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健
內蒙古霍林郭勒市霍林郭勒中蒙醫醫院,內蒙古 霍林郭勒 029200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多發性疾病,目前,臨床對于其主要采取藥物治療,但單純西藥治療效果有限,易反復發作,且藥物副作用較高。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上,中以辨證論治具備一定獨特優勢[1]。本研究以2018年3月-2020年2月收治20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做觀察對象,分析中藥湯劑治療的效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200例,經中醫辨證分型所有患者均為脾胃虛寒型。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經《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中相關標準確診。利用隨機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100例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齡27-70歲,平均年齡(45.33±2.18)歲。觀察組100例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齡26.5-68歲,平均年齡(45.81±2.36)歲。兩組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對癥治療,包括:清除Hp、修復胃黏膜、抑酸等,并予以飲食干預、健康輔導等。
在對照組常規治療基礎上,觀察組采用自擬溫中健脾養胃湯治療,方劑:取麥冬、沙參、黨參、干姜各15g,白術、桂枝、高良姜各12g,當歸9g、黃芪18g,另加6g甘草,以水煎煮,早晚分服,每日1劑。
兩組持續治療4周觀察效果。
1.3療效評價 痊愈:治療后患者胃鏡征象、病理組織學檢查恢復正常,臨床體征與癥狀消失;顯效:治療后,患者胃鏡征象、病理組織學檢查明顯改善,體征病癥基本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胃鏡征象、病理組織學檢查逐漸好轉,體征與病癥改善;無效:與治療前對比,治療后患者病情無較大改善,甚至惡化加重。
根據“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證候分級量化標準,根據癥狀程度,次證評分:重度、中度、輕度,賦分3/2/1分,主證評分:重度、中度、輕度,賦分9/6/3分,主癥:喜按、隱痛、上腹部脹痛;次癥:食欲不佳、反酸、氣短、乏力等;評分越高患者病情越重。
1.4統計學 將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項目數據資料均納入SPSS21.0軟件分析,t檢驗與x2檢驗,P<0.05可認為有統計學意義,P<0.01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
2.1兩組療效對比 統計分析,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0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4.0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2.2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 治療后2周、4周兩組患者證候積分均明顯下降,與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數據治療前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周、4周不同時間,觀察組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多發性胃部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性的改變,臨床各種慢性胃炎急病發病率逐年升高。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特征是胃黏膜上皮反復受到損害,造成黏膜固有腺體消失或減少、黏膜萎縮變薄。該病癥具備遷延難愈、發病緩慢、缺乏明顯癥狀等特點,且隨著病情惡化發展,最終可引起癌變,對患者生命健康構成威脅。
一般西醫根據患者癥狀,采取對癥治療措施,如保護胃黏膜、改善胃動力、清除幽門螺桿菌等,但近年來,研究發現慢性萎縮性胃炎遷延難愈,單純西藥治療雖能夠快速改善患者癥狀,但停藥后病情反復,且長時間使用西藥副作用較高,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中醫作為祖國傳統醫學,已具備2000多年的歷史,具備豐富臨床經驗,是一種寶貴的經驗性醫學。
中醫理論認為,該病癥屬于“呃逆、痞滿、胃脘痛”等范疇,該病癥的發生與發展與患者素體脾胃虛弱、長期飲食不良、及不良生活習慣存在密切相關性,加之患者外感寒邪,累及脾胃;該病的根本內因是脾胃虛弱,其病變在胃,與肝臟、脾臟存在相關性。患者因過度生冷飲食、或復感寒邪,造成機體陰寒內生、脾胃陽虛,脾胃虛弱造成其氣血運化功能虛弱,陽虛不能溫煦中土,無法濡養胃腑,造成胃部消化功能下降;長期患病對脾胃血運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其治療應當以化瘀養胃、健脾益華、溫中散寒為主。
本研究采用自擬溫中健脾養胃湯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而治療后觀察組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相比單純西醫治療,聯合中藥湯劑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癥,提高治療效果。方中高良姜、干姜溫胃散寒,沙參、麥冬生津養胃,當歸養血化瘀,白術、黨參、黃芪健脾益氣,甘草調和諸藥,可發揮養胃通絡、健脾益氣、溫中散寒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脾胃虛寒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應用溫中健脾養胃湯治療,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