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訊 記者耿倩 7月28日,記者從山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系列新聞發布會省民政廳專場發布會上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各級民政部門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不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著力提升基本社會服務水平,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貢獻。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扎實有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不斷強化社會救助的基本民生保障兜底職能,強化了“分類施保”“收入扣減”“低保漸退”“單人保”等保障措施,健全完善了“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動態管理、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監管、投訴舉報、部門銜接、績效評價等工作機制,為各項救助制度的有效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保障困難群眾157萬余人,全省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標準達到每人每月615元,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達到每人每年5658元。
二是養老服務事業快速發展。立足“9073”(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養老服務格局,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養老事業呈現出政府兜底有力、城鄉統籌發展、市場主體參與、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全省現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1001個,有城鄉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7945個。
在城市養老方面,搭建起山西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政策體系;加強設施建設,建成城市社區養老服務中心1026個,實行標準化管理、標準化服務。鼓勵社區養老、醫療機構融合發展。
在農村養老方面,建成農村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6919個,全省涌現出8個農村養老示范縣和75個養老示范村。注重托底民生,開展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注重對癥施策。
在康養產業發展上,立足山西得天獨厚的康養資源和稟賦,打響“康養山西、夏養山西”品牌,籌備舉辦第三屆全省康養產業(大同)峰會,積極推進與京津冀蒙和海南等地戰略協作,優先發展避暑康養、優化提升溫泉康養、試點推進森林康養、培育鄉村休閑康養、大力推進運動康養、著力推動中醫藥康養,六大板塊協同發展,共推康養產業發展壯大。
三是特殊群體關愛保護體系健全完善。圍繞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困境兒童保障,出臺一系列文件,構建起涵蓋兒童生活、醫療、教育、監護及兒童福利機構管理等各個方面的制度體系。提高了社會散居孤兒和機構養育孤兒的基本生活費標準,并將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納入保障范圍。
四是基層治理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民政聯合組織、財政等10部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城市社區活動場所和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的若干意見》和省級扶持補助辦法,從2016年開始,省市縣共投入近10億元,增加具備黨員教育、老年日間照料、圖書閱覽、文體活動等功能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加強易地搬遷集中安置社區治理,暢通了服務搬遷群眾的“最后1米”。
下一步,將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全方位推進山西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進一步發揮民政工作的兜底夯基作用,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彰顯民政擔當,作出更大貢獻。
一是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織密織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網。構建具有山西特色的社會救助體系,使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體制機制更加高效順暢,服務管理更加便民惠民,兜底保障更加有力有效,城鄉困難群眾都能得到及時有效救助。
二是打造山西養老服務品牌,滿足老年人高品質養老需求。實施“431”和“1251”兩個重大工程(“431”:“十四五”期間創建4個養老服務模范市、30個養老服務模范縣(區)、100個養老服務模范機構。“1251”:打造10個社區養老服務品牌、200個社區養老服務示范機構、50個養老服務示范社區,100個社區養老服務示范組織),打造一批山西養老服務品牌。
三是進一步完善服務保障體系,提升特殊群體關愛保護水平。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機制,牽頭推動落實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六大保護”,構建全社會關愛保護未成年人工作格局。建立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動態增長機制。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創新轉型、優化提質。完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
四是不斷加強城鄉社區治理,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黨組織領導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制度,依法組織完成好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實現基層選優配強。加強村(居)民委員會規范化建設,健全村(居)民自治機制,增強村(社區)組織動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