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召
有位老藝術家曾說,文化藝術最核心的東西就是“創造力”,“創造力”是產生新事物的能力,這些創意必須是獨特的、原創的以及有意義的。對于雜技這門藝術來說,算是中國最傳統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已經有3600 多年的歷史,雜技在漢代稱為“百戲”,隋唐時叫“散樂”,“雜技”一詞,是1950 年中國雜技團成立時,由周恩來總理定名的。
那么,雜技作為傳統藝術如何在科技高度發達、人們對新興文化極度追捧的現代文藝大潮中持續發展并脫穎而出呢?答案就是創新!現代雜技創作“有作品,缺精品”,說明雜技團體原創能力和創新意識不夠,作為院團的負責人或管理者這是亟需改變的觀念。
這是傳統雜技《轉花蝶》,通過新穎的服裝設計,多人技巧組合,舞臺效果更具張力。
首先是要引導編創者在雜技本體上打破傳統,融合其他藝術在傳統技巧方面進行大膽嘗試,比如雜技和舞蹈、戲曲等相結合,或者和一些體育項目混搭;也可以借助道具讓演員進入全新的表演場景里,通過肢體技巧講述一段故事。同時也要注重從藝術上、表演形式和表現手法上多方面去創作,提高雜技節目的意境。比如深圳福永雜技團原創節目“科技靈光——晃圈”,該節目在創作初始,創作團隊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思考。第一是雜技本體技巧,呼啦圈作為人們平時鍛煉身體的一項娛樂運動,如何和雜技融合在一起,創作團隊做了大量的技巧設計,演員既要在晃動呼啦圈的同時完成雜技技巧,又要在觀賞性上不失違和感,因此該節目創作了分圈技巧,從脖子、胸、腰、臀、腿等五個部位同時晃動呼啦圈,還有二節人、三節人螺絲圈,二節人對拋呼啦圈,三節人頭頂倒立晃圈,以及多人拋接群圈等技巧,開創了呼啦圈與雜技相融合的全新節目。第二是呼啦圈道具,為了減輕呼啦圈的重量和韌性,以及接、拋圈時對演員的身體免受更大沖擊和傷害,創作團隊嘗試了很多種材料,最終研發了有自己專利的呼啦圈。第三是該節目的編排,呼啦圈本身是一項活潑的體育運動,深圳又是一座充滿夢想和奇跡的年輕城市,青春、潮流、前沿和追夢成為了主創團隊編排該節目的關鍵詞,律動的節拍,時尚的服裝,輕盈的舞步乘載著演員們在舞臺上躍動,銀色的呼啦圈仿佛一道道光在追著夢想閃耀。該節目一經推出就在國內外雜技賽場上斬獲數枚金牌,商業演出訂單不斷,這個案例充分體現了創新對于雜技的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
要想在多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同時,創作出具有觀賞性及娛樂性的節目,做到出其不意,從根本上避免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再優秀的作品也要有平臺去展示,所以雜技藝術的市場更應該創新,也可以說是雜技團發展和生存的需要。雜技的演出場地從最初的劇場,發展到可以進入景區定點演出、巡游演出,那么我們可否打造沉浸式的帶有主題形式的互動表演,在特定的表演空間里讓觀眾參與其中。再一個就是把雜技藝術向產業方面發展,深挖雜技魔術的特點,在主題性較強的節目、劇目上延伸出和人們生活中實用的產品,進行市場銷售。另外也可以把雜技魔術元素融入酒吧、餐廳或酒店,打造成具有主題性的休閑場所,消費者不僅僅只是在劇場可以欣賞到雜技魔術表演,更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雜技魔術在生活中所帶來的美妙感受。
《倒立技巧》節目造型優美,演員動作流暢,充分展現技術與柔美的完美結合。演員通過一組組技巧造型,讓觀眾感受東方美的視覺盛宴。
《華彩疏影》在原有世界吉尼斯紀錄頭頂跳繩、蹦梯項目基礎之上,加入更具難度的頭頂技巧,挑戰“平衡”與“變化”的極限。該節目曾榮獲烏克蘭基輔國際雜技藝術節最高獎——金栗子獎。
傳統雜技藝術想要得到長足發展,必定要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勇于創新,使雜技市場化,市場產業化,方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辟出一條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