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毅
(上海市徐匯區市政管理中心,上海市 200235)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城市道路的路網也在不斷豐富、擴張。作為市政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道路工程有著獨特的項目特征:一是道路工程屬于線性工程,受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較大;二是需要考慮施工期間的交通組織問題;三是周邊影響因素眾多,包括復雜的地下管線,沿線的建筑設施等[1]。道路工程的建設管理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城市的交通運輸質量和對周邊產生的影響,應當引起各方重視。然而,到目前為止,市政道路工程依然缺乏統一的評價體系。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建設管理水平的提高。
本文在分析現有相關工程績效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從理論層面闡述大數據技術與市政道路工程績效評價體系的良好相容性,并為建立一個涵蓋項目全過程的、科學的、客觀的、適用性廣泛的、可操作性強的績效評價體系提出初步構想。
到目前為止,我國市政道路工程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績效評價體系。其他相關工程也只有少數針對具體項目的績效評價體系。例如:方文彬等[2]通過層次分析法并經熵權修正建立各層次指標的權重矩陣,收集多個項目的指標進而計算待評價項目中各項指標與最優指標的關聯系數,最后加權平均得到項目管理的績效綜合得分;王建波等[3]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運用集對分析法計算各II 級指標值與各評價等級標準值的n 元聯系數(n=4),加權平均得到各I 級指標總聯系度,并按照最大聯系度原則評定指標等級與項目綜合績效等級。
以上績效評價體系的提出,填補了相關工程領域績效評價體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為評價工程建設管理水平及后續改進提供了依據。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體系中依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樣本數量小
在通過多個項目確定最優指標時,樣本數量往往十分有限,容易導致較大的誤差。如在方文彬等對LY高速公路的案例分析中,由于收集資料困難,參照樣本數量僅為2 個,導致指標最優值的選定及輸出結果的科學性說服力不足。這主要是受體系本身所限。在以個體單位為基礎的體系中,樣本資料的收集難度大,即使是大型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完成的項目數量也遠遠不足以支撐體系的需要。
(2)主觀性強
從指標的分級選定、建立指標權重矩陣,到確定各項指標值,再到項目綜合績效等級評定,每一個過程都由專家組開會商定,使得這一系列過程都受到較強的主觀性影響。專家組的經驗、能力和水平將直接影響到最終評價結果。
(3)評價結果模糊
現有體系的輸出結果均為一個絕對值,缺乏對比性。僅根據分值或評價等級難以直觀說明評價項目在同類項目中的優良程度。
(4)可操作性低
每一次績效評定,都要經過專家組確定指標體系—權重矩陣確立及修正/ 驗證—專家組指標值打分—計算結果,過程繁瑣,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利于評價體系的執行。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信息的體量和傳播速度都呈現出爆炸式增長,傳統的信息處理方式已無力應對如此龐大的數據量,大數據時代隨之到來。大數據是一種在數據獲取、收集、存儲、管理、處理、分析方面都遠超傳統模式的數據集合[4],具有大量、高速、多樣、低價值密度和真實的特點,尤其在面對復雜多樣的數據類型時,更加凸顯其優勢所在。將大數據與績效評價體系相結合,利用大數據的特性,對大量基礎數據進行動態采集—形成數據庫—智能化處理—自動化數據分析,不僅能夠提高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客觀性,也將大大提高運作效率。
2.2.1 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沿用現階段評價體系的方式,組織對市政道路工程領域有充分認識的專家,采用層次分析法分析確定具體的各級指標及其對應的權重。層次分析法是將與決策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具有系統、靈活、簡潔的優點[5]。
