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丹青
東北魯藝美術從抗戰時期的魯迅藝術學院到當代的魯迅美術學院,薪火相傳,一脈相承。當代的魯迅美術學院一直高擎魯藝旗幟,以魯藝精神為根本,繼承魯藝優良傳統,沿著魯藝道路砥礪前行。魯藝精神以“藝術為時代,藝術為人民”為核心,滋養、培育了大批優秀的畫家、藝術家,他們描繪黨的光輝歷程、社會變遷、人民生活,創作出大量經典佳作。

1938年延安魯藝
1938年2月,《創立緣起》的發布標志著魯迅藝術學院的成立。魯藝第一屆學員60余人,主要是從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陜北公學及來延安的一些文藝青年中招收錄取。3月14日,學院開始正式上課,這種院制建設速度可謂奇跡,魯藝師生自己動手搭建教室,雖然教學設施較差,但教師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開展教學,學員的學習熱情很高,足見當時藝術師生抗日報國的雄心壯志。

美術系在新建畫室上素描課

魯藝美術系舉辦了戰地寫生展覽(1940年10月10日)左起:陳布文、華君武、馬達、蔡若虹、王式廓、力群、許珂;前排吳咸(懷抱女兒陳荻地)

魯藝世界名畫展
建校之初,魯藝校址在延安舊城北門外西側一個山洼的半山坡上。在環境艱苦、物資極度匱乏的條件下,師生們自己動手制作土紙,挖窯洞、蓋畫室,用棗木制作木板,把傘骨、發條磨成木刻刀,用黃土包柳條燒制炭筆。基礎課是素描、速寫,理論課由學有所長的領導和專家承擔,專業課是木刻創作和漫畫。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雖位置偏僻,但其發揮的藝術精神和民族力量卻與祖國大江南北以至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世界各民族緊緊相連。
1938年10月10日,魯藝美術系木刻研究班舉辦首次木刻展覽會。在展覽的總結會上,木刻研究班成員一致認為,應該把木刻帶到前方去,帶到敵人后方去。隨后不久,院部決定抽調木刻研究班的五名成員,組成魯藝木刻工作團開赴晉東南、晉察冀等敵后根據地開展創作宣傳工作。團長胡一川,團員為羅工柳、彥涵、鄒雅、華山。經過短期籌備,他們于1938年12月在敵后根據地成立了魯藝木刻工作團。1942年木刻團成員們陸續回到延安,三年間創作了大量反映敵后斗爭的作品。
1939年7月7日,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安吳堡青訓班、延安工人學校四校合并為華北聯合大學,簡稱“華北聯大”。魯藝抽調師生百余人組成華北聯合大學文藝部,沙可夫任部長,呂驥任副部長。7月11日,新組建的華北聯大文藝部的隊伍離開了魯藝,開赴敵后抗日前線,踏上了挺進華北的征途。魯藝的校址由延安北門外遷至東郊離城十多里的橋兒溝天主教堂,從此開始了魯藝歷史上的全新發展時期。
1939年10月20日,魯藝美術系師生共同發起并成立了“漫畫研究會”,抗戰劇團、烽火劇團等愛好漫畫的同志亦參加。委員有四十余人,由華君武領導。華君武、蔡若虹、胡考、張諤、張仃等漫畫家自1938年起陸續從國統區來到延安魯藝,帶來了魯迅關于漫畫創作的理念。他們將魯迅文藝精神結合解放區的生活,以抗日活動為主要創作題材,在延安開展了豐富的漫畫創作活動,并使這一活動得到長足發展。
魯藝的美術教育在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下,具體實施的是藝術反映時代、為工農兵服務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方針。盡管條件艱苦,魯藝仍積極開展各種文藝活動。1940年7月15日,魯藝決定成立美術工場與音樂工作團。美術工場是帶有研究、實習、生產三種性質的美術工作團體,鐘敬之、江豐、華君武先后擔任場長與正、副主任,美術工場的美術家們創作了許多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優秀作品,如王朝聞雕塑了毛澤東小型胸像、毛澤東圓浮雕側像、小浮雕毛澤東像、朱德像和魯迅像;祁峻翻制了大型毛澤東圓浮雕側像,制作了大型浮雕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的側像等。其他各類文化藝術形式也都在革命文藝的百花園內競相開放。
因此,K10,n不存在5-VDET染色,即當10≤n≤30時,下面我們給出K10,n的一個6-VDET染色。
在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中,特別是從1938年3月到1945年11月的七年多時間里,魯藝共培養了抗戰藝術干部685人,其中美術系147人,為祖國各地輸出了大量優秀的人才,以及一大批在抗戰時極富影響力的藝術作品。魯藝師生的藝術理想和中國革命始終緊緊聯系在一起,他們在黃土高原上,以畫筆為武器,用一件件鮮活生動、振奮人心的藝術作品,鼓舞了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民族英雄和苦難的人民。

