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文靜
國家是否發展強盛,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密不可分。我國是人口大國,社會公民的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會映射出國家的道德標準,會在一定條件下反映出國家的綜合實力。但如今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相處模式的變遷,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發生巨大變化,道德領域存在著許多問題,部分公民因沒有形成積極道德觀而產生諸多道德失范現象,社會文明發展的進程受到阻礙。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加快中國夢的實現,必須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人民物質水平和精神水平全面提升;亟須提高公民道德素養,發揮全方位育人效力。
受市場經濟的雙重影響,一方面,市場經濟加快我國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我國公民的自由觀念,強化了追求平等的意識;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中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只強調追求利益至上的消極部分,導致部分社會成員喪失獨立判斷力,形成消極拜金主義、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見利忘義、誠信缺失、過分追求享樂、貪圖享樂,為滿足自身利益傷害他人、損害社會整體利益,公民之間利益沖突矛盾頻發,如“毒奶粉”“地溝油”等類似事件頻頻發生。一些官員為一己私利不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導致各種違法亂紀現象,社會成員的大范圍公德意識缺失、對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界定模糊,道德情感冷淡,嚴重威脅和諧社會與文明國家的塑造。
部分社會成員道德觀念薄弱,缺乏對道德規范的正確認識,不愿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存在在公共場所中隨意插隊、為抄近路踩踏草坪、為圖方便隨地扔垃圾、面對有需要幫助的人群視而不見等行為。更嚴重的是還存在少部分社會成員表現為對社會存在不滿,進而產生報復社會、傷害他人健康的行為。如“安慶步行街”案件、“投資失敗,報復社會”等案件都威脅到社會成員的生命安全。部分社會成員自私、冷漠、善惡不分、責任感缺失,面對有可能損害自身利益的事件發生,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面對公共事件的發生,也有一部分人不配合、不積極響應、不主動參與,認為事情與他們無關,只關心自己的安全。比如,在全國上下都同舟共濟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存在部分公民拒絕外出戴口罩、拒絕配合測量體溫、拒絕上報健康狀況、拒絕實施居家隔離政策,甚至辱罵、毆打防疫志愿者等惡性事件,這些表現都直接體現了部分公民道德情感冷漠,缺乏社會責任感。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其中一個表現就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者不平衡。我國自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來,從解決國家溫飽問題到實施改革開放追求更進一步發展,我國始終堅持的是以物質文明的發展為重點,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法律法規是道德建設的硬性支撐力,但我國針對道德的法律法規較少。另外,我國對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除學校中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外,道德教育只存在于口頭的宣傳標語上,教育效果并不明顯,社會上對道德建設的教育也聊勝于無,道德教育設施不完善、道德教育缺乏系統化和科學化,再加上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消極思想與資本主義自由思想對人們的沖擊,使許多社會成員沒有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1],沒有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首先,家庭的道德氛圍、道德教育形式、家長的道德榜樣示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孩子的道德養成。目前,部分家長受傳統教育影響,更偏向于孩子的智力教育,較大程度上認為成績決定一切,忽視了道德意識教育的重要性。另外,部分家長受所成長時代影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自身就沒有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缺乏道德觀念,在日常生活中常產生道德失范行為,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有效的道德觀引導,這些都為道德失范現象的產生埋下伏筆。
其次,由于我國對外開放后國外思潮進入我國,社會中各種思想互相碰撞、沖擊,我國公民的道德修養難以避免地受其消極思想的影響。目前,網絡無處不在,社會成員生活中離不開互聯網,互聯網為我們獲取信息、彼此交流提供了便利,但因如此,網絡這個虛擬社會的信息繁多復雜,有好有壞、有利有弊,也會對沒有自制力的人群形成錯誤的價值觀,產生道德失范現象。
最后,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主要場所,承擔著學生的智育與德育的雙重任務,但部分學校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學校中沒有開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程,沒有針對性的道德宣傳措施,對道德宣傳只局限于校園廣播、公告欄標語等形式,缺少實際有效的、系統化的課程教育,也缺少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學生沒有系統地接受道德意識和實踐行為教育,對道德觀沒有清晰的認知,致使產生許多知行不一的現象。
道德教育需要他律、自律相互配合,法律法規的制定是道德教育的保障。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各方面工作呈現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我國的法律法規體現的是正確的價值導向,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公民的道德意識的培養和建設。但我國關于公民道德建設的法律不全面,規章太宏觀,缺乏系統化、細致化的法律法規,社會中還缺少公民具體道德行為管理機制,公民道德規范體系尚不完善,公民在沒有治理體系與法律機制的強制約束,僅靠自身內在自律進行約束是不夠的[2]。
公民的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文明水準,社會中頻發的道德失范現象是我國全方位發展的阻礙,為解決這一問題,對公民進行道德建設的任務迫在眉睫。
