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濤
2021年6月9日,是科大訊飛成立22周年的日子。這一天,我們按照慣例聚集在安徽合肥科大訊飛總部,用跑步登山的方式來慶祝這個特殊的日子。
回想22年前,我們18位科大的學生,還在實驗室里做著實驗,我當時主要負責濾波器算法,本著頂天立地深耕智能語音技術的科技報國夢想,在合肥的一間民房里成立了訊飛。誰也沒想到,它現在不僅成長為A股首家由在校大學生創立的上市公司,而且是在教育、醫療領域都能看到為大家帶來幫助和價值的企業,服務著千千萬萬的用戶。
訊飛在1999年成立之初就定下目標,未來要讓每一臺機器,包括每一個汽車、手機、電視,甚至玩具,像人一樣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在人工智能領域摸索20余年,可以說,我們離這個目標越來越近。
在教育領域,我們用人工智能為孩子們提供個性化學習的解決方案。機器采集到孩子的過程化學習數據之后,可以根據孩子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推送需要補缺的題目,減少過去那種大水漫灌式的重復的題海戰術,從題海戰術中解放孩子,為孩子減負,有更多時間聚焦“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展。
在醫療領域,2017年科大訊飛的系統參加了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綜合筆試測試,滿分是600分,及格分360分,我們的系統考了456分,這一結果超越了96.3%的人類考生。這意味著機器人具備初步賦能普通醫生的潛力,考慮到中國廣大的偏遠地區仍然面臨醫療資源的匱乏,這一點尤其重要。目前我們的智醫助理系統已經在全國3萬多個基層醫療機構使用,惠及2億多人次,讓60分的醫生具備80分醫生的能力,大大提升基層醫生的診療水平。
人工智能發展一甲子,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已成為焦點所在。“要讓人類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這是科大訊飛從未改變的初心,更是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
今年司慶,慶峰董事長在給全員的公開信中提到:“在今天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特別強調要用科學精神穿透表面現象看到本質,減少不必要的焦慮,保持長期戰略定力。”“我們要從單一技術點創新到系統性創新。”
訊飛從創業之初說過一句話,“我們熱愛訊飛,不是因為訊飛完美,而是因為完美的訊飛將由我們來創造。”這也一直延續至今,今天仍然是我們的文化內核。當前的訊飛還保持創業心態,讓每個員工真的都成為發動機,能夠共同創造更大的未來。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通過持續性的系統創新才能夠達成。
科大訊飛在源頭核心技術方面的創新能力一直是非常強的,未來我們不僅需要單點的源頭技術創新、基于單點技術創新的局部應用場景,還需要思考如何在更大的社會價值和使命中發揮作用。比如說解決像因材施教這樣重大的社會命題,就不是單個單點技術能夠解決的,它要有一整套的技術圖解,不僅是關鍵的單點技術由0到1的突破,更核心的是利用認知智能和底層的深度學習相關的科研平臺,把整個人工智能體系在這樣一個重大命題中給它貫穿拉通,這樣才能真的實現因材施教這一重大的歷史命題。這就需要建立系統性創新的能力。

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董事會秘書江濤
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過去10年中在全球最受關注的經濟工作會,兩項都是跟創新企業有關,分別是創新驅動發展和產業鏈的安全。系統性創新首先必須要有單點技術,必須在部分的核心點上在全球掌握制高點,訊飛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平臺是訊飛自己構建的,只有掌握了所有底層的算法和原理,并且掌握了平臺,這才是貫穿。
同時,創新驅動要有創新鏈條上的關鍵技術的深度融合能力。讓科研人員可以做出超一流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可以深度整合各個鏈條。要有對重大系統性命題的洞察和深度解析能力,訊飛在“讓機器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在這條路上已經追求了20多年,所以在很多重大命題上,可以看得更透徹。
除此之外,創新驅動還需要搭建兩個基礎:第一,要有承載重大創新命題的舞臺,例如智醫助理的全省推廣、全省模式,再如在蚌埠和青島這些地方的因材施教項目整市整區推進方案;第二,要有行業科技品牌的公信力,進入一個賽道和一個場景,要把它做實做透,真正地尊重用戶,真正地給用戶創造價值,一步一個腳印地積累公司的品牌公信力。基于上面的條件,我們才可以做持續進行系統性創新,缺一不可。
訊飛現在因為有了這些系統性創新的平臺,我們的技術就有了落地,就有了比別人更快的迭代,就可以更快地創造未來,就可以按照我們這么多年的夢想和使命,去創造偉大的人工智能的未來。
與此同時,很多朋友也在關心,我們日常的生活和各行各業的工作都離不開AI,那未來AI會不會取代人類呢?雖然人工智能在快速發展、不斷迭代,但它也是有局限性的,人工智能永遠不可能像人這樣有想象力、創造力;也永遠不可能像人類那樣擁有同理心,以及愛和被愛的能力。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獨有的能力。
應該說在未來,機器會取代越來越多的重復性、機械性工作,但是人類具備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這些能力,機器是沒法取代的。韓愈說的傳道授業解惑,這些其實是依賴于人類的特有的能力。比如說在AI的幫助下,未來老師批改作業的時間減少了,他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去跟孩子溝通,去點亮孩子心靈,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未來醫生可以騰出更多時間跟病人去溝通,去激發病人內心的對抗疾病的力量。這些都依賴于人類所特有的能力。人類具有同理心,擅長創造性、偏情感類的工作,而AI擅長有先驗知識的、簡單重復的工作,“人機耦合”會讓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更具創造性和價值感。未來,比人類更強大的不是AI,而是掌握了AI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