魯藝美術系教員1940年在延安橋兒溝合影。前排左起:王式廓、馬達、胡考、華君武、胡蠻;后排左起:蔡若虹、王曼碩、力群、江豐

魯藝美術工場創作室同志在進行木刻創作(左邊是古元同志)

魯藝美術工場創作室同志在翻新石膏像

1949年2月,郭沫若、丁玲、呂驥、張庚與魯藝師生合影

1949年文代會東北參觀團在東北魯藝參觀美術部雕塑室
1945年8月24日,魯藝根據中共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部署,率先組成文藝工作團,赴前方開展工作。“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發起與魯藝聯合組織的延安文藝工作團共分兩團:第一團由舒群率領,40余人。9月2日,由舒群、田方、沙蒙率領的東北文藝工作團隨同東北干部團一起從延安出發,向東北挺進,成為魯藝最先進入東北解放區的一支文藝隊伍;第二團由艾青率領,50余人。9月20日,由艾青、江豐率領的華北文藝工作團從延安出發前往張家口。
東北文藝工作團在途中,相繼成立了四個東北魯藝文工團,并在東北各地進行演出。1948年底,魯藝在沈陽恢復辦學,在東北魯藝文(音)工團的基礎上,成立魯迅文藝學院,由呂驥任院長,張庚任副院長。下設戲劇系、音樂系、美術系、文學研究室、舞蹈班、文工團、音工團以及行政辦事機構。其中的美術部則先后由王曼碩、張仃、楊角等任部長。至此,魯藝扎根于東北解放區。
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決定延安魯藝在沈陽恢復辦學,校址設立在原沈陽市清華街(今沈陽市和平大街),校名為“魯迅文藝學院”,任命呂驥為院長、張庚為副院長。1949年3月,沈陽市政府把原遼東學院校址作為魯藝美術部的辦學校舍,并在校門掛上了用魯迅字體刻制的“魯藝美術部”校牌。1949年9月,魯迅文藝學院更名為“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簡稱“東北魯藝”。東北魯藝下設美術部、戲劇部、音樂部、舞蹈班、文學研究室、文工團和音工團。其中的美術部則先后由王曼碩、張仃、楊角等任部長。至此,魯藝文工團完成了服務于東北解放戰爭的光榮使命,重新集結歸一,走上了新的辦學之路并成為中共中央東北局唯一的直屬大學。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與經濟建設的發展使魯藝開始逐步向正規化教學模式轉變。在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基本方針指導下,魯迅美術學院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結合東北的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與新中國的建設等時代精神培養了新中國第一代畫家,創作出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

