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雷
平度市東閣街道辦事處衛生院, 山東 平度 266700
急性胰腺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于人體的胰腺內胰酶活化后酶解自身的組織,因此導致人體的胰腺出現水腫、壞死等情況。一般來說,急性胰腺炎患者主要有發熱、惡心以及腹痛等一系列臨床表現,癥狀嚴重的患者還會出現休克等嚴重的不良結局事件。相關調查研究顯示,盡早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能夠有利于患者恢復治療效果的提升[1]。基于此,本文展開了具體的研究,分析了CT影像診斷對于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效果評價,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文實驗選取26例患有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作為調研的主體,在時間段上則截取了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來我院檢查的患者。本次參與研究的所有主體對象中,其年齡在19歲至75歲之間,且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2.71±7.32)歲。本次參與研究的醫護人員均十分專業,且所有參與實驗的相關人員均知悉本次實驗研究情況。本次研究的納入標準為:患者的癥狀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具有程度不一的惡心、腹痛等癥狀,同時經過病理學診斷證實,在尿液以及血液的淀粉酶都處于上升情況。排除標準:患者并未有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并未有精神異常情況;患者并未有腫瘤情況;患者不處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
1.2方法 本次的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CT進行檢查。CT檢查的方式如下:
采用16層螺旋CT機進行檢查,其中掃描厚度設置為5毫米,掃描螺距設置為1.375比1;設置其電壓為120千瓦;設置電流為350毫安至400毫安。然后醫護人員指導患者為仰臥位,先對患者進行CT平掃,然后再對患者的胰腺邊緣情況、大小情況等進行觀察,根據患者的臨床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進一步采取增強掃描。采用2每秒.5至3.0毫升的速率對患者進行非離子型碘海醇造影劑的注射,注射部位為患者的前壁靜脈中,其中掃描的部位首先需要從患者的膈頂開始掃描,最后掃描患者的胰腺鉤突下方。將CT的觸發閾值設置為100Hu,然后延遲3秒后啟動其動脈期掃描,隔25秒之后采用門靜脈期掃描,再隔60秒后采用靜脈期掃描[2]。
根據最終的CT檢查結果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1)常規治療。該治療中,首先患者需要禁食,然后對患者的胃腸進行減壓,對患者靜脈滴注喹諾酮類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同時對患者的胰酶活性以及胰蛋白酶分泌進行抑制。(2)糖皮質激素治療。這一治療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情況來靜脈推注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3)在CT的引導下對患者采用穿刺置管引流術,其中穿刺的部位在患者的胰尾部或者腹膜后,然后放置導管進行引流。(4)解除患者的膽道梗阻,首先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的病因進行評估,如果患者確定為膽源性病同時伴有膽道梗阻的形成,則需要對患者采用經皮肝穿膽管造影或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來解除患者的梗阻情況。所以治療結束后再對患者采用CT進行檢查,從而評估患者的治療情況[3]。
1.3觀察指標 以臨床病理檢查結果為標準,觀察分析并記錄最后的影像診斷準確率效果、胰腺分級情況以及急性胰腺炎SAP與MAP患者CT征象情況。其中,胰腺分級情況按照Balthager標準進行分級。按照我國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制定的急性胰腺炎診治分為MAP以及SAP。
1.4統計學方法 對每個患者的具體檢查數據,采用spss24.0對每個患者的檢查結果進行數據分析,n表示使用計數器的資料,然后用t/X2進行數據檢驗。p<0.05為經過檢驗后的結果,表示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當前的檢查準確率結果進行分析,發現CT的診斷準確率為98.51%。分析患者的胰腺分級情況可以發現,急性水腫型患者主要為A,B,C三級;出血壞死型主要為D、E兩級。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胰腺分級情況對比[n(%)]
最后,分析急性胰腺炎SAP與MAP患者CT征象情況,發現在胰腺邊界模糊、胰腺 、胰腺壞死或出血、腎前筋膜變厚、胰腺包膜變厚這五項數據的對比上,MAP組的數據要明顯更低,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SAP與MAP患者CT征象對比[n(%)]
急性胰腺炎根據患者病情的嚴重情況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出血壞死型以及水腫型,其中出血壞死型患者的預后恢復情況最差,患者很容易引發諸如呼吸或心理衰竭等嚴重的并發癥情況,如果不及時有效的治療,就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由于急性胰腺炎疾病的癥狀與其他的急腹癥癥狀十分相似,因此僅僅只進行查體、表面癥狀的觀察很難對其進行診斷,所以需要進一步采取影像技術進行診斷[4]。CT檢查是臨床常見的診斷方式之一,由于其耗時短以及成本低,因此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基于此,本文展開了相應的研究探究了CT檢查的診斷效果。
本文結果表明,對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CT進行診斷都有較高的診斷準確率,同時,在區分患者輕癥以及重癥上的效果也十分顯著,有利于患者的診斷,并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恢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