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茹 伊犁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
在中國,乒乓球作為一項廣受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體育運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乒乓球的競賽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一直在更新變化,本文就是以乒乓球運動競賽的新變化進行分析,進一步豐富乒乓球運動的理論體系,使得可持續發展成為乒乓球運動的一個特點。
《自然辯證法》是恩格斯編寫的一部豐富而深刻的哲學思想著作,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自然辯證法是關于自然界與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及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學,包含用全面、發展、聯系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堅持歷史與邏輯統一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兩個方面的理論內容[2]。自然辯證法是用于指導人們日常生活而且具有科學性的理論體系,是人類社會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科學理論,具有很強的價值取向。
乒乓球競賽,是一場以運動競賽為基礎的大規模的球類體育競技項目,可分為淘汰賽和循環賽兩種,比賽以11分為一局,個人單項賽事一般采用七局四勝,團體賽是五局三勝。通過查閱乒乓球運動項目的相關資料,概括出對乒乓球競賽規則的解釋是促進乒乓球運動實踐和競賽理論的樞紐,是一種特殊的比賽規范,是以技術和道德規則為基礎的導向,人為設定的游戲規則。乒乓球是中國的國球,競賽的變化具有階段性,同時世界乒乓球的不斷發展具有創新性,維持著乒乓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乒乓球的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快速發展階段,也有緩慢的低谷時期,處于瓶頸期會做出新的突破與改進,都是對乒乓球競賽創新變化的一次發展。
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促使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使人們對身心健康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不適宜現代生活的方式也會被改變。乒乓球在發展過程中有跌宕起伏的時期,也有趨于穩定的時期,經過了一系列的復雜發展歷程,正是說明了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相互聯系的,事物的發展也是曲折向前的。人們也在適應日新月異的變化,不斷使自身與外界環境相適應[3]。
從自然辯證法的理論方面分析,乒乓球競賽一系列的改變是部分與整體統一的不斷完善,部分包含有球、球拍、球臺、球網、服裝、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等,整體是對這些單個因素和多個因素的融合并延伸,而不是簡單地將部分所擁有的這些因素簡單相加。乒乓球運動競賽的規則是人為規定的,國家出臺了關于乒乓球的競賽規則為滿足競賽運動員的需要。為了推動乒乓球運動項目的不斷發展,保證乒乓球競賽活動的穩定有序進行,必須要處理好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不斷加強對乒乓球競賽的改變與發展。
1.小球變大球
乒乓球由原來的小球改為大球,由實心軟球變為空心硬球,重量由原來的3.5g增加到3.7g,體積從38mm改為40mm再增大到了40+mm,球的顏色有白、橙兩種。賽璐珞乒乓球由于存在安全隱患,便在倫敦奧運會后被禁用,取代賽璐珞乒乓球的新材料乒乓球在國際乒聯比賽中被運動員們廣泛使用。乒乓球體積的增大,使得速度和旋轉性能都會下降,要求運動員有更高的力量素質。
2.球拍的變化
從原來的運動員可使用海綿球拍到現在必須使用覆蓋正反膠膠皮的球拍拍面,而且膠皮與海綿的總厚度要小于或等于4mm,膠皮厚度小于或等于2mm。不能為白色的球拍邊緣包邊,也不能明顯反光,由原來的球拍兩只要在為不同顏色變為兩面的顏色必須一面為黑一面為鮮紅色。球拍必須為木質底板,厚度至少有85%的天然木料,將正膠膠粒高與直徑比由1.3改為1.1。
3.球臺的演變
球臺從第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長4尺8寸到現在長2.74m,寬1.525m,離地面76cm。國際規定乒乓球臺應由堅實木料制作,每張球臺比賽場地的長為14m,寬是7m,高為4m。球臺邊緣有2cm寬的白線,臺面的中間位置會有一條3mm寬的白線,把臺面分為左右兩部分,右半邊的一部分包括中線。
4.球網的新變化
球網是由網、網柱和支架組成,垂直于臺面并將臺面分成大小一樣的左右兩部分,球網高度由原來的17cm降低為15.25cm,球網的寬度是1830mm。網柱臺面必須與網緊貼,在各大國際比賽中要求網應是柔軟的,呈暗綠色。網頂的白邊寬度小于或等于15mm,網眼規定為正方形,邊長為7.5-12.5mm,網柱直徑小于或等于22mm。
1.裁判員的權利
運動員有責任讓裁判員看清發球,擋住裁判員視線時予以警告,再次擋住,則判接球對方得1分,裁判員對發球合理性質疑時,可出示藍牌警告,主、副裁判員都可以判發球不合法,副裁判員協助主裁判員,改名為裁判助理。
2.教練員的變化
教練員員由原先只能在比賽結束交換方位或者規定休息時才能指導運動員,到現在可在任何休息時間或允許暫停時間時對運動員進行指導,允許教練員在一分鐘之間進行場外指導。
3.對運動員的要求
