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衡
(作者系遼寧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
新修訂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4月15日正式實施,學習貫徹好《條例》是當前和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務,遼寧省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將全面履行監管責任,維護好糧食流通市場秩序,切實擔負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提出了新的糧食安全觀,確立了新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形成了一整套的重要政策和制度。《條例》在系統總結實踐做法經驗的基礎上,將糧食流通管理中這些成熟的政策制度法治化,對于實現糧食安全治理從政策治理到法治治理的根本轉變,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條例》修訂堅持黨政同責、協同發力,首次在《條例》中明確省、自治區、直轄市應當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堅持為耕者謀利,明確了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的政策措施;堅持為食者造福,著力提高優質安全的糧食供給水平;堅持為業者護航,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體現了確保糧食安全的新理念。
《條例》落實“放管服”改革精神,取消糧食收購資格許可,強化了糧食流通事中事后監管措施;全面規定了政策性糧食管理的禁止性行為;將防止和減少糧食損失浪費作為糧食經營活動的明確要求;大幅提高違法成本,加大違法行為懲處力度,對全面履行糧食流通管理職責、落實監管責任、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學習貫徹《條例》,重點要在以下四個方面融會貫通。
一是政策性糧食管理的“五個嚴”。此次《條例》修訂,將政策性糧食的制度完善作為重點,全面總結了政策性糧食的管理經驗,體現了“五個嚴要求”,即嚴肅落實政策目標,相關經營主體必須嚴格執行糧食儲存、政策性糧食收儲等政策;嚴把質量標準和等級,建立健全、嚴格執行政策性糧食的質量安全檢驗制度;嚴明出庫管理責任,嚴禁在政策性糧食出庫時摻雜使假、以次充好、調換標的物;嚴格糧食購銷動用程序,嚴禁購買國家限定用途的政策性糧食,違規倒賣或者不按照規定用途處置;嚴厲追究法律責任,明確了政策性糧食經營活動禁止性條款和罰則。
二是糧食收購管理的“放管服”。此次《條例》取消了糧食收購資格行政許可制度,同時對糧食收購活動全程監管作出系統性制度安排。其中,明確了收購企業的備案要求、收購情況的報告制度、收購行為的規范要求、監督管理的措施手段、糧食收購活動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通過這五個方面系統制度規范,確保收購活動有序正常進行。
三是糧食質量安全的“六個強化”。主要包括強化監測監控,建立健全糧食流通質量安全風險監測體系;強化入庫出庫檢驗,未經質量安全檢驗的糧食不得銷售出庫;強化庫存質量管控,糧食儲存期間要定期進行品質檢驗,品質達到輕度不宜存的要及時出庫;強化運輸過程質量管理,不得使用被污染的運輸工具或者包裝材料運輸糧食;強化食用用途糧食管理和被污染糧食處置,對不得作為食用用途的糧食,要求加強監控、及時處置;強化法律責任追究,針對違反糧食質量安全要求的行為,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
四是節糧減損的要求及標準規范。將防止和減少糧食損失浪費作為糧食經營活動的原則要求,規定糧食倉儲設施應當符合有關標準和技術規范,運輸糧食應當嚴格執行國家糧食運輸的技術規范,減少糧食運輸損耗。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開發、推廣應用先進的糧食儲存、運輸、加工技術,開展珍惜和節約糧食宣傳教育,鼓勵經營者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率。
一是要落實當前任務。《條例》取消了收購資格許可,不是簡單“一放了之”,而是要運用法治的方法,更好地提升監管效率、服務市場主體、維護市場秩序。省市要加快出臺糧食收購備案及管理辦法,細化規范糧食收購活動要求,實行收購備案,強化糧食流通事中事后監管、日常監管,指導企業履行備案要求和建立經營者信用檔案,實施信用監管。同時,要優化收購服務和營商環境,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能,引導多元主體積極入市,持續提升為農為企服務水平。
二是要健全配套制度。《條例》規定了一系列需要進一步明確規定、細化標準、落實責任的規范內容,省級行政管理部門要重點圍繞糧食收購備案及管理辦法、特定情況下的糧食庫存制度、糧食風險基金制度、糧食應急預案等相關內容,加快制定完善實施《條例》的配套性制度規范,不斷提高《條例》執行效率,夯實《條例》貫徹落實的制度基礎。
三是要嚴格監管執法。要認真梳理糧食流通各類主體的權利義務,研究出臺新形勢下行政強制、信用約束、風險監測等監管辦法,嚴格履行監管部門和糧食經營者的責任義務。明確糧食流通禁止性行為,切實維護糧食流通秩序。規范處罰自由裁量權使用細則,加大違法企業及個人懲戒力度,進一步提升違法成本,全面強化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法律責任追究。
四是要強化宣傳普法。以學習宣傳《條例》為契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實行黨政同責指示要求,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制度,不斷提升依法管糧、依法治糧能力水平。開展形式多樣的《條例》宣傳活動,進一步提高社會對《條例》內容的認知程度和普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