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介紹,我國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達到1800多只,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這一消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同時也有另一種聲音響起:大熊貓為什么“降級”?我國大熊貓保護現狀如何?保護級別也會降嗎?
7月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科普時報記者采訪時強調,大熊貓在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級別中沒有降低,保護力度不會減弱,熊貓仍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仍是中國乃至全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的旗艦種和傘護種。
作為我國特有物種,大熊貓被譽為“國寶”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領域的旗艦物種,具有極高的生態、科研、文化及美學價值,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物種。
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第六屆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宣布大熊貓的瀕危等級從“瀕?!苯禐椤耙孜!?。
“大熊貓被‘降級’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政府對大熊貓保護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積極成效,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大熊貓保護成績的認可。”該負責人表示,盡管大熊貓保護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棲息地破碎化導致種群隔離依然是大熊貓保護面臨的重大挑戰,棲息地保護與恢復、大熊貓圈養種群遺傳多樣性、大熊貓疾病防控水平和能力、大熊貓保護管理能力都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提高,大熊貓保護之路依然任重道遠,今后還將按照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物種的保護要求,繼續強化大熊貓保護工作。
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特別是大熊貓保護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我國大熊貓保護與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效,是瀕危物種保護的典范。
在就地保護方面,我國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和《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多項法律法規,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不斷完善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體系,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大熊貓棲息地條件明顯改善,野外種群逐步恢復,棲息地面積逐步擴大。
在遷地保護方面,經過30余年的努力,我國在圈養大熊貓人工繁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攻克了大熊貓繁育“三難”,實現了穩定增長。
在公眾教育方面,我國現在與國際上18個國家22個單位開展了大熊貓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在國內24個省開展了大熊貓國內借展活動,滿足了國內外民眾觀賞中國“國寶”的愿望,提高了公眾保護意識、促進了人文交流,提升了瀕危物種保護能力,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為摸清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狀況,自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共開展了4次全國大熊貓專項資源調查,為有效保護大熊貓提供了科學依據。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已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67處,有效保護了53.8%的大熊貓棲息地和66.8%的野生大熊貓種群,野生大熊貓達到1864只。截至2020年底,大熊貓圈養種群數量達到633只;累計已放歸自然大熊貓11只,成活9只。
為進一步加強大熊貓保護,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將進一步增強大熊貓棲息地的連通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