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斌 蘭州大學體育部
張家口作為北京冬奧會舉辦城市之一,首次承接全球最大規模的冰雪賽事,由于辦賽經驗缺乏,賽前各項籌備工作的順利開展還需要吸收和借鑒國外承辦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中國方案”。為踐行“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目標,創造豐厚的冰雪遺產,給主辦城市、人民群眾帶來長期的、積極的收益。構建張家口賽區冰雪遺產可持續開發利用方案是后冬奧時代必須思考的問題,具體表現在生態環境保護、場館利用等方面。北京冬奧會遺產戰略計劃的全面實施要結合張家口冬奧會籌辦工作實際,制定規劃編制方案,圍繞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創造經濟、文化、教育、環境、社會、體育、城建、區域發展等多個領域遺產開發內容,為張家口城市的長遠發展留下寶貴的遺產資源,為推動城市與區域冰雪產業發展的互動、雙贏奠定基礎。
薩馬蘭奇先生對北京冬奧會遺產戰略計劃頒布表示祝賀,對目前北京冬奧會冰雪遺產開發取得的成績表示認可,希望中國能夠承辦一屆卓有成效的冬奧會,為世界作出極佳的典范,為推動城市體育事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同時,期待北京冬奧會能夠創造豐厚的冬奧會遺產,吸引廣大社會群體能夠積極參與到冰雪運動實踐當中。張家口賽區也要高度重視無形冰雪遺產開發,使之成為惠及民生的一項政績工程。張家口作為北京冬奧會室外冰雪項目比賽地,戰略規劃的遺產還包括新建的場館設施、京張高鐵、京禮高速、崇禮太子城小鎮建設項目等有形遺產,這些也是后冬奧時代城市長期受益的重要遺產,冰雪遺產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對于全面推動張家口冰雪運動產業發展,實現京張區域體育運動與城市發展對接、協調并進、互利共贏。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既充滿挑戰又充滿希望的時代。于世界而言,種族與文化沖突、疾病與貧窮仍然存在,且新冠疫情所引發的人類共識性危機的陰霾至今尚未消退。未來人類發展何去何從?成為我們所要思考的長期命題;于中國而言,建黨百年的偉大成就、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以及即將舉辦的2022年冬奧會,無不昭示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的到來。在這樣的國際國內歷史背景之下,何勝保的《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冰雪遺產開發與國際經驗》應運而生。
繼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的成功舉辦、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即將舉辦,我們將見證北京成為奧林匹克歷史上首個“雙奧之城”的歷史時刻。中國的奧林匹克參與歷程在某種程度上也象征了一個民族國家崛起和復興的過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國承辦奧運會也發生了從追求“面子”到發展“里子”的轉變。近代以來復雜的國內外關系、相對滯后的經濟發展等,使我國在國際社會中一度面臨被邊緣化的處境。在百廢待興的時代贏得國際榮譽成為我國重振民族自信心的重要路徑,由此參與、申辦與舉辦奧運會便在一段時期內對我們有著維持民族尊嚴、展示國家形象的意義。伴隨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逐漸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的實力和形象也獲得了更多展示與得到認可的途徑,民族自信心也在國家發展中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參與、申辦與舉辦奧運會的思考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轉變。我們在思考怎樣成功申奧、辦奧的同時,也思考奧運可以為我們帶來什么。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冰雪遺產開發,無疑為這一思考提供了一種解答。自《奧林匹克2020議程》頒布后,北京冬奧會成為首屆從籌辦初期就開始實施奧運遺產規劃管理的奧運會。為更好地貫徹執行“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冬奧理念,創造豐厚的冰雪遺產,給主辦城市、人民群眾帶來長期的、積極的收益,形成冬奧會與城市共融發展的良好局面。2019年北京冬奧組委頒布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戰略計劃》為張家口賽區冰雪遺產全過程開發提供了行動指南。制度、政策層面的保障,不僅為張家口賽區冰雪遺產的開發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也促進了我們對奧運遺產的認知。
由唐山師范學院何勝保所著《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冰雪遺產開發與國際經驗》(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 HB19TY008)一書付梓。該書總體上以“量化研究”“演繹邏輯”“科學主義”的思維呈現,研究遵循了“自然-法則范式”的邏輯展開,全書共分為五章二十四節,對張家口賽區計劃階段(2017-2018年)和部分實施階段(2019-2022年)冰雪遺產開發情況進行了較為系統地梳理,基本涵蓋了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冰雪遺產開發的全部內容,為我們了解歷屆冬奧會承辦國家冰雪遺產開發與利用的成功經驗、失敗教訓,制定張家口賽區冰雪遺產合理開發與賽后可持續利用的科學規劃方案,以及后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學習范本。
