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慧琴,季夢婷,馮芳茗,戎艷鳴
(1.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200127;2.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上海200123;3.上海市靜安區精神衛生中心,上海200436)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是由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發病隱匿、潛伏期長、蔓延迅速等特點[1]。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其納入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2]。2020年1月,隨著疫情暴發,武漢市首當其沖成為新冠肺炎的重災區,一度出現醫療資源嚴重短缺的困境。隨著定點收治醫院的增加和全國醫療救援隊的全力支援,武漢從“人等床”轉變為“床等人”。其中,10 d內竣工交付并于2020年2月8日正式啟用的雷神山醫院也是當時武漢的第2所專門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該醫院充分借鑒了“非典”時期小湯山醫院的經驗,只設住院不設門診,全力救治已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每個患者都經歷了不同尋常的過程。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新冠肺炎患者入住雷神山醫院隔離病房后的真實想法和體驗,以進一步促進護患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支持,為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的患者管理提供參考。
1.1對象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樣法,選取2020年3月收治于武漢雷神山醫院隔離病房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臨床確診為新冠肺炎;②住院時間≥7 d;③無ICU住院經歷;④神志清,具備基本的理解和溝通能力;⑤無精神障礙性疾病;⑥經研究者說明后,愿意參與本研究。樣本量以資料信息飽和、無新的主題呈現為止。研究最終納入7例患者,年齡30~54歲;入院天數8~36 d。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詳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N=7)
1.2方法
1.2.1擬定訪談提綱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根據草擬的訪談提綱對符合納入標準的1例患者進行預訪談,預訪談者不納入正式訪談名單。根據預訪談結果修改訪談提綱,形成正式訪談提綱如下:①您在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后的感受是怎樣的?②您能描述下在轉入雷神山醫院前的感受嗎?③入住雷神山醫院隔離病房后您的感受如何?期間有怎樣的體驗?④住院過程中讓您印象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給您帶來了怎樣的影響?⑤您在雷神山醫院隔離病房期間最好和最差的感受分別是什么?⑥此時您最迫切的需求和想法是什么?
1.2.2資料收集由雷神山醫院隔離病區經過相關培訓的責任護士作為訪談者,通過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收集。①訪談前:訪談者按隔離病房的醫院感染防控要求做好二級防護;充分評估患者的病情和精神狀況,確認其是否可配合完成訪談,并向患者介紹本次訪談的目的及方法、持續時間,并告知其錄音、隱私保護等事宜,采取自愿參與的原則,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②訪談時間:選擇在患者的活動時間,以受訪者方便為原則,由雙方共同商議確定。③訪談地點:根據患者意愿選擇在隔離病室或病區走廊。④訪談時:鼓勵受訪者充分表達其想法,研究者不予任何暗示與引導。訪談記錄方式為現場錄音和訪談筆記,訪談筆記包括事實記錄和受訪者反應記錄,前者包括受訪者基本資料等,后者包括受訪者的各種情緒及行為反應等。每次訪談時間為30~45 min。
1.2.3資料整理與分析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3]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①訪談后24 h內將錄音資料轉化為文字稿,并體現受訪者當時的情緒、行為反應等;②提取并標記與研究目的有關的重要陳述,將其簡化、歸納;③對頻繁出現的觀點進行編碼;④將意義相近的編碼歸類;⑤形成詳細、無遺漏的描述;⑥辨別、歸納出相似觀點;⑦將訪談整理結果返回受訪者處求證。
2.1主題1:初入病房時內心充滿矛盾
2.1.1對康復心懷希望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武漢當地醫療資源出現了相對不足,導致很多患者無法得到及時救治。但在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隨著雷神山等醫院的啟用和眾多醫療支援隊的到來,情況逐漸得到了改善。多例患者均表示,被收治入院時,他們對于自身的康復和疫情的好轉感到有希望,認為生命安全有了保障,家屬也感到安心。A:“(住院之前)生病發燒待在家里自我隔離,(我)那時候是很絕望的;每天我都會看新聞,說(有)很多很多的醫生從全國各地來了,但是我們還是等不到救治的機會……平常生病的時候,你不會有這么多感覺……現在因為我經歷過絕望了,然后我知道只有醫護人員在身邊的時候自己才是最安全的,(覺得他們在)就能夠確保我能活下去。”C:“他(我老公)第1天被確診的時候情緒不太好,但是第2天明顯地就調整過來了。第3天一聽我們倆(我和孩子)都確診了,他就非常焦慮,明顯地就崩潰了;等我們住進這里(雷神山醫院)之后,(他)就不再擔心了。”F:“一聽要到雷神山來(住院),我好開心啊,總算是有救咯!我真的是高興得很,都蹦起來(了),誰都沒有我高興。因為我到這里來,醫生可以救我咧。”
2.1.2對病友存在顧慮同時也有多例非重型患者表示,初入院時由于不了解雷神山醫院的具體情況,擔心會與其他患者發生交叉感染,進而使自身病情加重。A:“剛開始知道要來雷神山(醫院)以后,(我)就會有一個疑惑或者是一個擔心,就是覺得可能會和重癥的人混在一起(住院)……在這一點上就是有些擔心。我所有的朋友都和我說好好保護自己,因為他們擔心我會和重癥的人接觸。但是來了這邊之后才知道,并不是這樣的。”G:“她(同病房病友)是方艙(醫院)轉過來的,我是隔離點過來的,她比我嚴重咧!……你說我本來就快好了,她又住進來咯,不安全知道不?畢竟這是傳染病,是不是?”
