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利



摘 要:旅游資源是景區賴以生存的核心要素,而對旅游資源客觀準確的評價與分析是進行合理開發的前提。以陽城縣嶕峣山舊石器遺址公園為例,在實地調查和大量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對景區的各種旅游資源進行分類和評價,陽城縣將本著“面向中原,拓展周邊,立足國內,著眼國際”的宣傳促銷方針,加大對景區的宣傳推介力度,進一步擴大客源市場。以中原市場為主,加大對省內和周邊河北、陜西等省市的宣傳促銷力度;力爭將景區推向全國市場;各項建設完成后,將進一步走出國門,推向國際市場,以期通過分析景區資源了解景區特色,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其目標市場。
關鍵詞:遺址公園;旅游資源開發;市場分析
中圖分類號:F59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8-0102-03
旅游資源是指對旅游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產,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地的人工創造物。旅游資源調查是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也是旅游業規劃的依據之一旅游產品[1]。資源調查的基本任務是摸清旅游資源的數量、質量、性質、分布、價值、存在環境、利用現狀和開發條件等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并做出初步評價,從而為旅游景區定位提供客觀依據。
一、嶕峣山舊石器遺址公園主要自然旅游資源
1.歷史名山。嶕峣山舊石器遺址公園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次營鎮逯甲村。中華民族的祖先—中國猿人,至少在距今2.5萬年左右,便開始在今天次營鎮逯甲村境內的嶕峣山(后稱朝圣山、朝庭山、朝神山)洞穴中繁衍生息,在洞穴中居住的歷史,至少可以一直延續到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嶕峣山上古人類生活區域,大致在北至鱉蓋頂,中有龍頭壩,南至金牛洞、鐵樹嶺,面積約2平方公里的地方。嶕峣山主山海拔900多米,周邊植被優良、景色秀美、地理環境特殊,是一個以嶕峣山為圓心的丘陵地帶,群山環繞,溝壑縱橫,氣候條件適宜,被稱為北方農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這里環境相對封閉,腳下濩澤源頭水源充沛,地勢參差,具備生態群落、耕稼農業的始源條件和良好的生態地理環境,加上充足的物種資源和植物物種的豐富多樣,為發現農耕五谷提供了適宜的自然條件。新石器時代以后,以嶕峣山為圓心的先人農耕群逐步演變形成,不同生物群落的交錯共生,加大了生物種群的密度,人們從眾多的野生動植物中,發現優種進行馴化、培育,這樣農耕文明發生的物質基礎得以積累,農耕文明逐漸產生。
2.生態資源。嶕峣山自然資源豐富,如山岳、樹木、奇石、森林等;還蘊含豐富的生物資源。用材類林木資源主要有楊樹、柳樹、油松、刺槐、榆樹等;特種經濟類林木有花椒和核桃、柿子、紅果、蘋果、桑樹等;觀賞類林木有側柏、檜柏等,藥材有山茱萸、杜仲、半夏、丹參、二花、土貝母、柴胡、板蘭根等。而清涼的氣候和森林帶來的負氧離子更可以滿足現代都市人康體度假休閑的需求。
二、嶕峣山遺址公園人文旅游資源
1.文物古建。嶕峣山舊石器遺址內曾出土古人留下的燧石和石英等石打制的石刀、石斧等石器。在嶕峣山東側半山腰,有一群土窯洞,有單眼的,有一門兩眼或數眼不等的。土窯洞的高度不同,深淺不一,大約有十余孔,這些都是發掘的古人類的遺址。嶕峣山現存湯舜帝廟、玉皇廟、祖師廟三廟遺址,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后逯甲村村民又靠民間集資在舊址上新修建了廟宇。
2.地方民俗。陽城縣歷史悠久,地域文化形式多樣,民俗文化豐富多彩。陽城犁鏡制作技藝、陽城琉璃手工工藝和陽城焙面娃娃制作工藝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陽城道情、陽城綿紙、南關扛樁故事、手工制糖、廣禪侯的故事、陽城旱船和陽城褲馬等八項列入省級保護項目。其中,陽城犁鏡曾遠銷東南亞及澳大利亞,陽城琉璃曾進入皇宮紫禁城,陽城焙面娃娃先后獲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銀獎和省文化廳舉辦的“山西省民間藝術一絕大展”金獎。此外,還有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堯王東坪選舜王、大禹神斧劈石門、嫘祖養蠶、愚公移山、鬼谷授藝等久遠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豐富多彩的的文化展示可以豐富游客的感知體驗。
三、旅游資源類型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2003)國家標準的分類體系,依據旅游資源的性狀,即現存狀況、形態、特性、特征,對景區資源單體進行分類[2]如表1所示。
在全部8主類、31亞類,155種景型旅游資源中,景區擁有8大主景類、22亞類,55景型。各類型具體數目如表2所示。
根據表1和表2可以看出,嶕峣山舊石器遺址公園旅游資源比較豐富的,景區旅游資源分為八大類,基本涵蓋全國旅游資源類型,其中自然景觀所包含的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景觀合計有9種亞類資源,占總亞類資源的45%;人文景觀包含的旅游商品、人文活動、遺址遺物、建筑設施總計有11種亞類資源,達到總亞類資源的55%,其中建筑設施所占比例最大,其亞類資源達到總亞類資源的25%,基本類型中,生物景觀和建筑設施所占比例最大,有17類,在資源的基本類型總數中,比例達到40.5%。從表中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嶕峣山舊石器遺址公園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數量基本持平,從基本類型及單體來看,人文景觀類型更為豐富[3]。
