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貝

村上春樹再次錯失諾貝爾文學獎,粉絲一時之間無法接受這個結果,覺得村上辜負了他們的期待,但他卻一如既往的“無動于衷”。他談到過自己對諾獎的看法:“但凡名字叫獎的,從奧斯卡金像獎到諾貝爾文學獎,除了評價基準被限定為數值的特殊獎項,價值的客觀佐證根本就不存在。”有人覺得他虛偽、狂妄,連諾獎都不放在眼里。但經歷得越多越明白,這種無視一切的態度和智慧:生活從來都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不解釋,不討好,不攀附,才是成年人最高級的活法。
不懂你的人,不必解釋。廖一梅在《柔軟》中說:“在我們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人與人相處,最難的就是相互理解。很多時候,被誤解卻是一種常態。貝聿銘被法國總統欽定為盧浮宮重建項目的設計師,但當時幾乎所有設計院的委員都反對這個決定,但法國總統依舊堅持他的選擇。于是,有人通過各種方式抹黑貝聿銘。有人到處宣傳說:“貝聿銘會毀了巴黎。”也有人對貝聿銘的設計稿冷嘲熱諷:“這是什么破玩意。”法國人民在這些人的煽動下,情緒越來越激動。一天,貝聿銘走在街上,一個巴黎女人故意對他吐痰羞辱他,但他一笑了之。他沒有因為別人的誤解大發脾氣,也沒有花大量的精力去解釋澄清自己,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后來他用金字塔式的設計,讓盧浮宮成了法國人最驕傲的建筑。這份成就,正是對那些誤會自己的人最好的回擊。
劉同寫過一段話:“以前總是去解釋去理論,是怕,怕自己得罪人,怕自己被人滅了,怕那些不停躥動的小感受;現在不去解釋,不去理論,還是怕,怕浪費自己的時間,怕自己模糊了焦點,怕影響了品嘗現世生活的胃口。”年輕的時候喜歡解釋,后來才明白,很多時候你的解釋未必能夠換來對方的理解。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懂你的人不值得解釋。做好自己的事,時間會證明一切。
蔣方舟說:“真正欣賞你的人,是欣賞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或者故作討喜的樣子。”不在乎你的人,不必討好。一段需要你放低姿態去討好的感情,注定不會長久;一種需要你小心翼翼地去維護的關系,注定不會牢靠。
電影《怦然心動》里有個片段: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布萊斯隨父母搬到小鎮上與朱莉成了鄰居。第一次見面,朱莉便對布萊斯一見鐘情,更巧的是,后來他倆還成了同班同學。朱莉家的農場里養雞無數,為接近布萊斯,她每天早晨都給他們家送新鮮雞蛋。原本以為布萊斯會因此對她心生好感,畢竟,其他鄰居可是要花錢買的。直到有一天,她送完雞蛋,剛要離開,一轉身卻發現布萊斯正準備把雞蛋當垃圾扔掉。在她的追問下,布萊斯坦白說:“我爸爸覺得你家雞圈臟兮兮的,怕吃了你家雞蛋會感染沙門氏菌。”顯然,對于朱莉的付出,布萊斯并不領情。朱莉因此傷透了心,徹底與布萊斯斷了來往。一味地討好,并不見得能換來對方的真心相待,有些人,你對他再好都沒用。
人生路上,自己才是主角,他人不過是沿途的風景。與其通過取悅他人獲得快樂,不如認真過好自己的人生。不屬于你的圈子,也不必攀附。為了融入群體,為了符合別人的期待,我們拼命壓抑自己,迎合他人。殊不知,不屬于你的圈子,就是強行擠進去了也沒有任何好處。
余生短暫,歲月不長,與其活在他人的眼里,不如活在自我的認同中;與其委屈自己,迎合他人,不如守得云開月明,活得有理想有追求。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