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斌斌
(上海林李城市規劃建筑設計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437)
隨著現代化城市的快速建設與發展,人們對人行道的鋪裝要求越來越高,常規的同質磚已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需要,于是石材鋪面在人行道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尤其是一些高端商業/住宅地塊。對于人行道而言,除了通行的交通功能外,安全指標也不容忽視,尤其是一些雨雪等惡劣天氣,行人滑倒、摔傷的事故時有發生。而市政行業的相關規范中,從未提及石材人行道的安全性能指標(主要為防滑性能),該內容一直處于空白狀態[1]。
本課題將理論與試驗相結合,并應用于工程實例中進行驗證。
理論方面,通過建立物理模型,對其進行分析和計算,得出相關數據。
試驗方面,通過進行物理試驗,將采集到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整理。
工程實例方面,將研究結論應用于實際的工程項目中,并對其使用情況進行回訪調查。
目前,石材在其他行業,如建筑行業、建材行業等的安全性能指標眾多,有防滑等級、防滑安全程度、摩擦系數、抗滑值、橫向力系數、靜摩擦系數等。本次結合市政工程的特點,考慮到本課題研究對象的適用范圍、使用功能和應用特點均比較明確,主要應用于戶外道路、橋隧等市政人行道防滑安全。本課題選取較為常用且易于測量的指標摩擦系數μ 進行研究。
人走路利用的是人與地面處于靜摩擦的狀態,當超過靜摩擦力的最大值時,人就會滑倒。這時,人與地面處于滑動摩擦狀態。本次課題研究中的摩擦力相關描述均為靜摩擦力。
人行走過程中,摩擦力f=μN(N 表示物體對該接觸面的正壓力,即體重)。
本次實驗按照《地面石材防滑性能等級劃分及試驗方法》(JCT 1050—2007)[2]中測量摩擦系數的方法,分別對干態和濕態的石材進行摩擦系數數據的收集與整理(見圖1~圖3、表1、表2)。石材選用市政人行道較常用的花崗巖。

表1 干態測量數據分析(摩擦系數) 單位:%

表2 濕態測量數據分析(摩擦系數) 單位:%

圖1 摩擦系數測試方法示意圖

圖2 干態測量數據分布圖

圖3 濕態測量數據分布圖
摩擦系數測定[3]:將測試樣品置于水平工作臺上,將滑塊組件(橡膠塊粘于木板上)置于測試面上,滑塊上方的中心位置放置一個50 N 的重塊。固定測試樣品,拉動拉力計,3 s 內緩慢拉動拉力計至滑塊剛好發生移動,記錄此時拉力值。每個測試面拉動4 次,記錄所有讀數。

式中:Cd 為表面測試的摩擦系數值;Rd 為測試4 次拉力讀數之和,N;n 為拉動次數(4);G 為滑塊組件加上50 N 重塊的總重力,N。
以一組試驗的平均值作為實驗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將收集到的實驗數據進行整理和計算,并引入統計學當中的常用統計指標——變異系數的計算,可以得出其測度數據統計分布程度,獲得組內個體數據間的離散程度,從而確認數據的可信程度。
變異系數:

在數據分析過程中,若變異系數大于15%,則考慮該數據可能存在問題。本次將實驗所得數據分析后,其變異系數均在可控范圍內,說明數據的離散程度不大,較可靠、可信。
從表1、表2 的數據計算和分析可以發現,拋光面無論是干測還是濕測,其數據較低,難以滿足行人安全通行的需要;剁斧面(縱向)的數據略低于剁斧面(橫向),基本可以滿足安全需要;火燒面和荔枝面的干濕測數據較優秀。
剁斧面(橫向)、火燒面和荔枝面的干測數據基本在0.68 以上,濕測數據基本在0.61 以上。其中,剁斧面(橫向)干濕測數據有約20%未達到均值,在做好出廠檢測的情況下,可以達到試驗均值。
通過試驗實測,可以確保理論計算結果在工程應用中的可達性和可行性。
在通過理論計算與試驗分析后,并參考其他行業標準,建議市政行業石材人行道安全標準見表3。

表3 成果匯總
從市政石材人行道的適用范圍、使用功能和應用特點來看,比較適宜采用剁斧面(橫向)、火燒面和荔枝面等防滑性能較好的石材表面處理工藝。
揚州461 省道于2018 年年底建成通車。由于道路兩側為村莊,正值雨雪天氣較多,村民反映人行天橋所用石材鋪面極易打滑,給村民出行帶來不便。然而,市政行業并無相關驗收標準。為解決該問題,本課題在理論與實踐相互驗證的基礎上,將該研究成果提供給施工單位進行檢測,并更換符合安全要求的石材面磚。
人行道在更換石材面磚并運營一年多以來,再未接到村民投訴或上訪,較好地實現了其使用功能。
從整個市政行業發展來看,本課題完善了石材人行道安全性能研究的相關內容,填補了市政行業相關性能標準的空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應用于工程實例,對人行道石材的應用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建議在相關規范更新時,增補相關條目,以完善市政行業石材人行道安全性能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