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毛夢囡

主持人春妮面對鏡頭,帶著微笑發問:“透過科技,你看到了什么?”2021年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當天,這種演講形式的宣傳短片全網刷屏,點擊量達到千萬級別。這一成功案例背后有哪些故事?互聯網時代的媒體該如何做好科普內容和科學傳播?6月28日,短片的創作與傳播策劃機構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副總工程師肖云來到“科學咖啡館”沙龍,講述了中國科普博覽這一科普品牌背后的故事。
早在1999年,中國科學院就成立了中國科普博覽這一科普網站,基于浩瀚的科學數據庫和豐富的專家資源,開始進行科普領域的實踐。二十多年來,隨著互聯網信息化建設和技術手段的發展,中國科普博覽迅速適應傳播矩陣化、需求前置化、分發個性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等web 2.0時代的新特點,構建三級科普傳播體系,成功創新傳播形式,形成“1個網站+20個自媒體號+100多個合作渠道”的新媒體傳播矩陣,粉絲數達1200萬,年發文超過1萬條,做到了“讓公眾愛上科學”。
在可觀的影響力背后,是中國科普博覽團隊長年的堅持與付出。長期以來科普工作長期面臨著“懂行的不會寫,會寫的不懂行”的狀況。對于絕大多數科學家來說,科普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也有些科學家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十分專業,卻并不擅長演講和溝通,難以將科研成果介紹給公眾?!捌鋵嵑芏嗫茖W家不是不會講,只是沒有機會講,只要給他們一個平臺,他們就會越講越好,而且很多人還很愛講?!毙ぴ平榻B,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的格致論道講壇就是這樣的一個平臺。團隊從前期策劃、專家溝通、課件制作到后期傳播推廣,有著一套成熟的流程,以減輕嘉賓的負擔。而寶貴的時間也要用到刀刃上,除了試講以外,甚至會請專業的老師來進行演講技巧培訓,為長期泡在實驗室里的科學家們打開“新大門”。最終,講壇以易于傳播的視頻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在短短的18分鐘內,科學家們深入淺出、妙語連珠,用接地氣的語言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現給大眾。格致論道講壇不僅成功樹立起自己的品牌,也走出了鄭永春、徐穎等優秀的科普主講人。
另一方面,許多媒體行業的科普工作者寫得一手好文章,但在具體的科學知識方面卻沒有專業背景,對研究成果一知半解,更無法將深奧的理論轉化成大眾能看懂的科普文章,甚至會出現“標題黨”等有損科學準確性的問題。肖云講述了中國科普博覽團隊曾遇到的困難:團隊與專家就某一物理研究進行對接,一群文科生聽了半天物理知識,回去做成了視頻,不料專家看后反饋:大錯特錯!最終,經過整整半年的反復溝通和修改,才做出雙方都滿意的視頻。肖云說,完成一次內容創作,最重要的就是把專家拉進團隊,作為團隊的一員參與創作的全過程,尤其是內容上線后科學家親自與受眾互動,這是其他人無法取代的。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精心籌劃的內容,該如何把它推向大眾、推向市場?以“天宮”發射為例,中國科普博覽團隊從4月24日“中國航天日”開始預熱,在29日發射后迅速、持續地推出各類深度解讀作品,形式活潑多樣,從4G超高清三維動畫的“視效大片”,到腦洞大開的科學實驗柜“產品發布會”,再到緊跟網絡熱點的真人快閃作品,在太空實驗室研發現場進行的揭秘式直播……通過媒體矩陣和重點賬號進行全平臺分發推廣,最終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將目光投向未來,肖云表示,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為科學傳播提供了很多嶄新的可能,如內容生產與傳播過程的智能化、內容傳播范式的研究、內容分發過程中對用戶的引導等。而在技術浪潮中,內容生產的重要性也不能被忽視,加強內容建設、深度發掘科學精神、吸引更多人才加入科普工作的隊伍,已經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