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梁晴/通訊員 金璐
揚鹵曬鹽、工棚內睡地鋪、暴雨中拉塑苫、烈日下撈鹽,他們每一天都勞作在鹽池里,泡在苦咸的鹵水中,機械地重復著一些枯燥的工序,被太陽和海風賦予的黝黑膚色,成為鹽工們最具特色的標志。
建場60多年,山東國惠所屬山東菜央子鹽場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菜央子鹽場”)始終堅持把黨建工作和企業發展深度融合,著力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選優配強黨委、支部兩級領導班子,抓牢原鹽生產,積極謀劃鹽場轉型發展,為鹽場發展植入新引擎,讓老企業煥發新生機。
山東壽光,中國海鹽發源地,5000多年前鹽宗夙沙氏在這里煮海為鹽,因此被譽為“中國海鹽之都”。1959年2月,數千人的建設大軍浩浩蕩蕩開進小清河入海口處的壽光北大洼,以“誓把荒灘變銀山”的錚錚誓言,展開了建設國營菜央子鹽場的大會戰。經過60多年的不斷發展,昔日荒涼的鹽堿灘如今已成為占地23平方公里、資產3.7億元、“以原鹽為基礎、食鹽為主導、化工為重點”的綜合性鹽業企業。
碧波蕩漾的結晶池內,有多少條大耙劃過的鹽道,就有多少滴心血和汗水。流淌、再流淌,耕耘、再耕耘,日復一日,凝結成鹽。
沒有到過鹽田的人,無法想象鹽工的工作和生活,更無法體會鹽工這一職業特別的酸甜苦辣。他們每天曬著鹽、看著鹽、撈著鹽、賣著鹽、想著鹽,可以說每時每刻都在與鹽打交道。
今年78歲的菜央子鹽場老職工楊佃閣,是名副其實的“鹽一代”。他依然清晰地記得第一次來到菜央子鹽場時的情景:“建場初期,荒涼堿灘,蚊蟲肆虐,人跡罕至,‘春天鹽堿白茫茫,夏天雨澇水汪汪,秋天黃蓿一片紅,冬天風吹更凄涼’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菜央子鹽場發展到今天,靠的是老一輩菜鹽人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吃的是高粱地瓜窩窩頭,喝的是帶有泥沙的苦咸水,住的是透風撒氣的低矮窩棚。太陽沒出就起床,頂著星星再收工。戰嚴寒,斗酷暑,靠肩挑人抬,建起一座座鹽池,筑起防潮大堤,開挖引水溝渠,修通道路橋梁,當年建成150副鹽灘和基本生活設施,撈取頭耙原鹽2000噸,創造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的紀錄。
聚力攻堅不畏難,越是艱難越向前,在菜央子鹽場建設發展中體現得十分明顯。由于鹽業生產的特殊性,極端天氣嚴重影響曬鹽的進程,一場暴風雨過后,幾個月的努力就可能會付之東流。在菜央子鹽場,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逢雨天將至,都要提前組織搶撈原鹽、突擊保鹵大會戰;越是大風冰雹異常天氣來襲,干部職工越要靠在鹽田加固塑苫,開展生產自救。在鹽場,風雨無阻已經習以為常。鹽場建成至今,先后經歷了20多次大的搶險救災,鹽田多次被淹。每次大水過后,災后重建,恢復生產,都要經過很長時間的高強度全場大會戰。建了毀、毀了建,屢毀屢建,正是憑著這種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戰勝了一次次風暴潮的沖擊,完成了原鹽生產“三級跳”。不向困難低頭、勇于挑戰自我的勇氣,在新一代菜鹽人身上不斷傳承延續、發揚光大。
翻開菜央子鹽場大事記,奮斗者的足跡深深印刻在企業發展的歷史軌跡中,令人肅然起敬。老一代菜鹽人在缺技術、少設備、條件差的情況下,攻克了一道道難關,創造了許多奇跡,獲得了驕人的榮譽,涌現出孫永堂、郝增信、吳化果、楊國富、宋智臣、楊佃閣等一批真抓實干、敬業奉獻、愛場如家、艱苦奮斗的先進典型和功勛人物。一塊塊獎牌背后,都有一串故事,一個個典型身上,都閃耀著時代的光芒。
1969年10月1日,菜央子鹽場老鹽工代表張文之應邀赴京參加國慶觀禮。被稱為鹽業戰線“土專家”的老技術員郝增信,連續多年被評為場先進生產者,多次出席昌濰地區輕工紡織系統群英會。1978年,菜央子鹽場被山東省命名為“大慶式企業”,鹽場黨委書記侯好文、吳敬之先后被邀請參加山東省創建大慶式企業負責人經驗交流會。菜央子鹽場五工區八組組長朱東來,代表企業出席全國北方海鹽學大慶先進分子表彰會議……
老一代建設者艱苦奮斗的精神,成為一筆無形的財富,時時影響和激勵著鹽場干部職工干事創業。以先進典型為榜樣,擼起袖子加油干,做無愧于新時代的創業者,成為大家的自覺追求,一批愛崗敬業、團結拼搏、進取有為的新時代鹽工登上了光榮榜。
建場62年,菜央子鹽場歷屆領導班子在實踐中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越是地處偏遠,越是條件艱苦,越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
菜央子鹽場黨委以打造“過硬黨支部”為目標,提出了“一個支部一面旗,一個黨員一盞燈”的要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抗非典、戰海潮、斗臺風洪水、抗新冠疫情等急難險重任務中,黨員干部始終堅守崗位,關鍵時刻沖鋒在前,處處展現著先鋒模范風采。