四、旅游資源評價
1.旅游資源評價等級指標。根據旅游資源評價稟賦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將旅游資源由高到低分為以下五級:得分值≥90分的為五級旅游資源;得分值在75—89分之間的為四級旅游資源;得分值在60—74分之間的為三級旅游資源;得分值在45—59分之間的為二級旅游資源;得分值在30-44分之間的為一級旅游資源。此外,還有得分≤29分的為未獲得等級旅游資源。其中,一、二級旅游資源為“普通級旅游資源”,三、四、五級旅游資源是良好級旅游資源;五級旅游資源資源稟賦最高,稱為特品級旅游資源。依據上述旅游資源評價標準,選擇5位專家,組織專家將景區現有的旅游單體打分評價[4],經過對得分進行加權平均,得出最后的分值。按其吸引力分為五級:五級旅游資源具有國際吸引力,吸引范圍也最廣,四級旅游資源具有國內吸引力,三級旅游資源具有區域吸引力,三級及以下旅游資源僅具有省內吸引力見表3。
結果顯示,景區內的建筑設施和遺址遺物這兩類旅游資源分值最高,等級也最高,為四級旅游資源的標準。由此可知,本景區人文旅游資源稟賦高且較為罕見。因而,在發揮嶕峣山生態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如何與舊石器文化、農耕文化、朝圣文化等地域文化資源相得益彰,是景區總體開發需重點考量的問題。
2.旅游資源綜合評價。因此,我們將嶕峣山遺址公園旅游資源景觀特色概括為:自然生態資源優越,植被覆蓋度較高,人文景觀種類豐富,稟賦較高,文化獨特,內涵豐富,積淀深厚,山幽林密,景觀精致,環境原始,民風淳樸。嶕峣山舊石器遺址公園可把觀光、體驗與度假天然融合于歷史文化氛圍中,是人們休閑、尋奇、探幽、尋古的絕佳之地。
五、景區目標市場分析
以目前現有統計數據來看,省內游的游客為陽城縣主要旅游客源,省外游客以周邊河南為主,游客來源較為單一,旅游影響力比較局限,故應進一步細分旅游市場,加大營銷和宣傳力度,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構建真正的“大景區”,加強與周邊景區的合作,資源整合,促進區域聯動發展[5]。未來,陽城縣將本著“面向中原,拓展周邊,立足國內,著眼國際”的宣傳促銷方針,加大對景區的宣傳推介力度,進一步擴大客源市場將。其一,將以中原市場為主,加大對省內和周邊河北、陜西等省市的宣傳促銷力度;其二,力爭將景區推向全國市場;其三,各項建設完成后,將進一步走出國門,推向國際市場。在綜合分析國內、山西及陽城縣旅游市場需求特點的基礎上,結合景區本身特色與發展定位,可將嶕峣山舊石器遺址公園旅游目標市場分為以下四類游客群體。
1.旅行社組織游客。嶕峣山生態環境優美,舊石器文化特色明顯,距晉城市很近,旅游服務水平和旅游資源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游客需要。為打響嶕峣山舊石器遺址公園的旅游品牌,擴大景區旅游客源市場,可利用晉城市旅游客源大市場,充分發揮旅行社組團社功能,可與旅行社合作將景區納入廣告常規線路行列中;或者通過劃定不同的游客數量等級,以人頭返點的形式對旅行社進行獎勵和鼓勵。通過策劃、包裝、推介,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景區參觀。
2.前來寫生、攝影的游客。嶕峣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與自然景觀豐富,歷史跨越時間長,藝術欣賞與研究價值高。生態景觀豐富多彩,人文建筑特色突出,四季景觀差異明顯對比突出,這為藝術寫生攝影基地建設提供了自然資源保障。隨著景區市場知名度和項目的進一步拓展,將會吸引更多游客。
3.周末、節假日自駕游客。隨著國家帶薪假期政策的落實和旅游需求結構的變化,短途自駕游成為旅游新常態。游客會在周末選擇離自己較近的目的地進行休閑旅游活動,而周邊景區成為不二之選。嶕峣山豐富的旅游項目、獨特的文化氛圍、優良的鄉村生態環境與鄉村生活體驗將會吸引大量游客。
4.陽城縣其他景區分流游客。陽城縣旅游資源豐富,皇城相府、蟒河風景區等全國知名的人文旅游景點,知名度高,發展成熟。嶕峣山憑借其區位優勢和資源特色,在生態旅游建設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其獨特的舊石器文化,依托山西省陽城中國農業公園進行差異化競爭,可分流部分來自上述知名景區的游客群體。
參考文獻:
[1]? 盧艷麗,王榮成.基于模糊聚類的旅游資源評價及開發策略研究——以長春市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2,(4):303-306.
[2]? 陳一靜.淺析河南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與旅游發展——以鄭州古滎鎮為例[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4):76-79.
[3]? 李自煒,張莉.“南珠”旅游發展模式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2,(11).
[4]? 馮曉華,菊春燕.基于GIS的哈密地區旅游資源分析與評價[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5):464-466.
[5]? 王慧芳,原勇斌.推進區域旅游發展的若干思考——以晉城王莽嶺為例[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9):78-80.
[責任編輯 曉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