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豪,蔡云飛,張騰飛,王啟民(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散熱問題成為微電子領域的一個重要難題。現代先進電子元器件具有高頻率、高集成度和高能量密度,器件表面產生的熱量集中,聚集的熱量會影響電子元器件的壽命和系統的穩定性[1]。傳統導熱系數較高的金屬基散熱材料,如銅、鋁、金、銀等已經難以滿足現代電子器件高散熱需求。與傳統散熱材料相比,金剛石、石墨和石墨烯等碳基材料,擁有更高的理論熱導率,特別是石墨材料還具有密度低、熱膨脹系數低、生產成本低等優點,是解決上述散熱難題的優選材料[2]。
人工石墨膜具有高度有序的石墨片層結構,通常采用聚酰亞胺(PI)為前驅體,通過高溫碳化和石墨化熱處理獲得。在高導熱人工石墨膜的制備過程中,石墨膜與其PI原膜之間存在一定的結構遺傳性,優化PI膜制備工藝條件,是制備高定向和高導熱石墨薄膜的關鍵。制備PI膜的過程中,合成聚酰胺酸(PAA)的反應為可逆反應,其正反應為放熱反應,不同聚合反應溫度會影響反應過程中PAA粘度、反應速率及化學平衡常數等,進而顯著影響PI膜酰亞胺化程度及其有序度和定向性。因此,本文通過改變PI膜制備工藝條件,系統研究其前驅體聚合反應溫度對PI膜及其碳化、石墨化后薄膜的結構和性能的影響規律。
圖1 為聚酰亞胺合成反應過程,其中反應(1)為聚酰胺酸聚合反應式。在-15 ℃水浴環境下,在三口燒瓶中加入二甲基乙酰胺(dimethylacetamide,DMAC),通入氮氣作為保護氣體,按1.01:1摩爾配比分別稱量PMDA和ODA,將稱量好的ODA粉末按一定速率倒入DMAC溶劑中,機械攪拌溶液直至ODA完全溶解。將PMDA粉末分三次勻速加入ODA/DMAC溶液中,均勻攪拌3 h,制得PAA溶液。將PAA溶液置于真空室內,真空消泡處理后,將溶液密封放置在-15~5 ℃環境中靜置12 h,形成相對高分子質量的PAA中間體溶液。取出PAA溶液后置于室溫環境下2 h,以降低溶液表觀粘度。隨后將PAA溶液滴加在預處理過的玻璃板上,用可調節涂布器設置一定厚度,對PAA溶液進行刮涂制膜,制得具有一定厚度的PAA液膜。將所得液膜放置在鼓風干燥機中按5 ℃/min升溫速率進行階梯升溫至300 ℃,進行熱亞胺化反應,如圖1中反應(2)所示,脫水環化生成聚酰亞胺,獲得PI薄膜。具體制備參數如表1所示。

圖1 聚酰亞胺合成反應式

表1 不同聚合反應溫度制備聚酰亞胺薄膜的參數
將制備的PI膜夾在石墨片中,送入碳化爐,通入氮氣為保護氣,碳化處理溫度為1 300 ℃,保溫時間為4 h,冷卻后獲得碳化膜。隨后將碳化處理后薄膜送入高溫石墨化爐中,通入氮氣為保護氣,石墨化溫度為2 800 ℃,保溫時間為6 h,獲得石墨膜。
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FEI Nova NanoSEM 430)觀察薄膜表面和截面形貌。采用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Thermo Fisher Nicolet IS50)測定薄膜的分子結構。采用拉曼光譜儀(HORIBA Jobin Yvon LabRAM HR Evolution)測定薄膜碳原子有序程度。采用激光閃射型熱導儀(LFA 447)測定薄膜熱擴散系數和熱導率。
通常采用紅外譜圖來表征PI薄膜的酰亞胺化程度。根據Lambert-Beer法則[3],一般通過檢測PI的特征峰強度(AB),如采用1 380 cm-1譜帶進行酰亞胺化程度計算。如圖2(a)所示,不同聚合反應溫度制得PI膜的紅外譜圖中,聚酰亞胺的特 征 吸 收 峰725 cm-1、1 380 cm-1、1 500 cm-1、1 780 cm-1均有出現,而1 550 cm-1、1 660 cm-1的聚酰胺酸特征吸收峰未出現。在-15 ℃進行聚合反應獲得的PI膜亞胺化程度最高,達到98.82 %。隨著聚合反應溫度的升高,PI膜的酰亞胺化程度逐漸降低,在5 ℃時達到最低值。由圖1可知,合成中間產物PAA的反應為可逆反應,且其正反應為放熱反應,低溫條件下有利于正反應的進行。當聚合反應溫度為-15 ℃時,即使低溫環境下溶液內整體反應速率有所下降,但溫度對反應程度的影響大于反應速率的影響,由圖2(b)可見,-15 ℃條件下制得的PAA溶液經熱亞胺化反應后,可達到最高的酰亞胺化程度。
4.論著中的圖表(包括圖表題和圖表注)全部使用英文,要求圖表自明。圖表注內容包括分組設計、藥物濃度、給藥順序、作用時間、指標測試時間、各種縮寫的解釋說明、對觀察內容必要的描述和統計方法等。