為提高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可以邀請市政道路領域的學者、各工程參與方的工作人員共同參與探討,廣泛征求意見。由于建立的是通用評價體系,無需每次使用時重新定指標,故可以盡量邀請多位專家、學者,進行多次會議探討、修正,力求指標體系能夠全面反映市政道路工程全過程的各個方面。
按照市政道路工程的層次特性,以項目階段為總體依據,初步將績效評價體系劃分為4 層(見表1)[6]。
表1 中各層次指標僅供參考,具體需要根據專家組意見進一步修改確定。需要指出的是,為區別市政道路工程與其他工程項目的不同,在設立指標時應當充分考慮到市政道路工程的特點,即受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大、需考慮交通組織措施、施工狀況復雜等。

表1 市政道路工程績效指標體系
2.2.2 數據采集
市政道路工程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可通過政府行業主管部門或大型咨詢公司牽頭完成。由于市政道路工程隨時間和空間的不同存在一定差異(主要表現為技術的進步和地域特點),因此所收集的數據資料應當在一定區域和時間范圍內,例如以省為單位,收集近十年間竣工的項目資料,從而建立一個樣本數量大、定期更新的地方性數據庫。建設單位在使用績效評價體系的同時,也在擴充數據庫容量,從而進一步提高體系的精度,以實現體系的良性循環。
2.2.3 指標計算及結果輸出
各單位在使用該體系評定市政道路工程時,只需要根據指標體系的要求,輸入與之相對應的各指標層的指標值即可。指標的評價不再采用絕對分值或評價等級方式,而是根據系統內的相對排名進行等距分值劃分。這里“指標值”是指工程項目對應于各個指標的實際數值,“指標分值”是指根據指標值在系統內的排名計算出的評價值。例如對于某一指標Ci,體系中樣本數目為n,則每一排名對應的分值為100/n,則第k 名對應指標分值為100-100(k-1)/n。隨著樣本數量n 的不斷增加,分值的細化程度亦不斷增加,指標分值更加貼近工程績效的實際水平。同時,單個樣本(誤差)對系統的影響越來越小,系統穩定性增加。
將所有指標分值與其指標權重加權平均,可得到該市政道路工程的綜合分值。最后,將工程綜合分值作為輸入值再次進行排名評分,輸出的最終分值即為工程綜合績效評分。該評分代表著在同類項目中的分位數,如最終評分90 表示在同類項目中排在前10 %。
相比于專家評定打出的絕對分值,相對分值完全取決于指標值在數據庫中的排名,由系統根據輸入的初始指標值自動化計算并輸出,操作快捷簡便且不需要人為介入。同時,指標分值的輸出是基于近年來的同類項目,具有較強的對比性和參考意義,因此大大提高了指標分值及工程綜合績效評分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對于建設單位而言,不僅能夠直觀看到項目整體在同類項目中的水平,還可以具體了解到每個指標所對應方面的優劣,為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供參考依據。
為使市政道路工程績效評價體系正常運作,保證其有效性則顯得至關重要。以下就確保體系有效性提出了部分需要關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
(1)保證樣本數量足夠大
足夠大的樣本數量是以上市政道路績效評價體系的基礎,增強各建設單位使用該體系進行評價的意愿則是關鍵所在。為達到這一目標,需要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積極引導,各建設單位提高自我評價意識。
(2)指標設置清晰明確
為提高體系的客觀性,指標的設置應當以客觀具體、易于確定為核心原則。如“分項工程合格率”比“分項工程優良率”更加客觀,因為“合格”的標準是由相關行業規范確定,經檢測單位檢測可得的唯一結果,而“優良”沒有統一標準,受評價者主觀性影響較大。
(3)確保數據真實性
為使建設單位提交的數據真實有效,應確保該評價結果僅用于企業對自身管理水平的審查和提高,而不關系到企業的直接利益。同時,需要對各建設單位提供的數據進行嚴格保密,使建設單位在使用該體系時只能獲得當前項目的評分情況,無法獲知其他項目的數據與分值,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因攀比而出現的虛報數據的情況。
市政道路工程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有利于促進建設單位自我審查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通過大數據與現有績效評價體系的結合,新體系具有了數據化特點,更加契合信息化時代的主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現有體系的缺點,有著其獨特的優勢。目前,市政道路工程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仍處于初級構思階段,很多細節問題以及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都有待后續發現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