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勇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隨后,各地政府高效落地執行。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原山東省教育廳廳長張志勇評論,實施“雙減”政策,不僅是對我國教育格局的重大調整,更是教育觀念的大變革。一是對公益屬性的堅守,二是對教育觀念的糾偏。
中國基礎教育改革40年,課程改革20年,提倡素質教育28年,基礎教育依然如一團亂麻,混沌且焦灼。一方面,蛋糕越做越大,特別是教育產業化帶來了眾多創富機遇。另一方面,每個局中人都滿腹牢騷,就沒有聽到哪一個方面表示滿意。甚至,放在一個更宏觀的視野里,教育已經成為影響民眾幸福感、放大階層分化等系列問題的“麻煩制造者”。
最近一系列政策出臺,下重手猛藥,可以說,就是為了解決“麻煩制造者”帶來的麻煩。
與此前應急式、解決問題導向的施政不同,目前教育領域多管齊下式的措施,有其終極目標,也就是教育必須服務于未來中國發展的大局。此前,強調五育并舉,立德樹人,重視職業教育發展,都在勾勒中國基礎教育的樣貌。中國基礎教育,也在迎來自己的“新常態”。
有個說法,中國基礎教育的矛盾,從來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和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而是“人民都想要成為教育競爭的勝利者和競爭選拔機會有限的矛盾”:只要頂尖名校的畢業生能獲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機會,而頂尖名校每年的招生數量只占全國考生的不到萬分之一,這種矛盾就會長期存在。
這與中國社會在四十年改革開放中形成的社會重塑相關:整體財富增長與分化帶來的對家庭未來的預期,而在一切皆有可能的時代,“機會公平”更是讓崛起的中產階層必然陷入“雞娃”與“內卷”。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確認基礎教育的核心矛盾是“人民內部競爭矛盾”,就可以明確,單純增加供給并非真正的解決之道,合理的穩定的分流、加大職業教育等舉措,可能才是更靠譜的舉措。
所以,教育改革指向的,肯定不會僅僅是滿足哪一個特定人群的教育需要。
當然,在論述新常態的時候,目前我們更多還是從經濟發展角度理解,意指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等等。但隨后的政治實踐和社會變化都指明,新常態、雙循環等表述,不僅局限在經濟領域,有力的大手正在塑造中國社會的新樣貌,教育自然也在其中。
對于基礎教育最重要的主體——學校而言,教育雙軌制終結后,學校要承擔的責任不再是單向度的,未來政府加大投入,考核指標會更豐富,學校提供更多社會服務供給就順理成章。
至于首當其沖的教培產業,融入這一格局,與學校合作形成新的生態,已是生死攸關的轉型。在未來,一個中產家庭的孩子可能去教瑜伽,也可能成為一個廚師,他們都應該擁有光明和美好的生活。
這種變化,中國社會準備好了嗎?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