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
近日,滴滴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DIDI。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華興資本擔任承銷商。首日開盤價18美元,較14美元的發行價上漲28.6%。按收盤價算,滴滴總市值達到680.8億美元。從遞交招股書到掛牌上市,滴滴僅用了不到20天。此外,滴滴官方并未組織任何慶祝儀式,此番上市極為快速且低調。以下為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觀點。
移動出行呈“一超多強”格局
目前,在移動出行領域,形成以滴滴出行為“一超”,T3出行、哈啰出行、享道出行和曹操出行等“多強”共生、共榮的市場格局。而IPO后,放眼整個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滴滴出行也由此躋身互聯網上市公司市值TOP10。截至2021年7月1日,滴滴以約680億美元的市值位居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第10位。此外,前9名互聯網公司依次為騰訊(7217億美元)、阿里巴巴(6151億美元)、美團(2522億美元)、拼多多(1591億美元)、京東(1244億美元)、快手(1043億美元)、小米(872億美元)、網易(773億美元)和百度(709億美元)。
類似亞馬遜“雙飛輪效應”業務價值凸顯
陳禮騰指出,滴滴出行的9年發展史,基本可分為3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起步階段):即以網約車、順風車為主的四輪車業務。該階段經歷了與快的、優步的競爭最終將其合并,成為國內移動出行領域的頭部平臺。
第二階段(現在階段):打造“出行生態閉環”。該階段滴滴形成了包括網約車、出租車、順風車、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代駕、車服、貨運、金融和自動駕駛等多個業務的生態閉環,在招股書中滴滴將眾多業務歸納為“雙飛輪”。過去在美國“飛輪效應”造就了亞馬遜,國內京東、阿里巴巴、美團、拼多多和攜程等互聯網巨頭也成為“飛輪效應”的模仿者與受益者。就滴滴而言,其通過網約車、共享單車等“高頻、低毛利”的老業務獲取流量,來驅動車服、金融等“低頻、高毛利”的新業務,共享出行業務與車服解決方案又相輔相成,形成邊際網絡協同效應,進一步降本提效,提升了平臺價值。就目前的680億美元市值來看,尚低于前期各大機構、分析師近1000億美元的普遍預期。在“雙飛輪效應”驅動下,未來滴滴出行依舊有上升空間,有望比肩Uber。
第三階段(未來戰略):修煉內功、放眼全球。在國內保持領先地位的滴滴該階段將加大“跑馬圈地”進展,通過上線自營海外站和投資尋找當地“代理人”方式推動國際業務,并持續提升技術、研發“硬核”內功能力。這也從其募資用途上(約30%用于擴大國際市場業務;約30%用于提升技術能力;約20%用于推出新產品和拓展現有產品品類)得到印證。
交通出行“戰火”未息
近年來,滴滴出行的“無邊界擴張”和美團越來越相似,這也導致其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元。陳禮騰舉例道,首先,在移動出行核心板塊:滴滴面臨著高德打車、哈啰出行、美團打車等聚合平臺以及首汽約車、嘀嗒出行、曹操出行、斑馬快跑、享道出行、T3出行和如祺出行等網約車品牌的追趕與“瓜分”;其次,在出行相關業務板塊,滴滴的主要對手有貨拉拉、快狗打車(貨運)和團油(加油)等;最后,在創新業務板塊,滴滴旗社區團購業務下橙心優選的主要對手有美團買菜、多多買菜,滴滴金融則面臨螞蟻集團、京東數科等一大批老牌巨頭的“圍剿”。此外,將國際業務作為重點發力方向的滴滴還將面臨與Uber,Lyft,Grab等巨頭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