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霞

電影是立體的教科書,《建黨偉業》《建國大業》《開國大典》三部紅色影片為我們更深入理解、更立體感知黨史、國史提供了有益途徑。
1989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李前寬、肖桂云聯合執導的革命歷史題材劇情片《開國大典》,以紀實手法,全景展現新中國第一代開國領袖和元勛們氣度不凡的熠熠風采,開創了全景紀實歷史巨片的先河。
影片緊緊抓住新舊歷史交替時刻,國共兩黨“大勢”的興衰對比,寓于說服力地詮釋了歷史潮流的向背。這一方,毛澤東作為勝利者,雍容大度,談笑風生,接待八方來客,包括過去的對手。他和前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章士釗肩并肩閑庭信步,以師生之誼話舊,談起章士釗對革命的貢獻,引出當年資助留法學生的往事,說他間接地支援了年輕的共產黨人,毛澤東打趣道,這筆錢一定要還的。相形之下,另一方,蔣介石大勢已去,他的孫子在他面前背誦南唐后主李煜的詞,此時此景,正應和了一位失敗者的心境。一旁的蔣經國急忙制止兒子,被蔣介石攔住。在解放軍攻占蔣介石故里的前幾個小時,蔣介石率領家人最后一次為母親掃墓。原定趁中國共產黨舉行開國大典之際,轟炸北京天安門的計劃,在最后一刻被蔣介石取消。
影片以大寫意的方式,表現解放戰爭的波瀾壯闊場面。北平那邊,中共領袖們正在籌備建國大業;前線那邊,粟裕正率領解放大軍展開登陸行動,一靜一動,把當時中共方的局面展示得如同行云流水。影片多次閃回經典的一幕,幾名頭纏繃帶的解放軍戰士手持沖鋒槍浴血奮戰的慢鏡頭,預示著新中國的誕生是用成千上萬的烈士前仆后繼、流血犧牲換來的。
影片最后的高潮,表現共產黨領袖毛澤東緩步登上天安門城樓的過程,這一時刻被導演有意識地延長,利用俯拍和仰拍等角度,把這個特定的時間點變成一個歷史的高光時刻。
《建國大業》是200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片。影片從1945年國共重慶談判開始切入,展現了抗戰勝利后中國何去何從的兩種選擇,一個是國民黨“一黨訓政”的立場,一個是共產黨“聯合政府”的主張,兩種主張在政治和軍事上展開了緊張的博弈。影片一開始,進行交叉敘述,一邊是國共領袖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國共談判的預期,一邊是國民黨召開軍事會議,暗中進行內戰部署。本片采取場景與字幕相結合,國民政府遷回南京,蔣介石在細雨蒙蒙的中山陵,向身邊人交代“想談的時候就談,想打的時候就打”的兩手策略,字幕同時顯示:國民黨軍隊向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既節省了畫面,交代了內容,又加快了敘事節奏。本片對雙方政治博弈采取寫實手法,對雙方軍事博弈采取寫意手法,以政治博弈為主,軍事博弈為輔。政治博弈的內容采取彩色片,展現了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以革命戰爭反對國民黨發動的反革命戰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以張瀾領導的民盟、李濟深領導的民革從開始時的“居中調停”,到最后站在共產黨一邊,以及國民黨內部的分化瓦解,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取得的勝利。軍事博弈的內容采取黑白片,有關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沒有具體展開的畫面,而是突出人民軍隊取得決戰勝利的大場面,點到為止,從側面表現軍事博弈對政治博弈產生的影響。
本片通過形象化細節,發掘歷史的典型意義。導演善于從歷史素材中挑選具有典型性的細節,引發觀眾對歷史意義的思考。國民黨高級將領傅作義在內戰初期,信誓旦旦表示:“如果中共贏了,我愿為毛澤東牽馬執鞭。”了解歷史的觀眾看到這里都會心地一笑。傅作義此言果然命中——在影片高潮段落,南苑機場舉行閱兵式,和平起義將領傅作義親自為毛澤東打開車門,毛澤東一語雙關地對他說,正是由于大家的幫助,才打開了新中國的大門。此言畫龍點睛地指出中國共產黨團結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共同走民主建國之路的決心,提升了影片的內涵。
導演運用對比手法,展現歷史必然性的結局。這種對比經常出現在國共雙方一憂一喜的氣氛方面。在國民黨一手策劃的“國大”會議上,蔣介石正為自己當選總統高興時,忽然聽到消息——延安丟了;淮海戰役結束,共產黨這一邊——毛澤東長出了一口氣:“長江以北,從此再無大戰。”中共中央書記處全體同志興高采烈喝醉了酒。而國民黨那一邊,蔣介石沮喪地坐在臺階上,向長子蔣經國交代撤退臺灣的后事,一個高亢明亮,一個黯淡幽暗。情緒、氣氛和色調的對比,使影片敘事更加生動。
《建黨偉業》是繼《建國大業》取得成功后拍攝的又一部慶祝建黨90周年的獻禮片,兩部影片都是由韓三平、黃建新執導,同樣的導演,同樣的策略,二者堪稱姊妹篇。
《建黨偉業》全景性展示中國共產黨從孕育到誕生的過程,再現了自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十二年間中國政治勢力紛紛登場的歷史嘗試,宣告了歷史選擇的必然性。
本片在結構上善于抓住與本片主旨相關的主要事件,把這十二年間發生的眾多歷史事件,分成主次兩類,對于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等這些雖然本身事件重大,但與本片主旨關系不大的歷史事件,采取過渡性的交代策略,在片中往往只給一個鏡頭。相反,對推動本片主旨有力闡發的歷史事件,則不遺余力進行戲劇性地渲染。袁世凱稱帝、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是本片重點把握的三個歷史事件,袁世凱稱帝,導致其從當初的眾望所歸,到最后眾叛親離,他的離世,使當時的政治局面進一步失控,也促使民眾進一步覺醒。五四運動事件,從5月4日,北京學生舉行大型示威游行,到6月28日北京政府指示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顯示了民眾的力量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中國共產黨成立事件,使那些從五四運動中走過來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明確了“以俄為師”的方向,高高舉起了《共產黨宣言》的大旗。

電影《建國大業》海報
與此同時,本片聚焦中國共產黨未來的核心領袖。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和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陳獨秀和李大釗在本片中占據著突出位置。而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第一代領導核心盡管當時尚未羽翼豐滿,但影片特別注意他們在這些“前史”中的位置,如朱德作為云南都督蔡鍔的部下,在“討袁運動”中沖鋒陷陣;湖南的毛澤東在“驅張”運動中扮演領導的角色;周恩來在天津率領學生絕食;劉少奇等在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會議。至于其他中共黨史中的重要人物,如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領袖張國燾、鄧中夏等都有所表現。
本片還積極捕捉歷史事件中的小細節。或者營造驚險的氣氛,如影片開頭,劍拔弩張的場面,革命黨人陶成章公開反對上海都督陳其美,鏡頭切到醫院,刺客扮成修女槍殺了前者;或者,富于歷史反諷,中共“一大”代表陳公博攜家眷住進會址對面的大東旅社,其夫人調侃說:“全國成立一個政黨,加起來才五十個人,說出來都羞死人。”但恰是當初這五十個人孕育的政黨,建立了后來的新中國。
三部影片都是思想性、藝術性有機融合的優質影片,都獲得了不少獎譽。影片《開國大典》,獲得了第1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1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建國大業》獲得了第3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優秀導演獎、優秀電影音樂獎。《建黨偉業》獲得了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編劇獎。《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都獲得了中宣部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