著者歷時約兩年的跟蹤調研,盡可能詳實地反映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籌備期冰雪遺產開發的現狀,書稿所呈現出來的冰雪遺產開發成果既是張家口賽區承辦經驗的總結,又是對開發過程中存在問題的理性歸納,特別是賽會運行組織、冰雪產業發展、社會文明、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城市基建工程、區域文化旅游帶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值得他國借鑒。另外,作者從體育遺產、經濟遺產、文化遺產、社會遺產、環境遺產、城市發展遺產和區域發展遺產7個方面對張家口賽區冰雪遺產開發現狀進行了系統歸納、分析,構建了冰雪遺產開發的理論模型,并借助模型評估、昂普(RMP)潛力評估和生態足跡評估理論對張家口賽區冰雪遺產開發現狀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的研究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性價值和實踐應用價值,為科學量化張家口賽區冰雪遺產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未來市場開發利用潛力與生態承載力提供了科學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選題、構思方面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創新性,在調查、論證、總結方面提出的觀點和看法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特別是對“百年冬奧史”世界冰雪遺產發展歷程的回顧、發展階段的劃分以及國際經驗與教訓的總結等研究成果,值得廣大科研愛好者借鑒引用。需要說明的是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利用是一個關乎個體與共同體、社會變遷與現代性的復雜命題。雖然這種關聯在社會科學界早已引起研究者的重視,但是隨著現代性進程的加快,這種關聯似乎更加復雜多變。正如鮑曼所言“我們生活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之中。這意味著我們所有人自覺或不自覺得彼此互相依賴”。何勝保的著作正是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個案和國際經驗而完成的,此書的呈現足以體現作者的勇氣和學識,希望本書能夠被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所接受,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相較以往的奧運遺產開發,北京冬奧會遺產無論在開發中還是在繼承中都具有更強的整體性、長期性與全局性的價值意義。2022年北京冬奧會由北京市和張家口市攜手舉辦,這一雙城舉辦的決定實則表征了在申辦之初,我國便有了相較以往更加整體性的考量。這種整體性不僅體現在區域間協同發展中,也體現在體育產業與城市發展的互相作用之中及冰雪文化啟蒙和其產業的推廣之中。在“通過舉辦北京冬奧會帶動三億人上冰雪”的愿景背后,實則蘊含著國家對國民生活水平提升后,具象化行為選擇所表征的幸福感、獲得感的期待。眾所周知,我國的冰雪運動發展總體滯后于西方國家,其中既有地區間自然環境存在差異的原因,也有因經濟等發展不足而無法提供克服條件限制的技術支撐等原因。北京冬奧會張家口奧運遺產的開發,無論對推動國民的冰雪運動認知還是對推動冰雪基礎建設等,無疑具有積極作用。此時,冬奧會奧運遺產的整體性將不僅體現在區域、產業等有形遺產中,也體現在更廣泛的國民冰雪運動認知提升等無形遺產中。其整體性實則隱喻了國家綜合實力和國民獲得感的整體提升。在北京冬奧會奧運遺產開發中,其整體性儼然不僅是橫向協同發展,而且兼顧縱向的長期延續。基于我國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經驗,以及相關奧運遺產在本次冬奧會的繼承與發展,奧運遺產的長期性與價值意義得到了彰顯和進一步強化。隨著我國體育產業占GDP的比重逐漸攀升,體育產業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冰雪產業作為我國的體育新興產業在北京冬奧會的推動下得到了迅速提升。伴隨著市場需求被激發,在此期間冰雪運動場館、冰雪運動企業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北京冬奧會奧運遺產的可持續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冰雪產業后續發展的支撐、冰雪設施的建設在新興時期難免投入巨大,此時國家所提供的政策、經濟支撐與行動引領,為冰雪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帶頭示范作用。此時,北京冬奧會奧運遺產的長期性不僅體現在相關場館的長期持續利用中,而且體現在體育相關產業的長期發展支持中,更體現在體育發展戰略的長期規劃中。在整體性、長期性的北京冬奧會遺產開發中,奧運遺產的價值也得到了升華。在奧運遺產的開發與應用中,相關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符號資本等得到了進一步積累與轉化,不僅促進了以體育項目為媒介的區隔淡化,而且提升了賽事集體歡騰后文化景觀的生命力,推進了相關文化的再生產。
冬奧會是中國與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對話交流的窗口,中國在融入世界的同時,也讓世界了解中國,改變對中國傳統的“刻板印象”,這也是中國竭力申辦冬奧會的題中之義。梳理歷屆冬奧會“百年歷程”,在體育、社會、文化、環境、城市發展等方面積累了大量遺產,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短期的還是長期的遺產形態都是不斷豐富和發展過程,這也是推動冬奧會能夠得以傳承與發展的寶貴財富,共同構建了風格多元的冰雪遺產譜系。中國需要把握承辦冬奧會的良好機遇,廣泛植入本土元素,為世界冰雪遺產的開發提供“中國經驗”,用“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思維范式做好2022年冬奧會的冰雪遺產可持續開發利用工作,這也是北京冬奧會帶給世界的實際貢獻和偉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