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摘 要:該文根據蕭縣小麥多年生產實際,闡述了小麥產量構成因素,剖析了小麥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選用良種、藥劑拌種、精細整地、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科學播種及加強田間管理等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關鍵詞:小麥;高產優質;障礙因子;技術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1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7-0047-02
蕭縣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北部,黃淮海平原南端,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適宜小麥生長發育。全縣國土總面積1885km2,耕地面積10.08萬hm2,常年小麥種植面積8.4萬hm2。當前,蕭縣小麥生產已由中產水平向高產水平邁進,但年季間單產變幅較大。本文根據小麥高產優質栽培理論和生產實際,剖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小麥優質栽培技術,旨在促進蕭縣小麥生產向高產穩產優質方向發展。
1 蕭縣小麥產量構成三要素的特點
小麥產量由穗數、穗粒數、千粒重3個因素構成,3個因素協調增長,才能實現豐產豐收。小麥穗數是由主莖和分蘗2個部分組成,分蘗的多少是小麥植株健壯程度的主要標準,也是對播種深淺、水肥供應條件的反應。通過選擇品種與栽培技術加以調控,實現合理密植。穗粒數、千粒重的提高,均需通過品種選用、水肥供應及栽培管理進行調控,增加小花數量,減少退花數,增加穗粒數。防脫肥早衰,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光合產物是增加粒數的關鍵。蕭縣小麥生長發育具有“兩長一短”的特點,即分蘗期長,幼穗期長,灌漿期短。存在著分蘗有余,穗數不足,小花有余,粒數不足,庫容有余,粒重不足的問題。小麥高產水平適宜的產量結構為穗數675~720萬穗/hm2,穗粒數35~37粒,千粒重40~43g。
2 蕭縣小麥高產穩產的主要限制因子
2.1 土壤基礎肥力不足,施肥方法不科學 蕭縣土壤主要有黃泛沖積平原和低山殘丘兩大類型。耕地面積1008萬hm2,其中淤土地3.59萬hm2,兩合土地1.43萬hm2,沙土地5.86萬hm2,保水保肥能力較差的沙土地占總耕地面積的58%。施肥上存在著重施化學肥料,輕視有機肥料現象,重視氮肥,輕視磷肥,忽視鉀肥。施肥方式上存在著重基肥,輕追肥的現象,基肥“一炮轟”的施肥方法普遍存在。
2.2 播量偏大,播期偏早 由于播量大、播期早,導致小麥個體與群體不協調。小麥群體大,播種偏深,造成分蘗缺位,次生根少,個體不健壯,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差,病蟲害加重,易倒伏,穗粒數減少,千粒重降低。
2.3 整地質量差,輕視播后鎮壓 由于秸稈全量還田,旋耕現象普遍,導致耕層淺,僅15cm左右,遠低于適宜小麥根系生長的20~25cm。秸稈還田質量不高,造成秸稈翹虛現象嚴重。雖然播后鎮壓可壓實土壤,彌合土縫,實現種子與土壤充分融合,但此項技術應用較少。
2.4 田管技術不到位,方法不科學 大部分種植戶存在重蟲害、輕病害,惜水不惜藥,用水量不足;注重基肥,忽視追肥等問題;追肥田塊撒施、表施現象普遍,肥料利用率低。
3 小麥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3.1 選用良種,實行藥劑拌種 良種是高產優質的內因,加快高產優質中強筋專用小麥品種的推廣,提高小麥優質率,增強市場競爭力。強化半冬性品種的主體地位,化解生產風險。適宜蕭縣種植的中強筋小麥品種有安農0711、偉隆619、百農207、隆平518、淮麥33、豐德存麥201等。做到區域化種植,單收,單貯,單售,單加工,提高小麥附加值。近幾年小麥紋枯病、根腐病、全蝕病等土傳種傳病害的發生普遍,因此要抓住秋種拌種防病治蟲有利時機,推廣殺蟲劑、殺菌劑復合拌種技術。選用復合拌種劑如27%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200~300mL,或36%苯甲·吡蟲啉懸浮種衣劑375~450mL拌小麥種子50kg,即防蟲又防病。拌種后堆悶2~3h,在陰涼處攤開晾干后播種。
