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鎰 劉人懷



[摘 要]目前學術界對平臺企業在其構建的生態系統中的領導特征尚缺乏理論研究。以四家互聯網平臺企業為例,通過扎根理論研究方法提煉平臺企業的領導特征。研究發現,平臺企業在平臺生態系統中處于領導地位,其領導特征主要表現為示范影響、戰略引領、協調處理和約束控制四個范疇;示范影響主要表現為在平臺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威信、帶頭示范及目標完成;戰略引領主要表現為在平臺生態系統中的戰略把控、應變能力及成員追隨;協調處理主要表現為在平臺生態系統中的分工協調、關系處理及目標推動;約束控制主要表現為在平臺生態系統中的行為約束、業務執行和交互控制。文章進一步豐富平臺企業的理論研究,有利于指導平臺企業提升平臺領導力,為促進平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平臺企業;平臺生態系統;平臺領導力;平臺架構
[中圖分類號]F272.91;F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1)06-0051-07
一、引 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平臺經濟的興起,學術界對平臺企業及其生態系統的研究大量涌現,平臺理論流派逐漸形成。平臺企業是平臺理論中最重要的研究對象,對平臺企業的領導特征進行研究顯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平臺企業(platform firm)也稱平臺領導(platform leader),在平臺生態系統中處于優勢生態位,是平臺架構的提供者。平臺企業吸引平臺用戶(消費者、供應企業、開發者等),通過制定互動規則,促成平臺雙邊或多邊用戶進行交易。平臺企業廣泛連接創新和交易主體,模糊企業原有邊界,跨界整合內外部資源,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配置,實現大規模生產協作與供需匹配[1],還建立生態治理機制,協調平臺用戶利益,構建了一個開放共贏的平臺生態系統(platform ecosystem)[2-3]。因此,平臺企業在平臺生態系統中占據領導生態位,其特征關系著物種之間的價值創造與創新活動。
目前學術界對平臺企業及其領導特征的研究,主要包括對平臺企業的界定、平臺企業的領導地位和作用、平臺企業引領的協同創新及平臺企業的生命周期。學術界對平臺企業及其領導地位的研究正在快速發展期,但是鮮有文獻對平臺企業領導特征進行系統研究。平臺企業作為平臺生態系統中的領導物種,研究平臺企業的領導特征必須將平臺企業置入平臺生態系統中。平臺企業在生態系統中的領導特征有哪些?這些特征表現在哪些方面?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擬選取四家互聯網平臺企業為案例樣本,基于生態位理論,通過扎根編碼方法對平臺企業的領導特征進行探索性研究。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首先,通過對典型案例進行扎根編碼分析,基于生態位理論對平臺企業領導特征進行探索性研究,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平臺領導的理論研究;其次,有助于指導平臺企業利用有利生態位獲得平臺領導力,指導企業提升平臺領導力,協調平臺生態系統中參與主體的關系,促進平臺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二、文獻與基礎理論
(一)平臺企業及領導特征
平臺企業的領導特征是在平臺生態系統中的領導生態位表現,是與系統中其他物種產生的關系特征,因此研究平臺企業的領導特征必須結合平臺生態系統。平臺生態系統是以平臺企業為核心,由利益相關者共同構建的經濟聯合體,平臺生態系統中的參與主體不再是以個體為單位存在,而是多物種跨越邊界、自我適應與協同創新[4]。這些參與主體之間各自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通過一系列協作機制形成了一個互利共贏的生態網絡[5]。
目前關于平臺企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關于平臺領導企業的內涵,是指在平臺生態系統中處于領導生態位的平臺企業,通常也是平臺的提供者或平臺發起者[6];是平臺的創建者和生態的協調者,是從平臺商業模式中獲取收益的經濟主體[7];平臺領導有幾個區別于傳統領導的特征,包括使命導向、創智賦能、利益共享[8]。
