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數字化給公眾帶來的便利和福利,可以用兩個字概括:隨手。
手機上隨手可以解決大多數事情:隨手下單、隨手接單、隨手埋單、隨手拍、隨手發、隨手叫車,讓數據去跑腿,極大地解放了人力。但然后呢,誰來承擔“隨手”的代價呢?畢竟“隨手”還有“方便地把成本推給他人”的另一面:隨手扔、隨手停放、隨手污染、隨手浪費。我們對數字化是如此的依賴,離開手機片刻都會覺得啥事都辦不了,可每次看到街邊隨便停放的單車和快遞垃圾,感受的是數字化的代價。
人們都熱愛隨手帶來的便利,不顧及可能帶來的成本。想起學者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提到的一個實驗很有意思,在2015年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請參與者假想自動駕駛汽車即將撞到幾個路人的情景。大多數參與者都認為,就算可能會犧牲車主,自動駕駛汽車還是應該保全那幾個路人的生命。只是,等到再問他們會不會買一部設定為“犧牲車主、顧全整體利益”的車時,大多數人都說“不”。如果涉及自身利益,他們還是比較喜歡“自我”款。所以說,隨手下單,是迎合人的本能的設計,而隨手低碳,則需要克服本能,因為高碳排放對應著人的欲望,低碳往往是讓人不方便、不舒服的事。

想起多年前某品牌一句廣告語:我管不了全球變暖,但至少我好看。這句自私的宣言受到了輿論的激烈批評。對于數字互聯網平臺來說,更需要“綠色”這種新潮形象。科技以人為本,人以環境為本,所以科技也是以環境為本。
【原載《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