3.2 精細整地,科學施肥 由于蕭縣大部分土地采用旋耕,耕層淺,蓄水保肥能力差,不能適應小麥高產栽培的需求。因此,要以農機農藝融合為突破口,努力提高整地、播種的作業質量。認真落實秸稈還田必須深翻,旋耕整地播種必須鎮壓的基本要求。首次深耕18~20cm,并逐年加深到25cm,旋耕地塊2~3年要深耕1次,活化土壤,做到耕層深淺一致,耙碎耙透耙實,大力推廣機械條播技術,堅決杜絕撒播現象。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播幅加寬至20~22cm,下種幅寬6~7cm。實行播后鎮壓,杜絕鎮壓不實帶來的透氣跑墑,易旱易凍的弊端,確保一播全苗。增施有機肥,實行秸稈還田,推廣施用配方肥,目標產量在7500~9000kg/hm2,施優質有機肥30000kg/hm2,或商品有機肥1500kg/hm2,鋅肥15kg/hm2,硼肥7.5kg/hm2。淤土地、兩合土施45%(25-13-7)、(25-12-8)小麥配方肥675~750kg/hm2,沙土地施45%(25-13-10)或48%(25-12-8)配方肥675~750kg/hm2。實行氮肥后移,當小麥返青期總莖蘗數達1200萬/hm2以上時,不追施返青肥;在3月下旬至4月初,追施尿素112.5~150kg/hm2,耩施或穴施,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既能提高產量,又能提升品質。
3.3 適期播種,合理密植 適期播種可充分利用冬前有效積溫,為壯苗越冬提高分蘗成穗率打下基礎。抓住墑情適期播種,墑情不足時要造墑播種,確保足墑下種,播種期土壤相對含水量70%~80%為宜。冬性品種適宜播種為10月5—15日,半冬性品種適宜播種為10月10—20日。適期播種的小麥進入越冬期,其壯苗標準為主莖葉齡6~7片,單株一級分蘗3~4個,次生根8~10條。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土壤肥力和溫光水等自然資源,協調群體和個體的關系,解決高產與倒伏矛盾的有效措施,達到穗足、粒多、粒重三要素最佳結合,實現高產穩產。適期足墑播種條件下,半冬性品種的播種量在165~187.5kg/hm2。如播種推遲,品種分蘗成穗率低,可適當增加播量,確保苗齊、苗勻、苗壯。
3.4 加強冬前雜草化學防除 根據麥田雜草發生情況及天氣情況,選擇不同的除草劑于冬前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開展化學除草。要求日平均氣溫8℃以上的晴好天氣,兌水450kg/hm2莖葉噴霧。并注意二次稀釋。
3.4.1 闊葉雜草 防除以繁縷、婆婆納為主的闊葉雜草,可使用7.5%啶磺草胺180~240mL(g)或20%氯氟吡氧乙酸750~1050mL(g)。防除以播娘蒿、薺菜為主的闊葉雜草,可使用10%苯磺隆300mL(g),或75%苯磺隆30mL(g)。防除以豬殃殃為主的闊葉雜草,可使用20%氯氟吡氧乙酸750~1050mL(g),或20%雙氟·氟氯酯75~97.5mL(g)。
3.4.2 禾本科雜草 防治野燕麥、蠟燭草等禾本科雜草,可使用15%炔草酯300~450mL(g),或含有炔草酯的復配除草劑。防除節節麥、野燕麥、多花黑麥草等禾本科雜草,可使用3%甲基二磺隆450~525mL(g),或含有甲基二磺隆的復配除草劑。
3.5 及時防治小麥紋枯病和赤霉病 小麥返青拔節期(3月上旬至4月上旬)病株率達10%的田塊及時噴藥,用37%井岡·蠟芽菌可濕性粉劑(4%+16億個/g)750g/hm2,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50g/hm2,或25%丙環唑乳油600g/hm2,選擇上午有露水時施藥,適當增加用水量,使藥液能流到麥株基部,同時兼治根腐病、白粉病等病害。重病田塊間隔7~10d再噴1次。
小麥齊穗至揚花期開展第1次預防,(即見花打藥),若抽穗揚花期遇連陰雨或霧霾等濕度大的天氣,第1次預防5~7d后,再開展1次預防。選擇內吸性強、持效性長且兼治后期白粉病、銹病等葉部病害的復配制劑。可選用48%氰烯菌酯·戊唑醇懸浮劑600~900mL/hm2,或40%戊唑醇·咪鮮胺懸浮劑450~750mL/hm2,兌水均勻噴霧。
3.6 適時開展小麥“一噴三防” 穗期是小麥赤霉病、穗蚜、白粉病、銹病等多種病蟲的盛發期,也是防控的關鍵期,應以小麥赤霉病預防控制為重點,合理選用和科學混配防控藥劑。將上述防治赤霉病殺菌劑與防治穗蚜殺蟲劑混配噴施。為延長小麥上3葉功能期,在綜合防治病蟲的同時,可加入葉面肥料或植物生長調節劑,如磷酸二氫鉀、蕓苔素、氨基酸、腐殖酸等,實現防病治蟲、防干熱風、防早衰的“一噴三防”目的。
4 結語
要實現小麥高產穩產、提質增效,全面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就必須大力推廣高產、優質、多抗,廣適小麥品種,深耕精細整地,科學配方施肥,適期適量播種,嚴把播種適量關,切實加強田間管理,適時防治病蟲草害,實現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