其次,關于平臺企業的領導地位和作用,平臺企業是整個平臺生態系統的領導者,負責協調平臺生態系統中各類型利益主體的關系,也是連接供需雙方市場的中介者[7]。平臺為參與多方提供交互機制和通道[9],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10],降低了平臺用戶的搜尋時間[1];同時平臺領導制定交易規則、用戶篩選機制[4],為平臺雙邊順利交易提供信用契約,降低了雙方的交易成本以及可能毀約時產生的維權成本[4]。
再次,關于平臺企業的創新,創新范式是由平臺領導企業主導、多元主體參與的開放式創新[11],體現的是從競爭到合作、從交易成本最小化到交易價值最大化的轉變。最大的特點是撬動系統中參與主體的創新要素[12],通過模塊化處理[13],形成由核心架構與眾多支撐模塊共同構成的動態結構系統,形成一個開放式創新生態系統[14]。
最后,關于平臺企業的生命周期,有學者認為包括初始期、發展期、成熟期[15];還有學者認為包括寄生、共生、衍生、嫁接及聚合;還有學者研究了從產品、技術或服務到平臺的演化路徑[16]。可以看出,大多數平臺企業的最初功能不是提供平臺,而是通過核心技術、產品或者服務,從傳統單邊市場贏得市場份額,獲得大量的早期使用者(客戶資源)后發展成具有網絡效應的平臺企業。
由此可見,平臺企業作為平臺生態系統中的領導物種,研究平臺企業的領導特征必須將平臺企業置入平臺生態系統中。
(二)生態位理論
1917 年Joseph Grinnell提出生態位[17]。之后被廣泛應用在經濟、地理、管理學等領域。生態位(也稱為小生境或是生態龕位),是指一個物種或種群在生態環境中所占據的位置及與其他物種之間的功能關系。每類物種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都會找到一個適合自身生存的時空位置,在這個位置中所起作用和功能就是生態位[18]。平臺企業生態位是指平臺企業在生態系統中,與其他主體(包括需求者、供應者和互補者)相對而言表現出的功能、地位、影響等方面的特征,生態位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對資源的控制和支配能力,也反映了在生態系統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擔的責任[19-20]。
平臺企業構建了以自身為中心的商業生態系統,分析平臺企業的領導特征可以借鑒生態位理論。在平臺生態系統中(如圖1所示),A代表平臺企業,它是平臺架構的提供者,在平臺生態系統中是建群種。B是入駐平臺的供給端,是入駐平臺的品牌商、賣家(在客對客(C2C)平臺中是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個人)。C是消費端、買家(在客對客(C2C)平臺中是消費者,在商對商(B2B)平臺中可以是有需求的購買組織或企業)。D為第三方互補者,可能是外部創新主體,也可能是服務商。生態位理論指出(如圖1所示),在平臺生態系統中,平臺領導企業A居于生態系統的領導地位,A為B、C、D三類主體的互動提供連接,B、C、D必須通過A才能與對方發生聯系。A相對B、C、D而言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處于系統中的中心位置,最有優勢接近網絡中所有資源,可以從生態系統中的其他成員中獲得發展需要的資源要素。
用生態位理論來探索平臺企業領導特征的適用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生態位理論是研究物種之間關系和結構的重要方法,而平臺領導的生態位就是指平臺領導企業在系統中的位置和結構,以及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系[21]。其次,平臺企業在平臺生態系統中處于領導地位,對供給端、需求端及第三方互補者的關系進行協調,對這幾種參與主體之間的生態位進行組合,形成了一個由多邊主體參與的創新網絡,并且平臺企業憑借自身在生態系統中有利的生態位可以整合和利用系統中的其他創新主體擁有的創新要素[6]。因此,采用生態位理論來構建平臺企業領導特征模型具有很好的適用性和科學性,有利于深入挖掘平臺企業的領導特征。
(三)研究框架