2.2主題2:住院期間感到壓抑和孤獨陌生的醫院環境、局促且封閉的兩人間隔離病房,以及長期隔離導致的社會活動受限等,均易使患者感到壓抑、孤獨。A:“(入院)第1天會覺得壓抑,主要是因為環境,因為不適應這個全封閉的環境。每天就我們(我和同病房病友)兩個人……和原來的醫院完全不一樣。一天就匆匆忙忙過去……也有孤獨的感覺。”C:“那天進來(住院)的時候,血壓都152(mmHg)了,(我)多少還是有點緊張。從外面進來(病房)一看,好嚇人啊,因為(面)對那種不熟悉的環境,不知道里面怎么樣,多少還是會有點恐懼感。每天放風出來的時候才能看到太陽。人還是需要陽光的,(看到太陽)心情就都好了。”D:“在房間呆久了有點悶,胸口都有點悶。因為我本來就有點高血壓,在房間里呆久了就肯定有點不舒服,沒別的什么,就想多走走路、活動活動。”
2.3主題3:體驗到疾病及治療的諸多不確定性
2.3.1對治療及預后感到焦慮患者大多因為治療方案變化、迫切希望治愈出院,以及擔心住院期間發生交叉感染、擔心康復后復發等感到焦慮。B:“進來(住院)的時候第1天沒有用藥,就覺得有點焦急,當時就想怎么治療一下就停了;一開始的期望還是很高的,想你們這兒肯定比原來的醫院好啊。”D:“看到病友出院,剛開始心情是有點不太舒服的。我就著急啊,為什么別人都走了,我為什么還不能走?”F:“我(問醫生)出院前能不能給我幾包中藥帶著,我就是擔心在隔離點沒藥吃……這兩天就是有點悶,就是怕她(同病室患者)傳染我,我心里不舒服,我好幾天覺都沒睡好,我都覺得瘋了!我本來病得不重,我就怕再來一次,我對這個病真的是怕,要是不徹底好,出去了又要進來。”
2.3.2擔心疾病對工作和家庭經濟產生影響患者會擔心因感染新冠肺炎或長期隔離對其個人和家庭造成經濟影響等。F:“因為我在地鐵里上班,同事要是知道你這(得)個病(新冠肺炎)的話,(我的)工作就沒了。我周圍同事沒人得這個病,我得(病)是因為我太婆得了這個病。”G:“得了這個病不能上班,各種壓力就是比較大,(主要是)經濟壓力比較大吧。因為我們給兒子買了房子,現在要還房貸,還借了錢。現在的話,我兒子還要上學,9月份要交學費、生活費嘛,這個(經濟)壓力是比較大的。”
2.4主題4:能更好地尊重和體諒醫護人員雷神山醫院的醫護人員多為援鄂醫療隊成員。被訪患者均表示出對醫務人員的感激,并能夠尊重、體諒醫務人員。A:“天氣熱的時候我會覺得,我們戴個口罩就會覺得悶,你們(醫護人員)這樣(嚴密防護肯定)會更難受。看到新聞說有護士因為穿著(成)這樣(工作時出現)心跳驟停,(當時感覺)兩個字就是——心疼,沒有別的。真的很感謝你們,因為(我們)知道這邊確實醫療(資源)不足,如果沒有你們,多少人都還在絕望中。所以我們都感同身受,就是覺得你們(要)先保護好你們自己,然后再來救我們。”F:“看到你們(醫護人員)就是比(見到)自己家人還親,你們穿著這個衣服極累啊,一天下來身上全都是汗啊,我真的是能理解你們。所以,稍微有點什么我自己都能扛過去,我就是不愿意麻煩你們。”G:“這么遠過來,(這些醫護人員連)自己的孩子、老公、家里老人啊都沒顧就過來支援武漢,確實很不容易,能做到這些我們確實是很感激很感激,真的是發自內心的感激。”同時,患者也會換位思考、關注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A:“我們很希望你們能夠開心。但是你們工作時間太長了,我們一批一批地走,你們(卻要)留在這兒。剛開始你們可能心里會有來奉獻的激動,但是時間長了,心態上就會出現疲勞,而且和病患交流(時),有時候你們也會受委屈。所以醫護人員也是需要被關注的一個團體。”
2.5主題5:渴望得到更多支持