1950年(哈爾濱)東北魯藝美術部雕塑工作室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東北局緊急命令魯藝校址遷往哈爾濱,校址在哈爾濱市中央大街三號。同年11月,學院抽調美術部、戲劇部和音樂部的師生成立了“魯藝抗美援朝文工團”,奔赴朝鮮前線進行慰問演出。在戰火紛飛的前線,魯藝抗美援朝文工團圓滿地完成了任務。1952年朝鮮戰局趨于穩定,魯藝奉命于同年9月遷回沈陽,前往沈陽三好街的新校址(今魯迅美術學院所在地)。在1951年至1952年間,王曼碩肩負重任,主持了在沈陽三好街的校址基建工程,直至今天也是魯迅美術學院的主樓之一。
東北魯藝繼承了延安魯藝的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方針和宗旨,始終站在時代前沿,深入生活,反映生活,堅持以現實主義思想觀念指導藝術實踐,將生活與藝術實踐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魯迅美術學院自身的教學體系與藝術特色,也奠定了魯迅美術學院在全國藝術領域的重要位置。
1953年,東北魯藝改變了綜合辦學形式,在東北魯藝美術部的基礎上成立了東北美術專科學校,開始向著正規化、體系化教學轉型,并于1958年發展為現在的魯迅美術學院。
如果說東北美術專科學校的成立預示著魯藝的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真正形成了氣候,那么,魯迅美術學院的成立標志著魯藝傳統的延伸與發展,并為其后的壯大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1958年魯迅美術學院掛牌
新中國成立之初,受國際環境、民族關系的影響,蘇聯的美術教育體系成為中國美術院校學習和借鑒的榜樣,源自蘇聯的革命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成了仿效的典型和推進的動力。1955年,文化部召開的全國素描教學座談會上進一步推廣了蘇聯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學體系。從此,以契氏為代表的蘇聯素描教學經驗被系統地引進中國的美術學院并被推廣到全國的美術教育當中。
繼承中外優秀藝術遺產,創建民族新藝術的思想在魯藝師生的教學與創作中得到了全面的貫徹與發展。魯迅美術學院1949至1958年這一時期的藝術創作體現出了鮮明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與民族藝術形式相結合的特色。它一方面繼承了延安魯藝傳統,一方面又緊隨時代發展,強調藝術反映現實、強調塑造人物的深度和力度,于是一批有代表性、有重大影響的杰作涌現出來。如《人民公社萬歲》(雕塑系師生集體創作)、《我要讀書》(賁慶余、王緒陽)、《早春》(路坦)、《八女投江》(王盛烈)、《瓦崗軍開倉分糧》(賁慶余)、《黃巢起義軍入長安》(王緒陽)、《萬事開頭難》(朱鳴岡)、《說唱人》(許勇)等。富有時代精神與影響力的藝術品的產生,與魯藝對時代發展的關注和對社會生活的體驗有關,體現了魯迅美術學院藝術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藝術取向和主張。魯迅美術學院的傳統始終是關注生活,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生活,緊密聯系黨的事業,結合時代發展,積極參與塑造時代精神。
60年代初,魯迅美術學院光榮完成國慶十周年獻禮創作任務,從1958年下半年開始至1960年初,學院完成了北京農業展覽館前主題雕塑及門廳內浮雕,完成建筑的裝潢與工藝設計。在繪畫方面,完成組畫《白手起家》,油畫《平型關大捷》《山頂洞人》《攻克錦州》,中國畫《黃巢起義軍入長安》《瓦崗軍開倉分糧》《戚繼光平倭圖》《虎門銷煙》《施耐庵著水滸》等歷史畫創作。同時在雕塑、工藝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優異成績,涌現了大量優秀作品,體現了蓬勃的時代精神和輝煌的藝術成就,鑄就了20世紀藝術史與藝術教育史上的豐碑。在1960年中央召開的全國文教界群英會上,魯迅美術學院被選為全國文教界先進集體,其后,中央文化部教育司將魯迅美術學院的教學情況轉發給全國藝術院校予以表彰與傳揚。
1964年由于極左思潮影響,學院被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1965年下半年至1966年上半年,教學一度恢復,但已元氣大傷。其間,學院的國際交流活動照常進行,1965年,中日友好青年訪華團來魯迅美術學院訪問,副院長徐靈會見了來訪團組;同年,王盛烈等一行五人受到東京藝術大學邀請赴日參觀訪問。1968年至1972年全院下放到盤錦地區青堆子辦農場,學院很多設備被丟棄,圖書、資料、教具等損失慘重,學院的正常教學活動停止達十年之久,但仍有教師和學生堅持在困難環境中進行群眾藝術教育工作與創作活動,體現了延安魯藝星火燎原的革命精神。1967年8月,沈陽軍區成立毛主席塑像辦公室雕塑組,并決定在沈陽市中心的紅旗廣場(現為中山廣場)興建《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大型組雕。這座雕像在社會劇烈動蕩的大環境中生產,創作過程長達3年,至今仍然屹立在中山廣場,成為城市公共藝術地標。
1970年代,魯迅美術學院的藝術家們受魯藝精神、延安傳統的激勵,未曾放棄對藝術的追求。他們在草澤稻田間、工廠礦山中尋找藝術創作的源泉,在茅屋油燈下為藝術理論建設奮筆疾書,期間以《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大型組雕為代表的雕塑、以《丙辰清明夜》為代表的版畫、以《三灣改編》《戰友》為代表的油畫、以《白求恩在中國》為代表的連環畫等作品橫空出世,捍衛著延安魯藝的傳統光輝與魯迅美術學院的業界領先地位。
從1989年開始,魯迅美術學院根據美術教育的特點,在教學上進行了大膽嘗試,采用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以突破傳統班級授課制教學模式的諸多局限,更利于集中資源、因材施教,有助于培養高、精、尖的藝術創作專門人才,走在了國家美術教育的前列。1989年裝潢設計系創建了國內美術院校第一所動畫工作室;1994年油畫系在教學上成立三個工作室,即第一工作室(新古典)、第二工作室(新寫實)、第三工作室(新表現);1995年版畫系成立全國首家水彩畫工作室;1997年藝術創作研究中心下設中國人物畫和大型藝術兩個工作室;1998年雕塑系成立抽象雕塑工作室和具象雕塑工作室。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和藝術創新能力,學院的設計學科在現有基礎上還增設教學實驗場所,1995年工業造型設計系正式建立了木型制作、石膏塑造、塑料成型三個實驗室,力求改變以理論知識和專業技法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真正能夠學以致用,成為社會所需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
在新世紀文化全球化的影響下,魯迅美術學院走向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趨勢,積極探索與開展同國外知名院校學術交流、教學合作,通過教師交流、交換學生以及藝術交流展覽等多種形式開展工作,努力提升學院的國際知名度,積極走出一條國際化辦學的新路。這一系列舉措,使學生擁有全球化的藝術視野,并形成能夠同國際當代藝術界直接對話的能力。