目前學術界對平臺企業領導特征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關于平臺企業在生態系統中領導特征的研究還鮮有文獻出現。因此,本研究將在生態位理論基礎上,以多個互聯網平臺企業為研究對象,運用扎根編碼方法對平臺企業的領導特征進行探索性研究,提出如圖1 所示的研究框架。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由于目前關于平臺企業領導特征的研究還未形成系統的理論框架,研究問題具有探索性和解釋性的特點,因此適宜采用探索性質性研究方法[22]。扎根理論方法是一種用程序化的思路進行定性研究的方法,在定性資料的基礎上構建和發展理論。以編碼為核心,理論歸納為主,理論演繹為輔,通過歸納、對比、分析等科學步驟,發掘和歸納原始文字材料中所蘊含的理論,并不斷進行循環,最終形成新的概念或理論[23]。本研究的質性分析流程嚴格按照扎根理論的三步編碼法進行,主要包括三個步驟: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在案例數量選取方面,本研究采取多案例研究。與單案例研究相比,多案例研究遵循復制邏輯的原則,因而研究結論更加具有說服力和普適性[24]。
(二)樣本選取
由于案例研究的目的是發展理論,而不是驗證理論,因此,案例研究適合采取理論抽樣的方式[25]。本研究選擇的樣本企業要屬于互聯網平臺企業,對技術創新進行投入,建立的互聯網平臺對外開放,平臺要有雙邊用戶基礎,包括賣家和買家。本文選取四家互聯網平臺企業作為案例研究樣本,如表1所示。
(三)數據收集
本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一手資料主要通過非正式訪談、管理高層講話、深度訪談、多年跟蹤觀察、平臺體驗和實地調研、觀察等多種方式獲得,包括平臺企業發展應對外部環境做出的重大戰略調整、企業重大事件等關鍵行為;二手資料主要通過企業網站、媒體采訪報道、專業書籍著作、論文文獻、企業內部文件等形式獲得。通過整理四家互聯網平臺企業的資料,共獲得7.7小時的訪談錄音,加上大量文字性原始材料(如表1),整理后的材料總字數約8萬字。
(四)扎根編碼過程
1.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也是一級編碼,是編碼過程的第一個階段,是結合相關文獻對搜集的原始資料逐字逐句進行編碼、標簽和登錄,目的是通過深入挖掘原始材料提出概念和范疇[26]。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減少研究人員帶來的偏見、定見或影響,盡量將搜集的資料打散,在進行編碼過程中,盡量使用原話作為標簽進行初始概念的發掘,一共得到253條原始語句及相應的初始概念。由于初始概念較為繁多,且有些初始概念存在交叉或重復,因此,在初始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反復斟酌和比較,將原始概念進行合并和分類,進一步提煉為抽象的范疇。在進行范疇化的過程中,刪除了重復頻次少于3次的初始概念,僅保留重復頻次在 3次及以上的初始概念。此外,還剔除了個別前后矛盾的初始概念。最終,從初始概念中抽取出了12個范疇(表2為范疇內容)。由于篇幅所限,僅列出每個范疇的3條原始資料語句及相應的初始概念。
2.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也叫關聯式登錄,屬于二級編碼。目的在于發現和建立范疇之間的潛在邏輯關系,發展主范疇及其附屬范疇。具體做法就是根據各個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和相互聯系對前文所得范疇進行歸類,將具有相似主題的范疇歸為一類,形成主要范疇。研究最終歸納出4個主范疇,各個主范疇及其對應的開放式編碼范疇如表3所示。
3.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也叫核心式登錄,屬于三級編碼,是從第二步主軸編碼得到的主范疇中挖掘核心范疇,將分析結果聚焦到與之相關的編碼上,分析核心范疇與主范疇及其他范疇的聯結關系 ,并以“故事線”方式描繪行為現象和脈絡條件,發展出新的實質理論構架[26]。本研究中,主范疇的典型關系結構如表4所示。研究確定了“平臺企業在生態系統中的領導地位和作用”這一核心范疇,圍繞核心范疇的“故事線”可以概括為4個主范疇,包括示范影響、戰略引領、協調處理、約束控制。
4.理論飽和度檢驗
一般來說,當新收集的數據不能對理論構建作出新的貢獻時即達到理論飽和[27],就可以停止收集數據。本研究用另外1/3的原始材料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結果顯示,模型中的范疇已經發展得比較充分,平臺企業領導特征的4個主范疇(示范影響、戰略引領、協調處理、約束控制)均沒有發現形成新的重要范疇和關系,4個主范疇內部也沒有發現新的構成因子。由此可以認為本研究在理論上是飽和的[27]。
四、研究結果與發現
通過以上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等多個步驟的反復驗證和循環分析,并基于范疇之間的內在關系和邏輯,確定了“平臺企業領導特征”這一核心范疇。以此為基礎,研究構建和發展了平臺企業領導特征模型(如圖2所示),主要包括示范影響、戰略引領、協調處理、約束控制4個主范疇。
