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四十年來,他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偏遠村落,繪制了一份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民族體質表型“地圖”,實現了中國各民族體質人類學的完備數據;他不以職稱、晉升為目標,執著堅守,踐行初心;他吃苦在前,雖是團隊中的長者,但總是擔起最艱難的任務,成為了師生心中黨員形象的代表——他就是天津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黨員鄭連斌。在2020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鄭連斌被授予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
四十年來,鄭連斌帶領團隊成員進行田野調查,行程約30萬公里,共進行了38個少數民族和22個省的漢族體質研究,獲得了超過6萬人的400多萬個有效體質數據,建立了全國最大的體質人類學數據庫,而這些數據還在不斷增加中。
“我們在教室里把黑板裝在多高的位置上,需要學生的身高、坐高數據;公交、地鐵的把手要安裝到多高,也需要當地人的身高數據……可以說,為國家提供最精準的人體數據,對國家工業、食品、教育等各行各業都有重要作用?!闭劦街袊褡弩w質研究工作,鄭連斌總是興致勃勃。
鄭連斌回憶,1982年他剛剛在內蒙古師范大學留校任教時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覺得成為一名黨員是自己理所當然的努力方向。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他總要做到自己能力范圍內的最好,他說:“這才能對得起黨員這個身份?!鄙鲜兰o80年末,他的科研工作開始逐漸起步,他花了三年時間跑遍了內蒙古110多萬平方公里區域內的所有民族聚集地,對蒙古族進行體質測量。2009年,由天津師范大學牽頭,鄭連斌帶領團隊啟動了我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漢族體質調查。鄭連斌說,體質數據測量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F在國內體質人類學工作最突出、還在長期堅持的三個團隊中,有兩個團隊是鄭連斌創建的,一個是內蒙古師范大學團隊,一個是天津師范大學團隊。
鄭連斌用手中的儀器測量著國人的體質數據,同樣用雙腳丈量著祖國大地。“鄭教授是把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刻在了骨子里。”團隊成員、天津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宇克莉說,“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個科研工作者的執著和堅守,在艱辛的過程中更看到我們這份工作的意義。其實,我們總勸年事已高的鄭教授不用再奔波了,但他每次出發都義無反顧,更是沖在最前頭?!眻F隊外出測量數據,去的地方普遍比較艱苦。70多歲的鄭連斌教授總說:“可能是最后一次了。”但下一次,他還是帶隊出發。鄭連斌說:“一天不做事,心里不踏實?!辈粌H如此,他總是承擔團隊中最困難的工作,選擇最艱苦的環境,一次次把住宿條件比較好的地方讓給團隊其他成員。
“吃苦耐勞、敬業踏實、樂觀不抱怨……鄭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深深影響著我們?!眻F隊成員、天津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宋晴陽說。鄭連斌雖然長期在外,投身科研,但他從未忘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教師。鄭連斌說:“每次出發前,我都會給他們打‘預防針——跟著我,得吃苦。但是,我要讓團隊成員在吃苦的同時有收獲、有成長?!?/p>
天津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劉艷霞說:“鄭教授團隊里的年輕人不怕苦、不怕累,有著難得的踏實,這讓人很驚喜。這不僅是鄭教授‘言傳的作用,而且他是‘身教的影響。他始終用自己永遠跟黨走的堅定信念激勵著學生們?!?/p>
(責任編輯?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