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毅


摘 要:以中秈雜交稻品種隆兩優866為供試品種,設置5個播期處理(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5月30日)和5個移栽密度處理(30cm×12cm、30cm×14cm、30cm×16cm、30cm×18cm、30cm×22cm),通過對不同處理產量及其構成指標等生育特征的考察,探索沿江地區隆兩優866毯苗機插條件下的適宜播期和移栽密度。結果表明,隨著播期的延遲,隆兩優866的產量先增加后降低,5月10日播種處理的單位面積有效穗和結實率最高,較其他播期處理增產5.3%以上;隨著栽插密度的增加,隆兩優866的產量先增加后降低,以30cm×14cm移栽密度處理產量高,產量提升主要通過單位面積有效穗和穗粒數的增加實現。綜上,沿江地區隆兩優866毯苗機插條件下的最佳播期為5月10日左右,最佳移栽密度為30cm×14cm。
關鍵詞:隆兩優866;播期;密度;產量;生育特征
中圖分類號 S5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7-0049-02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安徽沿江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水稻產區。該地區屬亞熱帶季風季候,稻作類型以一季稻為主,中秈雜交稻生育期適中,茬口搭配靈活,在安徽沿江地區廣泛種植。近年來,沿江地區水稻生產機械化,特別是水稻移栽機械化快速推進,但機械化栽培配套技術仍有待進一步完善。當前,在中秈雜交稻肥料高效運籌、高產群體調控和平衡栽培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1-4],但針對本區域氣候類型中秈雜交稻適宜播期和移栽密度的研究仍較少。為此,筆者以秈型兩系雜交稻品種隆兩優866為供試材料,設置5個播期處理的試驗,通過對不同處理產量及其構成指標等生育特征的考察,旨在探索沿江地區隆兩優866毯苗機插條件下適宜的播期和移栽密度。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供試田塊位于廬江縣湯池鎮雙墩村駱此勇水稻種植家庭農場,前茬作物為小麥,排灌便利,肥力均勻。土壤為沙泥土,耕層土壤為壤黏土,中等肥力,土壤理化性質如下:有機質、全氮含量分別為33.2、1.8g/kg,速效磷、速效鉀、緩效鉀含量分別為11.2、77.3、86.3mg/kg,pH值約5.6。
1.2 試驗設計 供試秈型兩系雜交稻品種為隆兩優866,試驗設置5個播期和5個移栽密度處理,除播期和密度變量外,其他管理措施均一致。
1.2.1 播期處理 試驗設置5個播期處理,分別為4月20日(T1)、4月30日(T2)、5月10日(T3)、5月20日(T4)、5月30(T5),秧齡均為25d。不同播期處理移栽行株距均為30cm×14cm,移栽密度23.8萬穴/hm2。
1.2.2 移栽密度處理 行距固定為30cm,設置5個株距梯度,分別為12cm(D1)、14cm(D2)、16cm(D3)、18cm(D4)和22cm(D5),移栽密度分別為27.8萬、23.8萬、20.8萬、18.5萬和15.2萬穴/hm2。不同移栽密度處理取秧量均保持一致(2~3苗/穴)。參試處理于5月20日播種,6月14日毯苗機插,秧齡25d。
1.3 田間管理 參試處理均采用洋馬2ZGQ-80D高速插秧機毯苗機插,病蟲草害防控和肥水運籌處理間均保持一致,生育期施肥量為純N 175.4kg/hm2、P2O578.8kg/hm2、K2O 177.8kg/hm2。
1.4 測定項目及數據處理 每處理定點10株測定莖蘗動態;成熟期每處理選取45穴數測定有效穗數,取5穴測定每穗總粒數和結實率;每小區單打單收測定產量,取樣晾干測定千粒重;試驗數據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進行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播期對機插隆兩優866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不同播期處理下,毯苗機插隆兩優866產量及其構成指標存在一定差異(見表1)。隨著播期延遲,單位面積有效穗數、穗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均表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5月10日播期處理單位面積有效穗數達到最大,為276.8萬/hm2;5月30日播種的處理有效穗數僅為226.5萬/hm2。4月30日播期處理每穗粒數最高,為192.1粒;結實率和千粒重最高處理均為5月10日播期處理,分別達到86.7%、25.9g。
不同播期處理理論產量的變化趨勢也是先增加后降低,其中理論產量最高的播期處理為5月10日,為11766.2kg/hm2,實際產量的變化趨勢與理論產量一致;5月10日播期處理,實際產量達到9984.3kg/hm2,較4月30日播種的處理增加5.3%,差異不顯著;較4月20日播種的處理增加25.9%,差異極顯著;較5月20日、5月30日播期處理分別增產29.0%和61.3%,均達到了極顯著差異水平。