(一)平臺企業領導生態位特征一:示范影響
平臺領導企業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威信、帶頭示范及目標完成等方面相對于平臺生態系統中其他平臺用戶或交易主體具有明顯的優勢,如圖3a所示。首先,平臺企業不僅向消費者或平臺用戶企業提供核心產品和服務,同時還要根據生產成本及重要程度決定互補品是由自己生產還是由外部企業生產,即確定平臺企業的邊界,平臺企業可以通過模塊化設計或組合,模糊原有產業邊界,增強平臺企業影響力的作用范圍。其次,平臺企業在整個生態系統中處于主導地位,因此對平臺架構、技術創新、服務質量、生態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帶頭示范作用,對其他創新主體或企業用戶產生重要的影響。最后,平臺企業會明確整個平臺的目標,不斷提高交易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創造最大價值為目標,并帶領參與主體共同為實現這個共同目標而付出超過潛力或預期的努力。
(二)平臺企業領導生態位特征二:戰略引領
平臺領導企業在生態系統中的戰略把控、應變能力及成員追隨等方面相對于平臺生態系統中其他平臺用戶或交易主體具有明顯的優勢,如圖3b所示。首先,平臺企業在生態系統中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對技術創新起著引領作用,關系到平臺上用戶的交易效率、交互效果,也關系到平臺生態系統的更新與演進,因此在技術上進行創新是平臺企業的優勢,也是平臺企業為了維持平臺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必須肩負的責任,對整個生態系統具有戰略把控能力。其次,平臺企業最有優勢的模塊化特征,在面對復雜環境和多變場景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模塊化設計和自由組合,將平臺應用到多種場景,并有效組織平臺生態系統的物種應對外部環境和條件的變化,作出正確的策略以適應環境。最后,平臺企業在銷售渠道、平臺用戶基礎、品牌形象、互補性資產等方面都比生態系統內其他主體更加具有優勢,這吸引了大量的用戶企業或平臺用戶追隨,在平臺進行戰略調整時,這些平臺成員會依舊保持對平臺的忠誠。
(三)平臺企業領導生態位特征三:協調處理
平臺企業在生態系統中的任務協調、關系協調及目標推動等方面相對于平臺生態系統中其他平臺用戶或交易主體具有明顯的優勢,如圖3c所示。首先,平臺企業負責對平臺的組織與生產進行管理,對平臺生態系統的參與主體的任務進行協調,負責提升平臺內部模塊化生產與組合效率,提升平臺用戶的交易效率,提升生態系統的整體效率,建立溝通機制促進平臺用戶之間順暢地交流和溝通,即平臺企業具有任務協調方面的優勢和能力。其次,平臺企業扮演著協調者的角色,負責參與主體利益關系的處理和協調,負責處理互補者的關系,處理與平臺企業可能發生潛在沖突的利益關系,還負責制定互補創新的策略。平臺企業對參與主體關系的處理和協調關系到平臺領導力對平臺參與主體的影響和作用,很顯然平臺企業相對其他主體而言,對平臺參與主體的影響無論是從數量和范圍的優勢都會更加明顯,關系協調是平臺領導力的重要表現。最后,平臺企業在制定目標時候,通過制定一系列的生態治理機制或者政策來實現平臺生態系統中的其他主體與平臺企業保持一致,進而推動整個平臺生態系統朝著統一的目標努力。
(四)平臺企業領導生態位特征四:約束控制
平臺企業在生態系統中的行為約束、業務執行、交互控制等方面相對于平臺生態系統中其他平臺用戶或交易主體具有明顯的優勢,如圖3d所示。首先,平臺企業負責設計平臺架構及平臺制度,進而對平臺用戶的行為進行引導和控制,平臺企業對平臺架構掌握著主動權,平臺生態系統中的其他參與主體都是在平臺企業設計的平臺架構基礎上占據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生態位,因此平臺企業負責對平臺用戶的行為進行控制。其次,平臺企業相對于生態系統中的其他參與主體而言,平臺企業肩負著更多的企業和市場責任,有權決定哪些平臺組件可以免費供平臺用戶使用,也可以決定對哪些用戶收取平臺使用費用,也決定平臺接口的開放程度,平臺接口開放對象及平臺收費模式和價格機制,對平臺參與主體的業務也產生重要影響,對這些主體的業務進行控制,以維持平臺的可持續發展。最后,平臺企業在整個生態系統中起連接紐帶作用,可以憑借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對平臺用戶的交互行為產生影響,可以主導參與主體之間交互的方式、內容、渠道等。對供應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進行控制,保持整個生態系統內的交易和創新平衡發展,使整個生態系統處于平穩狀態。
