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冠文

科學普及工作的另一個主要方式是科技培訓。每年冬季,我都會穿梭于南北疆的農場和縣鄉之間,參加“科技之冬”活動。
由于長期的科普工作實踐,使我與農民有了許多共同語言。知道他們喜歡聽什么,怎么講他們最容易理解。因此,我講課內容盡可能聯系當地生態條件和生產條件,講解適合于當地作物的高產實用技術;或針對生產中出現的新問題,講解決的辦法。在授課形式上,我盡可能用人們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或編成群眾喜聞樂見、好學好記的順口溜;同時放映直觀、形象的照片。因此,培訓效果還不錯。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應邀到和碩縣包爾圖牧場一個農業隊去講春小麥栽培技術。
包爾圖牧場是一個以牧業為主的單位,職工對農業技術不太熱心。到了講課時間,教室里只稀稀拉拉坐著十幾個沒精打采的職工。邀請單位很過意不去,我卻毫不猶豫地走上講堂,開始給十幾個聽眾講課。講著講著,聽課的人逐漸增加到二十多個。
課間休息時,我問一個職工:“聽不聽得懂?有什么意見和要求?”他說:“聽得懂,你講得好。過去我們的農業技術課,是聽課的人越聽越少。你看見了嗎?今天聽你講課,只有進來的,沒有出去的,聽課的人越來越多。”
課間休息后,大概是聽課的人回去“宣傳”,教室里一下增加到四十多人。據說,這個農業隊的青壯年幾乎都來了。
無獨有偶,有一年,我應邀到131團場去給連隊干部講棉花栽培。吃中飯時,該團副團長說:
“陳老師,我注意到課間休息前,第一排桌子都空著,沒人坐;但休息以后,第一排全坐滿了,而且大家都在認真做筆記。這是過去冬季培訓少有的,說明大家喜歡聽你講課!”以后幾年,他們都邀請我去參加他們的“科技之冬”活動。
還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大約是2005年冬天,我到第八師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給河南來的新職工講課。課間休息時,一位青年職工給我說:“陳老師,去年聽了你的課后,我回去按你講的做,棉花增產了,年底收入了兩萬多塊錢。今年培訓本來沒有我,是我硬要求來參加的。這次我帶了一臺錄音機,要把你講的課全部錄回去,經常聽,爭取把棉花產量再提高一點。”聽到職工應用科學種田知識,提高了產量,增加了收入,我心里很高興。連忙鼓勵說:“好!好!爭取明年產量更高,收入更多!”
這些科普實踐使我進一步理解了科普工作的意義,增強了我做好科普工作的信心。
新疆地域遼闊,農區之間距離遠,因此,為了“科技之冬”,每年冬天我都要不斷地往返于南北疆農區。有的同志耽心年過六旬的我會被這種“連軸轉”壓垮;但我覺得,能為新疆農業的發展做點事,值得!
由于我每年夏天都要到生產第一線去調研,加上頻繁的科技培訓,所以許多農民、農工朋友都認識我,經常通過電話或面談等方式給我提出生產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下連隊時,也常有職工攔住我問這問那,或帶我到他們的地里去現場解答問題;有些細心的職工還會把有問題的棉株拔去讓我診斷。因此,我經常利用田間地頭進行現場診斷和現場培訓。由于現場培訓時,棉苗的各種形態看得見,摸得著,講解的問題易學易懂,還能馬上解決問題,因此培訓效果很好。每當我看到他們在現場培訓結束時那滿意的笑容或點頭的默認時,心里都有一種甜絲絲的味兒。
1998年5月13日,129團遭到了嚴重雹災:受災面積達2萬多畝,占全團棉田面積的四分之一,其中重災面積達1.2萬畝。
當時,我正在129團做科技服務工作。第二天一早,我參加了災情調查組對受災棉田進行實地調查。調查后,我根據棉苗受害特征和存活的可能性等,將受災棉田分為四類,并提出各類棉田的災情指標和救災措施。
下午,全團的救災現場會分別在四種類型的受災棉田進行。會上,我講解了如何根據受災棉田的主要特征,對棉田進行災情分類和不同災情的救災決策。散會后,各連隊馬上對受災棉田進行了分類,并實施了針對性的救災措施。
后來,在由于及時對受災棉田實施了科學分類和科學決策,受災棉花的生長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年底,重災之年的129團棉花單產獲得了與上年持平的收成。
2004年,我到184團科技服務不久,就發現該團大部分棉田土壤缺鋅。我建議及時召開現場會。會上,我現場拔取有缺鋅典型性狀的棉株,向大家介紹了棉花缺鋅的“瓢型葉”和“老小苗”的形態特征,使大家很快就聯想到了自己棉田缺鋅的苗情。我還介紹了幾條簡單易行的補鋅途徑。這次現場會及時解決了制約該團棉花生產的瓶頸,為該團棉花單產的快速提高和職工的增產增收掃清了一個重要的技術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