2.2 不同移栽密度對機插隆兩優866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不同移栽密度處理下,毯苗機插隆兩優866產量及其構成指標存在一定差異(見表2)。隨著栽插密度的增加,機插隆兩優866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呈現先增加后降低趨勢,30cm×14cm移栽密度處理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最多,達到281.4萬/hm2;每穗總粒數的變化趨勢與單位面積有效穗數保持一致,最大值出現在栽插密度為30cm×14cm移栽密度處理下,為184.4粒;隨著栽插密度的增加,結實率、千粒重呈逐漸降低趨勢,30cm×12cm移栽密度處理下的結實率和千粒重分別為87.3%、25.5g。
隨著栽插密度的增加,理論產量表現為先增加再降低趨勢,理論產量最高的為30cm×14cm移栽密度處理;實測產量與理論產量變化趨勢一致,30cm×14cm移栽密度處理產量最高,達到9955.8kg/hm2,分別較30cm×16cm移栽密度處理增產9.0%,達到了顯著性差異水平,比30×18cm移栽密度處理增產26.1%,差異極顯著,比30cm×12cm和30cm×22cm移栽密度處理分別增產38.0%、39.8%,均達到了極顯著差異水平。
3 討論
3.1 播期 沿江地區氣象要素全年呈現不均勻分布,不同播期條件下水稻生育期光溫資源存在一定差異,環境因素的差異導致水稻生育特征的變化,選擇適宜播期是保障水稻生產安全和高產高效的關鍵因素[4-5]。本研究結果顯示,隆兩優866機插條件下,隨著播期的推遲,隆兩優866的單位面積有效穗數、穗總粒數、結實率、千粒重和產量等均表現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5月10日播期處理實際產量最高,達到9984.3kg/hm2,其次是4月30日播種的處理,為9486.1kg/hm2,2個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均極顯著高于其他播期處理。通過對產量構成的剖析發現,增產效應主要通過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和千粒重的增加,以及產量構成的均衡性實現。
3.2 移栽密度 適宜的移栽密度有利于構建優質群體起點,同時不同水稻品種類型和肥料運籌方式等條件下,適宜的移栽密度均存在一定的差異。研究表明[6-7],移栽密度直接影響水稻莖蘗動態消長,移栽密度過大和過小不利于培育健壯植株個體和優質高產群體,最終導致稻米品質和產量降低。本試驗選取強分蘗中秈雜稻品種隆兩優866,研究結果顯示,30cm×14cm移栽密度處理產量最高,達到9955.8kg/hm2。通過分析產量構成發現,機插隆兩優866在30cm×14cm移栽密度處理下,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和每穗總粒數最高,同時保持了較為均衡的穗粒結構。
4 結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沿江地區隆兩優866毯苗機插,在行株距為30cm×14cm條件下,最佳播期為5月10日;在5月20日播種的條件下,最佳行株距為30cm×14cm(栽插密度為23.8萬穴/hm2);但最佳播期及移栽密度組配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吳文革,楊劍波,張健美,等.穴基本苗對機插雜交中秈稻群體構建及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4,41(03):401-405.
[2]胡言青,嚴小靜,汪大林,等.氣象條件對水稻生產影響研究——以安徽南陵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6,32(24):168-173.
[3]孫建軍,張洪程,尹海慶,等.不同生態區播期對機插水稻產量、生育期及溫光利用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5,31(06):113-121.
[4]許軻,孫圳,霍中洋,等.播期、品種類型對水稻產量、生育期及溫光利用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3,46(20):4222-4233.
[5]季紅娟,張小祥,趙步洪,等.不同播期和密度對直播粳稻揚粳3012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20,41(1):85-90.
[6]吳培,陳天曄,袁嘉琦,等.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互作對水稻產量形成特征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19,33(3):269-281.
[7]李啟富.不同播期及移栽密度對水稻新品種晶兩優華占生育期及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11):23,4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