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大國工匠自是大家風范
2016年,受意大利國際雕刻師學院邀請,馬榮站在了這所學院的講臺上,她講授的是金屬凹版雕刻法。巧的是,金屬凹版雕刻,是550年前由意大利發明的,我國將其引入才100年時間。但在這一技藝上中國卻能后來居上,究其原因,中國幾代雕刻師功不可沒,而馬榮的“間隔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78年,16歲的馬榮考入北京國營541廠技校美術班。一天,老師安排了一堂特殊的“課外課”:參觀制作人民幣的核心部門——雕刻設計室。看著,聽著,馬榮不禁怦然心動:“鈔票上的人像雕刻代表著國家形象,還有比這更能體現我們職業價值的嗎?”也就是從那一刻起,馬榮有了做一名出色人像雕刻師的夢。在美術班,她不僅刻苦學習繪畫、設計、更是把雕刻作為主攻方向。3年后,她憑著優異成績,師從我國第一位女雕刻家趙亞蕓,走上雕刻藝術之路。
所有的路都會有岔道和各種誘惑。改革開放之初,一些人下海經商賺大錢,她的同事也紛紛辭職,跟上了這一潮流。有人對她說,憑著你的才氣和繪畫功底,比如你的水粉畫,色彩豐富,對比和諧,有細膩、厚重、亮麗的美感。你的繪畫作品一定會為人所喜愛,有著很好的市場。的確,她的油畫作品,當時已經成為法國收藏家追逐的目標。只要她下海,就可以賺大錢,可馬榮絲毫不為所動。
機遇之門總是向有夢想的人敞開著。1997年,第五套人民幣開始設計,決定以毛澤東頭像為正面主景。很快,毛澤東肖像原版雕刻進入攻關階段,馬榮與多位雕刻師一同開始競爭性創作。時間只有短短3個月,她深知,要想在一個個能工巧匠中脫穎而出,就得多流汗,加班加點,就如同自己雕刻出的一條條線,必須連綿延續,表現在作品上,是由一幅幅相對獨立的作品組合而成,這種間隔既體現在量上,更體現在質上。
經過一番思考過后,馬榮決定向自我作出更大的挑戰:付出比別人多2倍的時間和更大的努力,同時雕刻2塊鋼版,即以繁重的重復創作,來形成優之又優的“間隔”。時間緊,任務重,在工作時間上就不能有“間隔”。每天一大早,穿上工作服的她坐在工作臺前,特制的工作臺被均勻的燈光映得通亮,一塊光如鏡面的鋼板擺放正中,她身體前傾,左手持鏡,右手舞刀。隨著刀鋒的微微跳躍,鋼板上出現一個個連續的點,由點而形成纖細密集的線條……
關鍵是,鋼板凹版雕刻是不可逆的,不能有絲毫差錯,否則,一個點或一條線刻壞,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只能推倒重來。3個月里,她每天需要工作14個小時,常常早上打好的一杯開水,直到傍晚卻一口沒喝。就這樣,馬榮出色地完成了作品,其作品成了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工作中她還發現,在印鈔過程中,常常會發生滋墨現象,影響了鈔票的清晰度和人像的逼真度。對這一重大難題,她決心要有所突破。經過苦思冥想,她終于悟出:滋墨現象是由于鋼板雕刻的線條紋路連續在一起,因而油墨才會四處“滋漫”。要是對紋路適度進行“間隔”,墨的滋漫就會被阻斷。果然,版紋有了間隔線之后,控制了油墨流動性,鈔票印刷質量登上了一個全新的高度。馬榮首創的“間隔法”,令世界為之矚目。
2015年11月12日,新版第五套人民幣100元紙幣面世。光線下用放大鏡觀察,這套鈔票的毛澤東肖像處,能看到點與線交織產生的特殊反光,宛如浮雕,手指輕觸,還有凹凸感!這套鈔票,輝映著人民幣雕刻印刷的歷史星空,也讓馬榮的人生熠熠生輝。如今,她首創的版紋間隔線雕刻法,在此后的數年中不斷完善,被鈔票原版雕刻廣泛應用。
次年,在意大利國際雕刻師學院的講臺上,馬榮向聽講的國際雕刻師們說:“我們擁有的是國家技藝。在鈔票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中使凹版雕刻發揚光大,這就是我追求的‘終身成就。”
當一個人將自己的夢想融入國家的振興中,人生因為奮發的“連續”與“間隔”,也就有了光耀世界的“終身成就”。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