圖2 不同聚合反應溫度制得的PI膜
由圖3(a)可知,不同聚合反應溫度制得薄膜的D峰和G峰均為饅頭峰,且D峰和G峰有部分重合,說明此時碳膜中C元素仍以無定型C的形式存在。通常用D峰強度與G峰強度比值Id/Ig的大小來判斷石墨材料中C原子結構有序度,該強度比值越小,說明石墨材料中C原子結構有序度越高[7]。對不同聚合反應時間制得的薄膜進行D峰與G峰強度比值計算,結果如圖3(b)所示,在聚合反應溫度為-15 ℃時制得的PI薄膜經碳化處理后,其Id/Ig數值最小。隨著反應溫度的升高,碳膜的Id/Ig比值逐漸增大。低溫環境下制備的PAA溶液經涂布、熱亞胺化和碳化處理后,制得的碳膜內缺陷較少,薄膜規整性較好,碳膜內部結構有序度較高。由于合成PAA反應的逆反應是吸熱反應,反應溫度的升高推動了逆向反應的進行,聚酰亞胺化程度降低導致制得的PI基碳膜的內部缺陷隨著反應溫度升高呈現出上升趨勢。
當我拖著拉桿箱走在半邊街上,陡然看見一輛豪華踏板電動車迎面駛來,駕車的是一位窈窕動人的女性,只見她穿一件翠綠色的獵裝式風衣,內襯薄如蟬翼的彩紗,伴著一陣微風駛來,風衣下擺被風鼓起,讓人看見著肉色絲襪的健壯大腿。那形象令人聯想到一只螞蚱,飽滿的大腿彈跳而起,張開硬殼的外翅,舞動粉色的內翅,在草地上空飛翔。

圖3 不同聚合反應溫度制得PI膜
不同聚合反應溫度制得PI膜高溫石墨化后薄膜的拉曼譜圖及Id/Ig值(如圖4所示)。隨著聚合反應溫度升高,石墨膜的D峰峰強逐漸增加。結合圖4(b)可以看出,在聚合反應溫度為-15 ℃時,石墨膜的Id/Ig比值最低,隨著聚合反應溫度的增加,石墨膜的Id/Ig比值逐漸增大。因此,在-15~5 ℃的溫度區間內,更低的聚合反應溫度制得的石墨膜內缺陷越少。隨著反應溫度升高,由于逆向反應的進行,聚酰亞胺化程度降低,導致獲得的石墨膜內缺陷逐漸增多,該結果與碳化薄膜的結果一致,說明石墨膜與其PI原膜和碳化膜之間存在一定的結構遺傳性。

圖4 不同聚合反應溫度制得PI基石墨膜
不同聚合反應時間制得石墨膜SEM表面和截面形貌圖(如圖5所示),紅圈區域局部放大,對應下方的高倍SEM截面形貌圖。隨著反應溫度的升高,石墨膜表面微褶皺逐漸增多,表面平整度降低。所有薄膜樣品截面可觀察到明顯分層結構,但隨反應溫度的升高,石墨膜的分層現象逐漸減弱,層與層之間空隙增大。由此可知,升高反應溫度不利于制備有序度高,缺陷少且層狀結構明顯的石墨膜。

圖5 不同聚合反應溫度制得PI基石墨膜
不同反應溫度制得石墨膜的導熱性能(如圖6所示)。當反應溫度為-15 ℃時,制得的石墨膜熱導率最高為765.2 W/(m·K)。隨著反應溫度的升高,石墨膜熱導率逐漸降低。由于二酐和二胺的聚合反應是放熱反應,反應溫度的升高會阻礙反應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導致正反應產物PAA分子量降低,從而抑制了分子鏈的增長。此外,溫度升高時二酐單體更易發生分解,也會阻礙正反應的進行。 因此,在-15~5 ℃溫度區間內,溫度越低越有利于合成高分子量的PAA溶液,高分子量的PAA溶液經涂布和熱亞胺化反應后可制得具有長鏈高分子結構的PI薄膜,再進行熱處理后能獲得更高度有序石墨結構的石墨膜,最終表現出高熱導率。

圖6 不同聚合反應溫度制得PI基石墨膜導熱性能
文章研究了聚合反應溫度對PI薄膜及其碳化、石墨化薄膜的結構和性能的影響。在-15 ~5 ℃的反應溫度區間內,升高溫度會促進二酐單體PMDA和二胺單體ODA聚合合成PAA的可逆反應。低溫環境下有利于正向反應的進行和合成高分子量的PAA溶液,進而獲得具有長鏈高分子結構的PI薄膜。本研究中聚合反應的最佳溫度為-15 ℃,該溫度下制得的PI薄膜酰亞胺化程度高,碳化、石墨化后薄膜內缺陷少,取向性好,導熱性能好,其熱導率最高可達765.2 W/(m·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