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瑩瑩
百年風雨兼程,世紀滄桑巨變。今年,是我們黨一百周歲華誕。這一百年,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大起來,也讓我們的老百姓從吃得飽、吃得好,走向吃得健康。而“吃”這個字,就和我們每一位糧食人息息相關。從國家建立儲備糧制度開始,一代又一代的糧食人以守好國家糧倉為己任,“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雖然,我們的糧倉已徹底告別了簡陋的儲存條件,一座座高大平房倉拔地而起,但是,我們年輕的守糧人在老一輩同志的帶領下,依舊保持著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動手動腦,在工作中不斷總結出經驗,勇敢智慧的“小”火花在大糧倉內時時涌現。
一把小竹刀。2017年,浙江省慈溪市糧食收儲有限公司慈北庫二期竣工投入使用。這是6 幢采用目前最先進氮氣儲備技術的糧庫,锃亮的管道把氮氣注入糧倉內,綠色的儲備方式使得我們的糧食更加安全健康。但是,隨之而來產生了一個小問題,那就是氮氣需要保持在一定的濃度,對密閉性要求很高,雖然只有很少的氣體從通風窗或空調通道“逃逸”出去,但不間斷地自動充氣必然產生更多的經濟成本。怎么辦?我們的糧食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覆膜。一張張薄膜,覆蓋住了窗戶,也罩在平整的糧面上。但是,怎么把膜固定住呢?嵌槽是個好手段,在窗戶、空調及整個糧面四周安裝一圈塑膠槽,把塑料膜嵌進槽內,氮氣再也無處“逃逸”。而嵌槽時,用竹子削成的一把把小竹刀就派上了大用場。正是通過一次次比較,淘汰了或多或少會劃傷薄膜的螺絲刀、粗鐵絲,而小竹刀,輕便、圓滑又自帶韌性,可以比較容易地把薄膜塞進槽縫隙而不傷到它,確保了薄膜的多次反復利用,從而大大節約了氣調成本。2020年,慈北庫一期通過改造,也全部實現了氣調儲存,雖然16 幢高大平房倉,10萬噸儲備倉容的覆膜不是個輕松活,但是,這個平均年齡只有27 歲的十五人團隊,沒有人喊苦,沒有人喊累,反而不斷通過多次競賽,看誰能嵌得又快又好!老糧食人的吃苦精神在他們身上閃耀!
一個大套筒。糧倉在不斷迭代更新的同時,我們的運輸方式也在不斷進步,沒有了手拉車、三輪車,一輛輛重卡在收購、出庫期間忙忙碌碌、進進出出,“四散化”運輸比例不斷提高。這時,輸送機就成了不可缺少的主力軍。進庫時,糧食通過卸糧口嘩嘩地落下來,通過輸送機堆在了散裝倉;出庫時,通過扒糧機,糧食又從輸送帶源源不斷地運送到汽車上,大大提高了物流速度,同時也減少了糧食的損失。可是,在實際出庫中,每次裝完車,我們總會發現在地上散落些糧食,造成浪費。這時,我們糧食人又開動腦筋。能不能在輸送機的末端放個大罩子,減少風對糧食的吹動,更集中地落在車上呢?思考、動手、焊接,一個歪脖子的鐵皮大套筒牢牢地安在輸送機頭上,一開機,眼見著地上的糧食變得更少了。
一幫年輕人。從1998年慈溪市糧食收儲有限公司成立開始,一位位老糧食人就肩負著200萬新老慈溪人口糧上的安全,三季收購,輪換出庫,這么多年來,從未發生過一起數量、質量事故,牢牢地把握住了安全就是底線這條命脈,無愧于守糧人這個稱號。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卷全球。正月初二,慈溪市糧食部門發覺了糧油市場異動;初三,召開緊急會議,落實成品糧應急加工增儲任務;初七,第一批300 余噸新加工成品糧到達慈溪市糧食收儲有限公司庵東庫成品糧倉。卸糧缺人、也沒口罩,怎么辦?年輕人,出列!原來,早在前幾天,公司五個庫區的一幫年輕人,就成立了青年突擊隊,他們克服恐懼,自告奮勇來到這里,開始了卸糧碼垛的任務。汽車上,彎腰、抱起、放到輸送機上;庫房內,接住、轉身、一包包堆放,重復著千萬次的動作,鞋子頂破了,指甲翻蓋了,就是這幫年輕人,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2000 余噸成品糧的卸庫任務。國有儲備壓艙石的作用,極大地穩定了民眾購買預期,慈溪市糧食市場供應平穩。
一百年的光輝歷程中,有先輩們的激情燃燒,有無數英雄譜寫的華章,而一代又一代的糧食人,就像那一朵朵小小的稻花,沒有花瓣,沒有濃香,卻也在不起眼的位置中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份子。未來,我們每一位糧食人還將默默奉獻,用智慧、用良心,盡心盡責守住我們的糧食,守好我們的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