2003年非典期間,在非典肆虐、原材物料大幅漲價、產銷價格倒掛的困難條件下,時任菜央子鹽場黨委領導班子,不計得失、不講條件,寧可企業虧損,也要全力保障市場供應,當年企業政策性虧損2000余萬元。為支持北京抗擊非典,共產黨員、食鹽科長任金光肩負全場職工的重托,帶領38名司機冒著被非典感染的巨大風險,連續三次進京送鹽送菜,竭盡全力為京城群眾解燃眉之急,被時任國家鹽業主管部門負責人譽為“中國海鹽企業的一面旗幟”。
2018年與2019年,臺風“摩羯”“溫比亞”“利奇馬”輪番上陣,面對大海潮和幾十年不遇的洪水,菜央子鹽場黨委“一班人”帶頭盯靠在抗洪最前沿,與黨員突擊隊員筑堤壩、固圍堰,晝夜連續奮戰。在營子溝北壩決口、四工區堤壩潰壩關鍵時刻,孫潤生、周舉欽、王玉磊、王幫華等同志奮不顧身毅然跳入齊腰深的洪水中,用血肉之軀筑起“一堵人墻”,為堵住決口贏得了時間。正是有黨員干部的身先士卒、無私奉獻,菜央子鹽場才能成為周邊唯一沒有被洪水漫灌的“孤島”,保全了國家財產和職工生命安全。
2020年突發新冠疫情,菜央子鹽場黨委一聲令下,黨員干部分兵把口,迅速建立功能齊全的防疫小組,分秒必爭組織食鹽生產調運工作。時任鹽場黨委書記、執行董事李傳明忍著腸易激綜合征的痛苦,深入車間組織生產和防疫,對上對外聯絡協調;鹽場總經理晉來文統籌調度復工復產和產品供應;共產黨員王強等同志冒著疫情危險,運輸食鹽9000余噸,有力地保障了客戶所需。黨員干部的模范行動,極大影響和帶動了職工群眾,忠于職守、愛崗敬業蔚然成風,“場興我榮、場衰我恥”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

菜央子鹽場生產車間
回顧菜央子鹽場60多年砥礪奮進的歷程,不難發現,每一項重大的發展舉措都印刻著菜央子鹽場堅持黨的領導、服務國家戰略的時代烙印。
菜央子鹽場先后經歷了15任領導班子。歷屆黨委班子始終把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作為最大政治優勢和做大做強做優的重要法寶,把黨的建設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團結和帶領廣大干部職工,開拓創新,奮勇爭先,保證了公司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凡是黨的重要會議、重大決策、重點部署,菜央子鹽場都及時組織傳達貫徹,始終同黨中央和上級黨委保持高度一致,為企業發展提供正確遵循;凡是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出臺,菜央子鹽場黨委都帶頭組織學習討論,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上級部署安排,圍繞加強企業黨的建設,菜央子鹽場黨委大力開展過硬黨支部建設,“三會一課”“兩學一做”等工作常態化開展,創新形勢開展主題黨日、學黨史、課題攻關、廉潔教育、過“政治生日”等活動。去年,食鹽廠支部榮獲“省國資委省屬企業過硬黨支部示范點”、二工區支部榮獲山東國惠“過硬黨支部示范點”、溴素廠支部榮獲山東國惠“過硬黨支部”。
菜央子鹽場還建立了以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為帶動、以黨員集中輪訓為主要形式、以班組個人學習為基礎的學習教育格局,做到學習有計劃、有重點、有安排,把理論武裝不斷引向深入。為了迎接建黨100周年,目前正在積極籌建場史館暨黨性教育基地,通過展示企業在黨的領導下不懈奮斗的發展成果,激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力奮進的動力,在挖掘傳統資源、傳承紅色基因中,筑牢國企做大做強的精神支柱。
越是條件艱苦、單位分散,越要強化黨組織功能。菜央子鹽場共有6個二級單位,8個職能科室,設有7個黨支部。針對點多線長、高度分散、工作相對獨立的特點,歷屆黨委班子堅持把黨的建設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到實處。圍繞建設“團結奮進、求真務實、勤政高效、廉潔自律”的黨委班子目標,“一班人”堅持集體領導,事關企業建設發展的重大問題集體研究決定,較好地發揮了把方向、管全局、保落實的核心領導作用。聚焦基本組織、基本隊伍、基本制度、基本活動、基本保障,扎實推進黨支部標準化建設,黨員活動室設置規范,黨建陣地功能齊全、活動堅持經常、工作氛圍濃厚。堅持把黨建工作融入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在深度融合中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
近年來,菜央子鹽場圍繞做強做優開展對標對表、創先爭優活動,展開勞動競賽,企業發展不斷實現新跨越,鹽場產能由原來的幾千噸,到現在原鹽50萬噸、食鹽55萬噸、溴素2000噸,由原來的單一品種到現在的幾大類100多個品種,成為全國海鹽生產管理示范企業。產品暢銷國內十幾個省市,并出口歐美、日韓,非洲等國家和地區,年銷售額達4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