2.5.1對治療相關信息的需求高入住隔離病房后,因生活習慣的改變、治療環境的相對封閉,以及醫患溝通相對受限等,患者對診療相關信息的需求較突出。A:“(住院)住了第7天了,還是抓不到(診療安排的)時間規律。比如,(我)非常想知道大概幾點鐘打水(輸液),(這樣)我們就可以提前把便壺消完毒放在那個地方,就可以養成一個習慣。我感覺這里是某幾個醫生負責整個病區的病人,我們很想知道CT結果,但是有的醫生管的病人太多了,他沒辦法知道你詳細的情況,可能只說比上一次好一點。其實我們很擔心,所以就想知道得詳細一點,如果有紙質的報告之類的切實地能讓我們看到的話就好了。”B:“后來有一個查房醫生,我也不太認識,他和我說別擔心,說我不太重,盡管吃,現在沒有什么比補充蛋白質更重要的。我就感覺自己一下子很有底。”
2.5.2渴望得到醫護人員的鼓勵醫護人員的鼓勵可以極大提升隔離病房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A:“感覺就好像你跑啊,跑了很長時間已經很累了,如果有一個人跟你說,前面(還剩)200 m就要結束了。那我心里就會想,那我再堅持200 m。但是如果我們跑了很累了,我想前面(還有)400 m應該能到了吧,結果發現跑了400 m后前面還有,就會很失望。或者如果你和我說,你前面不是200 m,還有兩公里哦,那我心里會想,還有兩公里,那我再堅持堅持。”B:“希望醫生能跟我們病人有一些短暫的交流,帶有鼓勵性質(的交流)……可能醫生自己沒覺得,但是(鼓勵可以)給我們病人很大的信心。”
2.5.3需要家庭和社會的支持隔離期間,患者的社會活動極度受限,而家庭和社會的支持能幫助其保持與外界的溝通聯系,有助于其獲得安全感。B:“我生病以來就是有很多很多感動的事。很多同事會問我要不要給我送這個、送那個,大家都在找各種各樣的偏方啊、給我發微信啊。有一個同學每天早上都給我發紅包,他就只和我說了一句‘你每天早上只要按時收紅包就可以了,也不用回復我,你收了我就安心了,說明你還好,還能玩手機。’我家里人也都在隔離,他們可能照顧不了我什么,但是我(現在病情)稍微穩定了。我小孩6歲了,現在一天給我打兩個電話說想我了。”C:“我一開始情緒不太好,他(丈夫)就……打電話囑咐丫頭‘你把你媽帶著啊,去哪里都把她帶著啊’,我心里就舒服多了。”
2.6主題6:積極嘗試各種自我應對策略
2.6.1自我心理調適面對各種焦慮情緒,多數患者均會嘗試進行自我調節,并通過網絡交流、轉移注意力、保持工作狀態等方法進行心理調適。B:“我簡單給自己規劃了一下,少食多餐,看看工作群(里的)那些動態,然后就是看看書,就覺得每天還有些事情做,(這樣)就有了精神支柱,心情相對會好一些。”D:“一開始就是聽到她(同病室病友)要出院了我都想哭,我就是著急我為什么不能出院呢?后來就好了,沒什么。我想就是我身體狀況差一點、恢復得慢一點,這個我也可以理解吧。再就是看看手機啊、和我家里人聊天吶。每天給家里人打電話,家里人也給我打電話安慰我啊,就是這種……我兒子跟我說‘你就安心在這里(醫院)等著,醫生讓你出院你就出院,醫生說不讓你出院你就不出院。’我就安心了,反正就是聽醫生的吧。”E:“看著別人出院,我們都老羨慕了,也沒特別不好的心情,我覺得都是正常的,自己能努力改善就改善一下,我就想每天多走幾圈,隨便溜達溜達。”
2.6.2多途徑獲取正面信息雷神山醫院的住院患者多數是從隔離點、方艙醫院或一些非定點醫院轉院的患者,之前的經歷救治使其對消毒隔離和疫情防控有了更全面的理解。網上關于湖北抗擊疫情形勢好轉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患者的壓抑感,增加了其治療的信心。A:“來了(雷神山醫院)之后才能夠體會到,這種安排(隔離病房)是最好的,因為這樣搞才能夠更好地保護我們。”B:“到雷神山以來,自己能明顯感覺到(能夠)很平靜地去關注這些(疫情相關信息)。包括網上查到有一些治愈的案例:他可能是吃了什么東西,他是怎么堅持過來的……就希望疫情趕快過去,我們的生活就(可以)恢復正常了,就能趕快去上班了。”F:“每次看到新聞上說雷神山有出院的病人,我就好興奮。我在想,他們都能出院了,我們是不是也已經快了?”