原來15歲以下的運動員在國籍改變后,必須3年以后才能代表新的國家參加乒乓球比賽,而運動員只要沒有代表過原來國家參加過比賽,便可在1年后參加比賽。正式比賽時運動員的人名不要求背后必須印有名字,從不遵守這項規定的運動員被警告或處罰變為直接取消比賽資格,不再進行警告。雙打比賽同隊的搭檔可以穿著不同品牌的衣服,要求顏色必須一樣。從原來的每個協會可由多名運動員參加比賽改為最多只能有3位運動員參加比賽。
1.采用11分制
乒乓球由原來的21分制改成11分制,縮短到了比賽時間,但是分值的減少,使運動員對比賽更加專注,每一分都是至關重要的,對運動員技術的要求更高。比賽時長的縮短,要求運動員迅速進入比賽的狀態,節奏加快,觀眾觀看比賽的精力也更為集中。
2.無遮擋發球
為了迷惑對手準確判斷來球的方向,發球者都會對發球技術動作進行隱藏,為發球搶攻創造條件,制造直接發球得分的機會。改為無遮擋發球后,接球方便判斷來球的旋轉,不斷提高擊球技術,增加接球的次數,提高比賽的開放性,減少了運動員對發球技術的依賴。
3.競賽時間要求
一場五局三勝的單打乒乓球比賽限制時間不得超過1小時45分鐘變為每局比賽限定15分鐘。除三、四局外的其他各局間運動員可休息時間不超過1分鐘,第三、四局之間可以有2分鐘的調整休息時間。男子團體賽由原來九場五勝制改為五場三勝制的賽制,單打團體賽改成七局四勝制,一局比賽持續10分鐘仍還未結束,賽制要求執行輪換發球法。
任何事物都是有聯系的,聯系是客觀的;發展是事物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變化。乒乓球運動競賽正符合了聯系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能滿足現代人們的需要,又會對后代人體育運動思想產生了啟蒙作用。從人員、器材和賽制的變化不斷滿足人們日益變化的生活需求。國家要支持和不斷發展乒乓球競賽,不斷創新乒乓球競賽的規則,世界是不斷發展的,乒乓球運動競賽也是不斷克服舊的、過時的東西,形成了新的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內容。任何事物發展的道路都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的不斷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不斷發展中促進乒乓球的可持續發展。
乒乓球運動的發展主要是器材和賽制的創新,發展創新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事物發展到同一過程中的兩個階段。乒乓球競賽的新變化是符合客觀規律的,運動員自身技戰術的不斷提高與發展,從而形成量的變化。乒乓球技術動作提高到一定程度就被新的技戰術所取代,產生質的變化。乒乓球競賽運動在中國的發展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從基礎的量變引起質的變化,舊質被新量所替換,新量又引起新質的變化,形成了新的質量互相變化。總之自然界的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從一定量的積累到發生質變,表明了乒乓球競賽運動發展過程的形式。
乒乓球競賽運動符合人們對社會文化教育和娛樂的需要,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同時這種社會文化的發展推動著乒乓球運動的發展。社會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推動著乒乓球運動的發展,為乒乓球運動競賽提供物質基礎和競賽環境。我國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促進乒乓球運動的健康發展,使乒乓球運動不斷出現新的變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前途,推動乒乓球的創新。
乒乓球從21分一局改為11分一局,每兩分換發球,若一局比賽持續10分鐘還未結束,立即執行輪換發球法,這些規則的變化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對立統一是自然界發展的根本規律,矛盾是事物本身發現的動力源泉。乒乓球大小的變化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體現,重量的增加使乒乓球旋轉和速度變大,減小運動員擊球的難度,可以增加每分球的回合數。在乒乓球比賽中既要顧全大局,又要完成每個技術要點得分,要處理好技術和戰術之間的矛盾。乒乓球運動員在比賽中相互競爭,既要有相應的進攻,又有相應的防守,要求運動員有一定的靈敏反應,突出了攻與守的矛盾,即相互對立的,又相互統一,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自然辯證法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觀的不斷完善與發展,科學地將自然辯證法理論運用到乒乓球運動競賽中,能夠有效地解決乒乓球競賽中存在的問題。利用自然辯證法的矛盾與發展,可以解決乒乓球競賽運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升運動員技戰術的競技能力,以安全的鍛煉方式保證運動員的身心健康。自然辯證法不僅可以促進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同時也指導著乒乓球競技運動,體現了自然辯證法的價值理論。通過制定競技規則和豐富理論知識,引領乒乓球有正確的方針和發展目標,將會為乒乓球帶來積極的發展。自然辯證法是乒乓球競技運動發展的動力源泉,乒乓球運動技術和規則離不開自然辯證法的指導,將自然辯證法運用于乒乓球競賽中,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辯證地看待乒乓球競賽運動的新變化,不斷提高乒乓球運動的水平,保證中國乒乓球運動的不斷發展進步,共同促進乒乓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