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患病風險會增加26%。糖尿病患者發生嚴重下肢動脈缺血的危險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截肢率則要高7~15倍。
3.高脂血癥
高脂血癥可提升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患病率,增加出現間歇性跛行的危險。
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
相對于普通人群,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罹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概率明顯增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約30%的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
5.慢性腎功能不全
有研究表明:慢性腎功能不全與動脈硬化閉塞癥相關。對于絕經的女性來說,慢性腎功能不全是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獨立危險因素。
6.炎性指標
動脈粥樣硬化是涉及多種炎性細胞和因子的慢性炎性反應。與同齡無癥狀人群相比,炎性指標如C-反應蛋白增高的人群,5年后發展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概率明顯增高。
1.輕微癥狀期
這一階段多數患者癥狀輕微,會出現足部怕冷、發涼,小腿抽筋、疼痛,患肢感覺麻木、行走易疲勞,患足指甲增厚、皮膚干燥變薄等。
2.間歇性跛行期
間歇性跛行是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的特征性表現。其特點是走一段路后,便感到下腰、臀部、大腿內側、小腿部、腳底板有疲累感,發生麻木疼痛,甚至是痙攣,不得不休息片刻才能繼續行走。跛行時間越長,行走距離越短,則動脈病變程度越嚴重。
3.靜息痛期
病變進一步加重,休息時也有缺血性疼痛,即靜息痛。靜息痛是患肢發生壞疽的前兆。疼痛部位多在患肢前半足或趾端。
4.潰瘍和壞疽期
患肢缺血加重可導致腳趾部潰瘍或變黑壞死,傷口不易愈合,嚴重者會發生肢體壞疽。合并感染會加速壞疽,毒素經過血液進入身體,可導致全身中毒,嚴重威脅生命。如未得到及時正確治療,常會導致截肢致殘,甚至危及生命。
有以上癥狀的老年人,需提高警惕,立即就醫檢查。
1.內科保守治療
(1)控制基礎疾病。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原發病。(2)藥物治療。使用抗血小板、擴張血管和活血化瘀的藥物,控制疾病繼續發展,改善患肢的側支循環,緩解疼痛和促使潰瘍愈合。但內科治療僅能延緩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病程進展,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下肢血管的狹窄、閉塞等問題。
2.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也叫血管腔內介入治療,是目前國內外公認的治療下肢動脈硬化的首選方法。在血管內部通過球囊擴張和支架植入等方法,可以把狹窄甚至堵塞的血管撐開,以恢復血流。為防止擴張后動脈管腔再次發生狹窄,部分病例需在血管內置入支架,使斑塊固定于動脈內壁上,從而保持動脈管腔的長期通暢。該治療方法的優點為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并發癥少,有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除了碘過敏和極度危重患者外,幾乎所有下肢動脈狹窄和閉塞患者都適合這種治療方法。
3.外科手術
包括“動脈搭橋術”“斑塊切除及內膜剝脫術”和“截肢(趾)術”,適用于不適合介入治療,或病變嚴重介入治療失敗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