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所有人而言都是陌生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因此而產生的焦慮心情也屬正常的應激反應。對于突然遭受疾病侵害的患者而言,其就醫體驗和心理歷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矛盾性和動態性。醫護人員只有了解患者的住院體驗才可以更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其身心需求,進而通過有效溝通減少其負性情緒,促進患者康復及回歸社會。訪談結果也可見,患者對醫護人員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尊重和理解,充分體現了醫患一心、共同抗擊疫情的決心和愿望。
3.1正確認識患者住院期間心理狀態的矛盾性,并積極提供健康指導抗擊疫情期間,國家發出“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治療遷移”的號召,并火速建立了火神山、雷神山兩家醫院,這也使患者的心理狀態從疫情初期的極度恐慌和焦慮轉為“希望”與“顧慮”共存。一旦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的風險防護行為往往會增加,焦慮感和恐慌情緒也隨之增加;加之患者之前的隔離經歷,可能導致其對防護和治療過度敏感。從社會層面來看,患者作為社會群體之一,是傳染病疫情防控的主要服務對象。尤其對于絕大多數非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而言,其對新冠肺炎的正確認識和應對是成功抗擊疫情的重要基礎。因此,如何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至關重要。護士應依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權威指南和共識等,結合患者個體情況,給予其個體化的健康指導。
3.2為患者提供多方面、多維度的支持針對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期間的身心特點,醫護人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給予患者多方面、多維度的支持。①滿足患者對健康相關信息的需求。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進步為健康信息的快速、廣泛傳播提供了可能,但過多的、魚龍混雜的信息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導致“替代性創傷”[4],引起患者更嚴重的不良情緒。因此,如何引導患者獲取健康信息、及時甄別虛假不實信息等,需引起護士的關注并采取相關干預措施。②積極溝通,鼓勵患者。在隔離病房的特殊環境下可能需要更多創新的溝通方式。醫護人員可通過在防護服上寫名字等方式幫助患者識別,借助影音圖片、便捷呼叫、微信等社交軟件等與患者溝通,還可鼓勵患者通過記日記等形式主動表達和傾訴。③幫助患者尋求社會支持。突發的疾病、陌生的環境、對治療及預后的不確定感以及對于家庭經濟的擔憂等,都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負性情緒。社會支持是一種可利用的外部社會資源,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聯系[5],對維持患者良好的情緒體驗有著重要意義。醫護人員可通過聯系患者的親友、開放“云探視”[6]、轉介心理咨詢人員等途徑,結合線上線下等方式鼓勵患者建立和利用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同時,醫護人員還需引導、鼓勵病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和支持,使其彼此建立信任關系、共同提升戰勝疾病的信心。
3.3鼓勵和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調適在隔離病房住院期間,患者的自我調適同樣至關重要。護士應定期評估患者的情緒狀態和心理健康水平,鼓勵患者獨立思考、調適心態、規律作息,并積極尋找適合自身的宣泄方法。可鼓勵患者通過講述心情故事、做一些適當的室內運動等宣泄心理壓力等[7]。同時,可通過提升患者的自我責任感和自我效能減輕疾病帶來的不確定感,以提升患者信心、促進其出院后早日重返社會。如患者有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則需轉介至專業心理咨詢或治療人員。
本研究通過對武漢雷神山醫院普通隔離病房7例住院患者進行深入訪談,分析了新冠肺炎患者在隔離病房住院期間的真實體驗和心理歷程,了解了患者特殊時期心理變化的復雜性、矛盾性和動態性,以及其健康需求的階段性和差異性。這也指導我們醫護人員在新冠肺炎患者的診療過程中,除了常規的治療護理外,更需給予患者多方面、多維度的支持,關注患者的身心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