人民有信仰,才可以指引正確的人生方向,引領向上的道德追求。就新中國的發展歷程而言,正因為有了有識之士,將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具體情況相結合,才得以找到適合我國發展的路徑,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繼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豐富自己、武裝自己,只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才能尋找到解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面臨的新情況、新困難和新任務的對策。同樣,面對我國存在的道德失范現象,從國家到社會到個人都需要堅持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自身,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養成正確的道德觀,推動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現信仰育人。
樹立主流價值觀,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公民道德建設的現實基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方面凝練的價值追求,充分發揮價值觀的引領、結合價值觀的評判標準、把握價值觀的凝聚共識作用,有助于形成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設與治理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有助于以主流價值建構公民道德規范、強化公民道德認同、指引公民道德實踐,引領人民自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社會綜合運用多種渠道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好事跡、好典型,將價值觀教育融入公共場所方方面面。家長要起模范帶頭作用,主動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自覺踐行價值觀的和諧家庭氛圍。學校承擔著立德樹人、全面育人的責任,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素質教育也不能忽視。建設師德高尚的高素質教師團隊可以為推動價值觀教育發揮積極作用,學生在學校得到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才能將價值觀銘記于心、外化于行,產生正確的道德行為。
豐富、正確的教育方式對道德建設具有引導作用,是培養公民形成正確道德觀的實踐基石。片面的教育方式會間接導致道德失范現象。加強公民道德意識,可通過構建相關渠道來營造道德教育宣傳氛圍,讓公民在濃厚的道德氛圍中實現自身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比如:運用新媒體傳播關于道德教育的宣傳片、影視作品等,社區承擔起引導居民形成講道德、高自律意識的責任,通過各種傳統節日、紀念日等時機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力度,培養公民相關的責任意識,讓理論認知與實踐活動互為助力,進一步強化公民道德認知。學校可以通過開設道德教育課程,利用校園廣播、公眾號加強宣傳,定期舉辦公益實踐活動;教師應豐富教學形式與內容,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做到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以自身實際行動推動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家長要發揮榜樣示范效應,從自身做起,加強自身道德品質的養成,主動遵守道德規范,定期帶領孩子參加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在實際活動中培養自身的道德情感,形成積極道德意識[3];政府要拓寬公民道德建設與教育的途徑,將道德教育滲透到公民生活各個方面,實現育人目標。
新時代,我國科技發展迅速,網絡覆蓋幾率無窮。首先,政府網絡監管部門要率先加大執法力度、治理網絡亂象、緊抓網絡環境凈化、構建綠色網絡空間。其次,自覺構建網絡正確、正能量脈絡,嚴厲打擊網絡濫用、網絡流量造假等現象,落實各平臺責任,運用各網絡渠道實時宣傳正能量價值觀,維護網絡正義性。網絡空間是人們的共同生活環境,構建正確的良好的網絡氛圍是每個人的責任所在,要用更好的網絡氛圍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主體的道德評價能力與道德信念緊密相連,以系統性方式互為促進因子,才能達成有效強化,實現齊頭并進的局面。通過道德評價與道德信念的系統構建,以有效強化方式,助力良好的道德氛圍的構建,提高公民的辨別善惡的能力,進一步讓部分公民改掉惡的習性,形成善的心性。首先,相關部門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轄區特殊性,制定相應對策。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密切聯系群眾,以此來帶動社會建立健康的道德評價氛圍,促進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其次,要培育公民形成敢于擔當、勇于批判的觀念。現在社會上部分人總想著獨善其身,這樣就會使社會上道德失范現象越來越多,社會正常的道德評價越來越少。毛澤東同志說過,中國共產黨要堅持批評和自我批評相結合的態度。在社會上我們要堅持批評和自我批評相結合,面對不正確的事要勇敢地站出來,需要批評的事就勇敢地批評出來。社會上急需這一群體的存在,更需要那種敢于說真話的人去維護社會正義。公民生活在正義的氛圍中,自身的道德意識與素養也會潛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公民道德的建設離不開健全的管理機制和良好的道德法制,離不開自律與他律的結合,一方面,公民要保持自律自覺意識,另一方面,要發揮他律的作用,通過法律法規、監管機制共同協作,提高公民道德意識。我國要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法律措施與治理體系作為一種強制性約束的保障措施,結合社會、學校、家庭思想教育,可以更進一步加大約束公民的行為,共同推進公民道德意識的形成。在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中,我們只有遵守法律制度,才能塑造人們的良好道德習慣,離開了法律制度,僅依靠自律的作用很小。加強公民的道德建設,就是把公民道德建設的目標、做法、任務形成規范的條例,以此來規范人的行為,并將道德規范詳細化,整合轉化成相關道德制度要求,建立道德監管系統,對公民的道德行為及時監管、獎懲,激發公民的自覺心。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基石,公民道德水平的高低也是國家文明進程的重要體現。針對社會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現象,對公民道德進行建設以推動育人進程更是重中之重的工作。我們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信仰、形成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合力環境、培養公民意識,完善道德治理體系與法制保障,全方面、多角度地提高公民道德水準,充分發揮道德育人效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