五、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平臺企業及其生態系統理論已經成為戰略管理領域重要的研究主題。平臺企業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創新和進步的重要組織。平臺企業是平臺生態系統中的領導種,也是建立、維持以及更新平臺生態系統的關鍵種。平臺企業憑借其在生態系統中的有利生態位,構建創新生態群落,建立生態機制,配置系統內的資源和能力,協調物種之間的關系,提升平臺企業競爭實力。
本研究在生態位理論基礎上,對四家案例企業進行扎根編碼,形成了平臺領導特征模型,并得到以下結論:第一,平臺領導在平臺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位特征主要表現為示范影響、戰略引領、協調處理和約束控制四個方面;第二,示范影響主要表現為平臺領導在平臺生態系統中具有地位威信,在參與主體起帶頭示范作用,同時平臺領導帶領其他物種為目標實現而付出努力,促成各物種之間互利共贏;第三,戰略引領主要表現為平臺領導企業在生態系統中對全局具有戰略把控的能力,面對復雜環境時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同時平臺企業作出戰略調整時能得到廣大成員的追隨,促成各物種進行價值共創;第四,協調處理主要表現為平臺企業對平臺生態系統中的成員進行任務分工和利益關系協調,并通過目標推動來促成各物種之間的協調發展;第五,約束控制主要表現為平臺企業對生態系統中參與主體的行為約束、業務執行和交互控制,致力于促進各物種之間互惠共生。
(二)啟示
本研究的結論對于平臺企業在生態系統中領導地位的獲得與維持、平臺企業領導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啟示:第一,構建平臺生態系統,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與進化。平臺生態系統是平臺企業獲得重要資源和能力的場所,平臺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與良性進化關系到平臺領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建立完善的生態治理機制,促進各參與主體之間互惠共生。通過建立完善的價值創造、利益分配及協同治理機制促進平臺生態系統中各物種的共創、共享、共生;第三,利用平臺企業自身有利生態位,形成平臺領導力,有效撬動生態系統中的資源和能力。平臺企業整合系統中參與主體的互補性資產,與自身核心資產形成協同效應,提升平臺生態系統的生態優勢。
[參考文獻]
[1]MINDRUTA D, MOEEN M, AGARWAL R. A two-sided matching approach for partner selection and assessing complementarities in partners attributes in inter-firm allia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37(1): 206-231.
[2]MCINTYRE D P, SRINIVASAN A. Networks, platforms, and strategy: emerging views and next step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1): 141-160.
[3]VAN ALSTYNE M W, PARKER G G, CHOUDARY S P. Pipelines, platforms, and the new rules of strate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6, 94(4): 54-62.
[4]BRESNAHAN T, GREENSTEIN S. Mobile computing: the next platform rivalr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 104(5): 475-480.
[5]GAWER A, CUSUMANO M A. Industry platforms and ecosystem innovation[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4, 31(3): 417-433.
