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賢臣

摘 要:退化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是現代林場管理的核心內容,具有不可估量的社會意義和現實價值。該文闡述了退化森林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基本理論,并結合多年在林場的生產管理經驗,介紹了退化森林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有效舉措,以期為退化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提供參考。
關鍵詞:退化森林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生物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 S718.5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7-0063-02
退化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對于林場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退化森林的科學管理目前已得到了行業各界人士的重視和關注,其對應的管理效率與管理邏輯能夠進一步提升退化森林的利用價值,有效改善傳統退化森林的管理理念,推動退化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
1 退化森林系統恢復和重建的基本理論
1.1 生態演替理論 生態演替理論不僅是現代生態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林場管理工作的核心內容。生態演替理論是指生態系統在不斷發展的進程中,逐漸被其生態體系所替代,是整個生物群體與生物環境共同作用的成果,也是相關生物逐步發展和演變的進程,是一個動態的生態系統,受時間、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發展而來。利用生態演替理論,能夠更加有效地對自然生態系統以及人工生態系統進行理解和學習,有助于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是現代退化森林生態體系的核心基礎理論。
以長山國有林場為例,對待退化森林,需要充分融合生態演替的發展理論,針對退化林區的主要問題,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解決退化林區面臨的生態問題。例如,某退化森林由于人類活動的頻繁以及大量的亂砍濫伐,導致地區森林退化嚴重,不僅加劇了地區水土流失問題,而且導致部分稀缺樹種的滅絕。而開展林區的重建工作,不能單純種植林區原有的生態樹種,因為這些樹種對應的生態環境已經發展變化,需要結合環境的變化,改變種植的樹種,從而實現林場的科學重建。
1.2 地域性理論 地域性理論主要認為,受林場的氣候、環境、溫度、地貌等一系列特征因素的影響,退化森林系統存在多種獨有的植物物種。當需要對退化森林系統進行恢復和重建時,樹木品種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導致無法在其他區域正常生長,引發的一系列重建問題如表1所示,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生態建設。
退化森林系統進行恢復和重建工作,需要結合地域性理論,選擇合適的植被、生存環境以滿足其基本的要求,才能確保退化森林系統得以有序恢復和重建[1]。
1.3 生物多樣性理論 生物多樣性原理是基于生物鏈多樣化的發展理念,以多種的生態系統,維系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任何一種生物都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和建設貢獻積極的力量。退化森林系統不僅僅是植被物種的消亡,更多是整個生態體系遭到不同程度地影響和破壞,影響了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功能。
以滁州地區為例,松材線蟲病較為常見,是影響地區生態平衡系統的主要因素,近年來該病高發,已造成大量馬尾松和黑松等樹種死亡,同時對當地的相關生物鏈造成了嚴重破壞。令人驚奇的是,該地區的濕地松混交林卻很少受到破壞和影響。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混交松葉林屬于退化森林系統恢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應的生態物種極為單一,導致對應的災害問題也同樣單一。生物多樣性原則能夠為森林生態系統提供多種的生物生態體系,從而有效平衡各個生物的發展空間,實現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對導致森林退化的病蟲害要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防治。對已經退化的森林,在病蟲害除治以后可以采取二次建群或漸進式轉化。而現代退化森林恢復和重建工作,大多是以單一化種植模式,實現林區的快速恢復,對于林區的常態發展,沒有更加有效的作用,導致林區的重建工作更加艱難[2]。
1.4 物種共生原理 退化森林系統的恢復和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物種的參與和加入。基于物種共生原理,不同物種之間可能存在重要的生物鏈體系,需要保持各個物種種群的基本數量,才能夠維系退化森林生態體系的健康發展。物種共生原理,是充分認識到物種之間緊密關系的重要價值以及物種之間存在的互利互惠的利益關系,既能夠體現物種之間的平衡性,又能夠從多個方面助力退化森林系統恢復和重建工作的快速實現[3]。
2 退化森林系統恢復與重建的有效舉措
2.1 科學規劃 退化森林系統的恢復工作,首先要對修復的生態系統進行科學評估,詳細了解森林系統的主要物種組成,從而采取多樣化的修復策略。既要對退化林區進行地貌、土壤、地質條件等一系列因素的調研和分析,理解該地區基本林木的品種和數量,又要制定作用性較強的植被品種,強化退化森林系統的恢復成效。以安徽滁州退化林場為例,主要是殘次的疏林和清理松材線蟲枯死木后的松樹林問題[4]。
2.2 調整策略 受歷史與發展因素的影響,不少退化森林系統的修復和重建工作仍存在一定的技術問題,多年的管理策略導致部分林區出現了極為嚴重的單一性問題,引起退化森林系統修復和重建工作未能有效開展。因此,需要對森林系統進行科學調整,以當前的科學技術促進生態體系的健康發展。
2.3 科學管理 林區的科學管理,主要是針對林區基本樹種的科學選擇,從而借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提高退化森林系統的防護能力,以科學的管理模式,制定行之有效的種植管理方案。如封山育林、補植補造、撫育(清除雜灌、修枝、清除非目的樹種等)、低效林改造更新等措施。對林區的各項管理工作制定管理細則以及管理流程,明確對應的負責人和管理人,同時對林區的種植工作,制定科學的管理標準,優化不同樹種的管理策略,提高林區的抗性,增加林場的總體防護功能。安徽滁州林場退化林主要是水源涵養林問題,因此更新樹種大多以麻櫟、楓香為主,并對功能退化的低效林進行修復[5]。
2.4 定期采伐 退化森林系統的管理,需要進行定期的采伐,對一些病木、枯死木進行采伐,提升部分退化林的修復能力,及時剔除已經無法恢復的樹木,有效實現退化森林系統的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改善[6]。
2.5 強化撫育 退化森林系統的撫育工作,是針對水土保持林、農田防護林中的中幼林,以科學的養護模式與合理的管理策略,保障林木基本的生長營養,保障相關林木的健康成長。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和建設好森林生態系統。增強生態環境的大局觀念,樹立人人關心生態,人人愛護生態,人人參與建設生態的全局觀。
3 結語
綜上所述,退化森林系統修復和重建的基本理論,是確保森林系統持續化健康發展的基本核心,也是現代林場科學建設的主要理念。森林系統修復和重建應借助相關核心理論,結合實踐應用,以保障我國退化森林體系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柴勇,馬建忠,方向京,等.滇西北天然林生態分區研究[J].西部林業科學,2020,49(06):16-20,27.
[2]李秀華.生態環境危機與強化森林環境使命問題[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11):105-106.
[3]周曉平.鄉土樹種在寧化縣生態恢復過程中的作用[J].現代農業科技,2020(20):122-124,126.
[4]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森林鄭州生態建設規劃(2020—2035年)的通知[EB/OL].[2020-09-02].http://www.henan.gov.cn/2020/09-02/1762459.html.
[5]程維金,周煜,王鵬程,等.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空間分異的武漢市城市森林經營策略[J].湖北林業科技,2020,49(04):1-8,18.
[6]張丹華.陜西構筑沿黃森林生態廊道[J].中國環境監察,2020(08):8. (責編:張宏民)