1997年校慶60周年,雕塑系教員集體創作魯迅先生坐像
2012年,十八屆一中全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高度重視文藝的發展,并為中國文藝的發展指明方向。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講話:“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在這新時代的背景下,魯迅美術學院堅持以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作為創作基礎,堅持藝術是時代的藝術,是人民的藝術,堅守并繼承延安魯藝的傳統,繼續為黨和人民進行創作,為時代而創作。

2004年美國著名水彩畫家俄爾多到版畫系講學
魯迅美術學院的歷任院長——張啟仁、白大方、張望、王盛烈、宋惠民、韋爾申、李象群等,一直在為魯藝精神的傳承和發展不斷努力。他們在美術教育工作上“重視政治思想教育,樹立革命現實主義的藝術觀,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及教育和生產相結合等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新中國美術教育的性質和面貌,并由此影響了幾代人的思維、知識結構和行為方式”[1]。正是在這些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魯藝的藝術家們傳承經典,不斷創新,創作出大量的藝術精品,如楊角創作的大型油畫《搖籃》和《作家蕭軍像》,施展創作的《刀林》《越陷越深》《秋收》等,王盛烈創作的《八女投江》《海風》《家鄉的孩子》,許榮初、許勇、顧蓮塘、王義勝聯合創作的《白求恩在中國》,宋惠民創作的《曹雪芹》《北方四月》,韋爾申創作的《吉祥蒙古》《守望者》,李象群創作的《永恒的運轉》《紅星照耀中國》《元四家》等。魯迅美術學院在大型歷史題材組雕、全景畫創作等方面居全國領先地位,代表作品有錦州遼沈戰役紀念館全景畫《攻克錦州》、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全景畫《清川江畔圍殲戰》、武漢赤壁之戰全景畫館全景畫《赤壁之戰》、河北西柏坡革命紀念館半景畫《大決戰·三大戰役》、江西井岡山革命斗爭全景畫館全景畫《井岡山革命斗爭》等,還有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師生集體創作的全國農業展覽館廣場主題雕塑《人民公社萬歲》、由田金鐸教授主持創作的沈陽中山廣場大型組雕《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由李象群院長主持創作的中央黨校大型組雕《旗幟》。
東北魯藝繼承了延安魯藝的光榮傳統,弘揚了延安魯藝的思想精神;魯迅美術學院始終不忘延安精神和魯藝傳統,“走出小魯藝,步入大魯藝”,反對囚居在象牙塔內閉門造車,義不容辭地參與到藝術機制構建和黨的政治使命的承擔和履行職責之中。魯迅美術學院的教學思想、教育建制、教學成果、人才培養與藝術創作,始終與黨和國家的命運休戚相關、生死與共。

魯迅美術學院校園內的魯迅雕塑
回首歷史,魯藝精神開啟了中國美術的新篇章,為新中國培養了大量的優秀藝術人才,為黨的文藝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在戰爭年代與建設時期,所有的魯藝人始終不忘延安精神,他們一代又一代傳承精神之炬,對東北歷史文化的繁榮、對今天魯迅美術學院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產生了深遠影響。
注釋:
[1]張巖巖:《魯藝美術部在東北的歷史沿革》,《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第3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