[6]PARKER G, VAN ALSTYNE M, JIANG X. Platform ecosystems: how developers invert the firm[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 2017, 41(1): 255-266.
[7]羅珉,杜華勇. 平臺領導的實質選擇權[J]. 中國工業經濟, 2018(2): 82-99.
[8]曹仰鋒. 平臺領導需要堂吉訶德精神[J]. 清華管理評論, 2016(5): 60-64.
[9]HELFAT C E, RAUBITSCHEK R S. Dynamic and integrative capabilities for profiting from innovation in digital platform-based ecosystems[J]. Research policy, 2018, 47(8): 1391-1399.
[10]KAZAN E, TAN C, LIM E T, et al. Disentangling digital platform competition: the case of UK mobile payment platform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18, 35(1): 180-219.
[11]WEST J, SALTER A, VANHAVERBEKE W, et al. Open innovation: the next decade[J]. Research policy, 2014, 43(5): 805-811.
[12]張鎰,劉人懷,陳海權.平臺領導演化過程及機理——基于開放式創新生態系統視角[J].中國科技論壇,2019(5):152-162.
[13]TIWANA A. Platform desertion by APP developer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15, 32(4): 40-77.
[14]JACOBIDES M G, CENNAMO C, GAWER A. Towards a theory of ecosyste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8, 39(8): 2255-2276.
[15]李雷,趙先德,簡兆權. 網絡環境下平臺企業的運營策略研究[J]. 管理科學學報, 2016(3): 15-33.
[16]李鵬,胡漢輝. 企業到平臺生態系統的躍遷:機理與路徑[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6(10): 1-5.
[17]GRINNELL J. The niche-relationships of the california thrasher[J]. Auk, 1917, 34(4): 427-433.
[18]LI Y, XIHAO S, CHONGYING G. Niche width and niche overlap: a method based on type-2 fuzzy sets[J]. Ecological research, 2006, 21(5): 713-722.
[19]YASUDA H. Forma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s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the transaction-cost theory[J]. Technovation, 2005, 25(7): 763-770.
[20]張鎰,劉人懷,陳海權.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平臺領導力影響因素——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性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20,23(3):28-38.
[21]HENNART J F O, MAJOCCHI A, FORLANI E. The myth of the stay-at-home family firm: how family-managed SMEs can overcome their internationalization limitat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17, 50(5): 758-782.
[22]YIN R K. 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M].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3.
[23]GLASER B G, 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M]. New York: Adeline de Gruyter, 1967: 3-7.
[24]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M].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8.
[25]EISENHARDT K M, 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1): 25-32.
[26]謝康,吳瑤,肖靜華,等. 組織變革中的戰略風險控制——基于企業互聯網轉型的多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16(2): 133-148.
[27]STRAUSS A, CORBIN J.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M]. 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 1998.
Research on the Leadership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Platform Enterprises
in Business Ecosystem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Zhang? Yi1,2,? Liu? Renhuai2
(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v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510310, China;
2.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lack of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ole of platform leaders in platform-based ecosystems. This article takes four Internet platform companies as examples to study the nic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tform firms through grounded theory.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platform firm plays the role of demonstration influence, strategic guidance, coordination function and control function. The demonstration influenc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restige, leading demonstration, and goal completion in the ecosystem. The strategic guidance is manifested in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adaptability, and member follow-up of platform enterprises in the ecosystem. The coordination rol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long-term task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 and goal promotion of platform enterprises. The control means behavioral, business, and mode control to partners for platform enterprises. This research further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platform enterprises, helps to guide platform enterprises to enhance platform leadership,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latform ecosystem.
Key words: platform enterprise; platform-based ecosystem; platform leadership; platform architecture
(責任編輯:蔡曉芹)
收稿日期:2020-08-2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7BGL124);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2018WZJD007);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2020GXJK083)。
作者簡介:張鎰(1986—),男,重慶人,博士,廣東金融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平臺戰略與平臺生態系統;劉人懷(1940—),男,四川成都人,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院士,暨南大學戰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戰略管理與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