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潔
據媒體報道,近日,科技部、全國婦聯等13個部門和單位印發《關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圍繞女性科技人才在職業發展中面臨的堵點痛點難點等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6個方面共計16條政策措施,包括放寬相關人才項目中女性科研人員申請年齡、建立有利于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的評價機制、支持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科研工作等。
教育領域的性別比例逆轉,堪稱中國教育領域近年來的最大變化。當前,女性教育優勢進一步凸顯,高等教育中女性人數已超過男性。不過,不少研究發現,女性的教育優勢并沒有在勞動力市場得以延續,其中包括學術勞動力市場。
科技人才是重要的智力資源,女性科技人才的“消失”與不被“看見”,不僅關涉更廣泛意義上的社會公平議題,而且還是巨大的戰略資源浪費。女性科技創造力的被抑制,不僅不利于學術共同體的利益與發展,而且也利空一國研發競爭力的發展乃至以創新為基礎的經濟繁榮。也由此說,前述“若干措施”的出臺,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科學領域,自誕生以來就是主要由男性控制的領地,長期以來形成的科技管理政策與制度等,都是在無意識中按照主流的,也即男性的標準來設計和制定,而女性科技人才與男性科技人才在性別方面存在固有的差異屬性。女性科研人員無法避免“生育懲罰”,在工作和家庭之間的艱難平衡意味著更短的職業生涯,而后者意味著更高的職業退出率及更低的職業天花板。而體制機制的壁壘似乎又加重了女性科技人才在職業發展中的劣勢,這些因素連同滲透各處但又難以察覺的文化偏見構成不小的障礙,阻礙女性像男性一樣積累學術文化資本,進而一步步降低自身職業發展抱負,自我實現預期下的結果又進一步加重了性別偏見、固化了體制機制壁壘。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女性科研工作者不斷“消失”、最終“不見”了。
對于此次“若干措施”中提到的多項“女性優先”等傾斜政策,比如鼓勵科研單位設立女性科研人員科研專項、兩院院士增選中“在同等條件下支持女性優先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中“同等條件下女性優先”等,并非是“對科技領域游戲規則的一種破壞”,也并不會導致所謂由“性別傾斜”帶來的“性別不平等”。
堅持機會性別均等的原則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但忽視性別差異的平等并不是真的平等。而且形式上的平等也并不能等同于實質上的平等。事實證明,那些貌似公允的尊重機會性別平等的主張,實踐中常常在路徑依賴和機會囤積機制的作用下發生變形。值得指出的是,關注女性科技人才因生育而招致的職業發展難題與困境,進而提出延長評聘考核期限、鼓勵實行彈性工作制等改革建議,是一個有力的切入點。不過,女性科技工作者也并非生活在真空中,無論是生育成本和家務勞動的社會化分擔,還是移除科技管理及相關政策中的其他性別歧視或盲視,都需要整個社會系統及機構有所改變和作為。我們樂見這樣一個社會:政策干預下深化的改革推動科技領域性別結構不斷趨向合理,女性科技人才的潛能得到充分釋放和發揮,更多女性站上學術金字塔的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