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安娜 石光波
2021年5月22日,國之脊梁袁隆平院士與世長辭。袁隆平先生一生有諸多頭銜,榮膺無數獎項,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但我們憶起這位老人,更多的是一位耕者,他一生簡樸奔波田間,他一世耕耘只為世間不再有饑餓。
與農結緣,是他內心的選擇。袁隆平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成長足跡遍布多個城市,在母親的堅持下接受了系統的現代教育。大學讀農學專業,是他內心的選擇,源于他對田園之美、農藝之樂的向往。他經歷過饑荒,親眼見過餓殍倒地,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他感覺到非常自責,堅定了以科研造福百姓的理想信念。困難時期,他開始研究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時值黨中央提出“全黨動手、全民動手、大辦糧食”。他積極響應號召,按照學校安排,不辭辛苦毅然帶領學生到農村,支援農業,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有農民朋友誠懇地對他說:“袁老師,你是搞科研的,能不能培育一個畝產800 斤、1000 斤的新品種,如果那樣該多好!”話語純樸,他卻深受觸動,意識到良種是農民的緊迫需要,也因此,他把這個民之所需作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雜交水稻,是他執著的堅持。用科技使糧食高產更高產,是袁隆平先生一生追求的目標。1966年他發表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引發國內外關注,自此在雜交水稻科研道路上奮楫揚帆破浪前行。1975年他成功研制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奠定了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的基礎;1986年他創造性提出了育種程序簡化高效、雜種優勢持續強化的戰略構想,為雜交水稻的研究指明發展方向;1996年他又投身國家超級稻育種計劃,五期目標已全部實現,超級稻最高達到畝產1100 公斤。
教書育人,是他傳播的另一粒種子。袁隆平先生曾說,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他不僅在水稻育種方面培育優良種子,還在教書育人方面播下了另一粒偉大的種子。他從畢業就到湖南安江農校教書,一教就是18年,對科學知識用心傳承、對下一代人才培育傾心盡力。從事雜交水稻研究之后,他培養了我國第二代水稻研究生力軍。這其中有我國水稻研究杰出人才李必湖,在袁隆平先生制定的技術路線下,李必湖發現了“野敗”,為我國三系雜交水稻保持系研究提供寶貴素材和條件;水稻專家尹華奇在他的帶領下,通過兩系法培育出高產優質的“香兩優68”水稻,讓湖南種植基地大獲豐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得者、水稻專家羅孝和,是他慧眼識別的“千里馬”,羅孝和培育了“培矮64S”水稻在全國十多個省區得到大面積推廣,并被譽為雜交水稻功臣……他們都是袁隆平先生育種又育人的最好詮釋。
堅守初心,是他追夢的源泉。袁隆平先生曾多次提到他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憑借在雜交水稻科研領域數十年如一日的深耕,他獲得多項榮譽和頭銜。但閃耀光環背后,他仍堅守自己的初心,日夜奔走在農田和實驗室之間,為實現糧食高產繼續努力。直到生命的盡頭,他還是那個孜孜不倦的追夢人,一路風雨兼程。他遇到過地震、洪水,腿腳浸在泥水里,忍受蚊蟲侵襲,承受無數次失敗打擊……為研究出高產雜交水稻,他無畏艱辛、矢志不渝!在他的心中,口碑勝過獎杯,“農民的夸獎”比任何獎都重要,能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比任何事都重要!2016年,已是一名“80 后”的他仍未停止追夢的腳步,參與研究耐鹽堿的“海水稻”,2020年,他的團隊培育出“超優千號”耐鹽水稻,平均畝產量達802.9 公斤,創下鹽堿地水稻高產新紀錄。海水稻使鹽堿地變“新糧倉”,繼提高水稻單產后,擴大水稻可種植面積,進一步穩固了國家糧食安全大局。他堅守初心,用夢想照亮現實,端牢中國飯碗。
稻花香里說豐年,當常憶袁公。我們相信,先生含笑而終,是在他禾下乘涼的美夢中安然離去的,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還牽掛著田里的稻谷,這是他揉進生命、融進血液、刻進基因的種子。那夢里應該是十里金黃、萬里飄香的美好畫面,而先生,則是坐在禾下乘涼的守望者。
先生已去,但他畢生致力于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精神將長存于世。余生每餐每飯必將感懷先生之大德,珍愛糧食;往后每寸每功必將繼承先生之大志,為消滅饑餓而努力。作為新時代的糧儲人,更應該將保障中國和世界糧食安全視為己任,一代接一代為實現先生之夢想接續奮斗,將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世間美滿富足的畫卷添上自己的一筆,這才是對袁隆平先生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